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72例急性ITP患儿及同期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的EBV-IgM。结果72例ITP患儿中有20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27.78%,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中有8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12.12%。经χ2检验,二者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急性ITP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4.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儿童ITP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治疗与病情转归.方法 (1)统计患儿发病的诱因,部分患儿检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自身抗体.分析病毒感染与ITP预后关系.(2)分析难治性与慢性TIP预后与治疗的关系.结果 (1)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无关.(2)有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22例,其中12例(54.5%)为难治性或转为慢性;无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77例,其中19例(24.7%)为难治性或慢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3)难治性ITP转慢性的12例治疗效果均欠佳.(4)慢性ITP有特殊病毒感染者6例,其中好转的4例均多次短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此4例中的3例同时或之前应用抗病毒药物,2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无特殊病毒感染史者13例,治疗好转6例,无效6例,均未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论 由特殊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ITP预后欠佳,加强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的力度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 ,近年已有很多报道阐述了细胞因子在该病中的变化及作用[1] 。近一年来我院也对部分急性ITP患儿进行了血清白介素 2、4、8、10 (IL 2、IL 4、IL 8、IL 10 )和干扰素α(IFN α)、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等细胞因子的检测。对象及方法ITP组所观察的儿童均为初次住院的 ,且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急性ITP诊断标准的患儿 ,共 83例 ,男 5 4例 ,女 2 9例 ;1岁以下 14例 ,1~ 3岁14例 ,4~ 6岁 19例 ,7~ 9岁 16例 ,10~ 12岁 2 0例…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破坏 ,因而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 (monoclonalantibodyspecificimmobolizationofplateletantigens ,MAIPA)测定了ITP患儿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中的抗GPIIb/IIIa和抗GPIb/Ix自身抗体 ,并同时测定这些患儿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G) ,将二者作比较 ,试图评价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ITP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治疗与病情转归。方法(1)统计患儿发病的诱因,部分患儿检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自身抗体。分析病毒感染与ITP预后关系。(2)分析难治性与慢性TIP预后与治疗的关系。结果(1)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无关。(2)有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22例,其中12例(54.5%)为难治性或转为慢性;无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77例,其中19例(24.7%)为难治性或慢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3)难治性ITP转慢性的12例治疗效果均欠佳。(4)慢性ITP有特殊病毒感染者6例,其中好转的4例均多次短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此4例中的3例同时或之前应用抗病毒药物,2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无特殊病毒感染史者13例,治疗好转6例,无效6例,均未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论由特殊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ITP预后欠佳,加强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的力度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病毒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病毒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CITP患者(年龄8个月~13岁,男13,女19)及30例健康查体正常对照儿童(年龄1岁~14岁,男14,女16)。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疱疹病毒(HHV)相关抗体。结果慢性ITP患儿各种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其中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两组间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反复性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ITP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②临床上对ITP患者特别是慢性ITP患者应该常规进行病毒学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细小病毒B19检测: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购自华美工程公司,其余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42例ITP患者进行了巨细胞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5例阳性,阳性率为12%,62例ITP患者进行了EB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6例阳性,阳性率为10%,70例患者进行了细小病毒B19的检测,其中30例阳性,阳性率约为43%。30例ITP患者进行了单疱病毒Ⅰ型及Ⅱ型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27%,其中单疱病毒Ⅰ型抗体阳性者为7例,1例为单疱病毒Ⅱ型抗体阳性。30例ITP患者进行了风疹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8例阳性,阳性率为27%。42例ITP患者进行了甲、乙、丙、戊肝炎抗体的检测,其中15例阳性,包括:抗HBsAg(+)及抗HBc(+)4例,11例为抗HBsAg(+)、抗HBc(+)及抗HBe(+),阳性率为36%,另外,43例ITP患者进行了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其中7例阳性,阳性率为16%。结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法,对95例ITP病人按治疗方法不同共分为三组:口服激素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及丙球冲击治疗。结果显示,本研究显示口服激素与激素冲击治疗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显著性差异,而丙球治疗较其他二种方法显示出起效快,显效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重症病人及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则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14.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及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1].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呈世界分布,在我国不同人群中CMV感染率可高达50%~90%.近年来,有人观察到有些CMV感染的临床惟一症状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19例ITP患儿CMV感染情况、临床特征、预后及治疗,以研究ITP与CMV感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Shi XD  Hu T  Feng YL  Liu R  Li JH  Chen J  Wang TY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192-195
目的 探讨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小巨核细胞的出现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中的意义。方法 对46例儿童ITP进行常规骨髓形态学、骨髓涂片CD41免疫酶标染色检测,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含量。并分为急性ITP(acute ITP,AITP)组和慢性ITP(chronic:ITP,CITP)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例中36例为AITP,1O例为CITP;45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增高或正常,1例降低者为CITP。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为98%,(45/46),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为35%(16/46)。CITP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的检出率及计数高于AITP,其他三型小巨核细胞计数低于AITP,产板巨核细胞比例以及各型小巨核细胞数量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含量无相关性。结论 儿童ITP骨髓巨核细胞系存在不同程度病态造血,其原因可能并非完全由于免疫因素,部分病例可能以骨髓巨核细胞自身异常为主。I型淋巴样小巨核细朐的出现以及数量的高低可存一定程度上提示ITP病程的长短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进一步提高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水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其年发病率为小儿群体的4/10万~8/10万[1]。小儿病例多为急性型。急性ITP病例中7%~28%可转为慢性型[1,2]。一、关于诊断、治疗问题1987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拟定了“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儿童ITP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ITP患儿血清病毒抗体,包括EB病毒(EBV)及巨细胞病毒(CMV)等,比较病毒抗体检测在病毒感染组及非病毒感染组ITP患儿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病毒血清学检测:病毒感染36例,非病毒感染24例.病毒感染组与非病毒感染组比较:(1)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瘀斑例数、鼻出血例数及消化道出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2组Hb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3)治疗2个月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初始疗效较非病毒感染组治疗有效率低.(4)治疗6个月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病毒感染组无效13例,39.4%呈慢性倾向,明显高于非病毒感染组(10.0%).结论 多数ITP患儿伴有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相关的ITP疗效较非病毒感染的ITP疗效差,导致病程迁延.对并病毒感染的TTP患儿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体内活化状态及体外活化功能,探讨血小板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体内和体外5’-二磷酸腺苷(ADP)刺激后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GPIIb/IIIa和CD62P分子的表达,同时检测CD62P阳性血小板该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MCF)。结果ITP组与对照组体内活化血小板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1),ITP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CD62P分子的MCF无显著性差异。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后,两组活化血小板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77),ITP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D62P分子的MCF有显著性差异(P=0.0059),ITP组低于对照组。结论ITP患儿体内血小板处于低活化状态,提示其出血原因不仅是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存在血小板功能减低,低活化的原因很可能是血小板自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1996年美国血液病学会推荐该病的诊治指南后,引起儿科血液病学专家的争论,焦点是诊断与治疗。现就我院1980年1月~2000年12月住院的小儿慢性ITP(CITP)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