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DNA(乙型肝炎病毒DNA)、HBV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时对肝损害的影响。方法肺结核患者HBVM阳性且HBVDNA阳性为观察组A,HB.VM阳性、HBVDNA阴性者为观察组B,HBVM阴性为对照组C,观察各组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发生率、停药率及A组HBVDNA水平与肝损害发生率、停药率有无相关。结果各组肝损害发生率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停药率与其他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HBVDNA水平与肝损害发生率、停药率无相关(P〉0.05)。结论HBVM阳性尤其HBVDNA阳性肺结核化疗应重视,HBVDNA阴性者可短程化疗,HBVDNA阳性者都应慎行短程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利福喷丁?利福平对HBVM 阳性肺结核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HBVM 阳性和阴性肺结核病人分别用利福喷丁和利福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利福平组较利福喷丁组出现肝损害多( P< 0-01) ;HBVM 阳性较阴性病人易出现肝损害( P< 0-01) ;利福平组HBVM 阳性较阴性病人出现肝损害多( P< 0-01) ;利福喷丁组HBVM 阳性和阴性肝损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 抗结核治疗时HBVM 阳性比阴性病人更易发生肝损害,与其用药前即存在肝病理损害有关,治疗肺结核用利福喷丁比利福平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抗结核组合药对HBVM阳性肺结核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比较HBVM阳性和阴性肺结核病人组合药治疗前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HBVM阳性病人肝损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P<0.01);其中“模式Ⅰ”与“模式Ⅱ”病人肝损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模式Ⅰ+Ⅱ”病人肝损率比“模式Ⅲ”高(P<0.05)。结论 组合药致肝功能损害,HBVM阳性病人比阴性多见,尤以“模式Ⅰ、Ⅱ”病人更易发生,可能与用药前肝脏病理损害严重程度有关。应慎用组合药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防范。  相似文献   

4.
短程化疗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对肝功能影响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中乙肝病毒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746例肺结核病人及其中16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7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结核病人中有68例(38.6%)出现肝损害,HBVM阴性患者1490例中出现肝损害70例(4.7%),另有80例未测HBVM者中22例(27.5%)出现肝损害。HBVM阳性与阴性的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极显著(P<0.01)。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时间多为15~90d。结论 短程化疗中乙肝病毒感染对肝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在抗结核治疗前检查HBVM及肝功能十分必要,对HBVM阳性者宜选择对肝脏损害较轻的药物,同时给予适当的护肝治疗,并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220例抗结核药物对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标记物(HBVM)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肝损害与乙肝病毒载量水平(HBV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88例HBVM阳性而HBVDNA阴性患者(Ⅰ组);132例HBVM阳性且HBVDNA阳性患者(Ⅱ组);与同期住院686例HBVM阴性患者作对照(Ⅲ组).HBVDNA阳性患者根据HBVDNA水平:在300拷贝/mL~ 105拷贝/mL之间的患者(Ⅱa组);HBVDNA水平﹥105拷贝/mL的患者(Ⅱb组).结果 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Ⅰ组10例(11.36%);Ⅱ组58例(43.94%);Ⅲ组84例(12.24%);Ⅱ组与Ⅰ组、Ⅲ组之间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而Ⅰ组与Ⅲ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Ⅱa组18例(31.58%);Ⅱb组40例(53.3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BVM阳性而HBVDNA阴性合并结核的患者可予有效抗结核治疗,HBVM阳性且HBVDNA阳性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时发生肝损害的危险性大,肝损害的危险性与HBVDNA水平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观察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同期采用同样治疗方案的2种肝炎病毒均阴性(对照组)者的肝功能作为对照。结果 观察组肝损害率(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出现的时间、恢复正常时间两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P<0.01),严重程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出现早,恢复慢,但程度不一定重,应注意短期内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西利宾胺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西利宾胺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预防效果。方法 242例初治菌阳肺结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2HRZS(E)/4HR”方案抗结核化疗,观察组加用西利宾胺,对照组加肝泰乐。结果 观察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6.6%;中断抗结核化疗为41%;调整化疗方案为16%;与对照组的19.2%、14.2%、9.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西利宾胺可显著降低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减少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  相似文献   

8.
抗结核化疗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者肝功能损害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的损害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6 91例痰菌阳性的初治肺结核中 ,97例 HBVM阳性 (A组 )与 5 94例 HBVM阴性 (B组 )抗结核治疗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6 91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 73例 ,占总病例数的 10 .5 6 % ,其中 A组发生肝损者4 4例 (发生率 4 5 .36 % ) ;B组肝损者 2 9例 (4.88%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治疗方案中含有利福平 (RFP)的 5 4 6例中 ,6 8例发生肝损 (发生率为 12 .4 5 % ) ,含有利福喷汀 (RFT)的 14 5例中 ,5例发生肝损 (3.5 4 % ) ,两者比较 ,肝损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HBVM阳性患者 ,治疗方案含有 RFP的 88例中 ,4 3例发生肝损 (发生率4 8.86 % ) ,HBVM阴性患者 ,治疗方案含有 RFP的 4 5 8例中 ,2 5例发生肝损 (5 .4 6 %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HBVM阳性者使用含 RFT方案治疗的 9例中 ,仅 1例发生肝损 ,肝损发生率降低为 11.1%。HBVM阳性患者治疗方案中含 RFP者与含 RFT者比较 ,肝损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抗结核治疗中 HBVM阳性患者发生肝损比率明显增加 ,损害程度也明显增高。含 RFP的抗结核方案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明显大于含 RFT的抗结核方案。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中乙肝病毒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818例肺结核病人及其中15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6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结核病人中有77例(48.1%)出现肝功能损害。HBVM阴性患者658例中出现肝损害73例(11.1%),HBVM阳性与阴性的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抗结核治疗中HBVM阳性患者发生肝损比率明显增加,损害程度也明显增高,在抗结核治疗前检查HBVM及肝功能十分必要,之后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蛋白质营养不良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3年5月住院治疗,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137例,采用标准规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并以同期住院治疗的不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初治肺结核患者811例为对照。结果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治疗第l个月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较对照组高(χ2=4.614,P=0.032,RR=1.5);在治疗第l个月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较治疗第2个月高(χ2=15.191,P=0.001)。女性和HBsAg(+)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率较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和肺结核病灶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无关(P<0.05)。结论在肺结核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较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应注意监测其肝功能变化以及注意改善其营养状态,减少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11.
95例住院高龄肺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高龄肺结核临床特征及治疗和管理措施。方法 对高龄肺结核(Ⅰ组)从临床特征、治疗及疗效方面与老年肺结核(Ⅱ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Ⅰ组循环系统并发症、营养不良及伴有3种以上合并症者均高于Ⅱ组,合并糖尿病和咯血者少于Ⅱ组(P<0.05)。(2)Ⅰ组初治者空洞病变少,复治者病变范围广,与Ⅱ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Ⅰ组痰菌阳性率低于Ⅱ组(P<0.05)。(4)Ⅰ组中三药联合化疗与四药联合化疗近期X线好转率无明显差异(P>0.05),四化毒副反应明显高于三化(P<0.05)。结论 (1)对高龄肺结核应提高警惕并加强管理。(2)治疗高龄肺结核用药要适量,三化方案最佳。(3)两组经合理规律治疗均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胸膜肥厚、粘连的关系。方法117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按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从低到高分为A、B、C 3组 ,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测定胸膜厚度 ,评估胸膜粘连发生率。结果 治疗过程中胸膜厚度 :A组与B组比较 (t=2 .5 7,P<0.05 )有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t=7.15 ,P<0 .0 1)有显著差异性 ,B组与C组比较 (t=2.46 ,P<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胸膜粘连发生率 :A组与B组比较 (χ2=3.5 1,P>0.05 )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χ2=9.87,P<0 .01)有显著性差异 ,B组与C组比较 (χ2=4 .5 1,P<0 .0 5 )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胸膜厚度 :A组与B组比较 (t=1.4 5 ,P>0 .0 5 )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t=3.4 6 ,P<0.01)有显著性差异 ,B组与C组比较 (t=2 .89,P<0 .0 1)有显著性差异 ;胸膜粘连发生率 :A组与B组比较 (χ2=0 .10 ,P>0 .0 5 )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χ2=4 .36 ,P<0.05)有显著性差异 ,B组与C组比较 (χ2=7.4 9,P<0 .0 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胸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可影响胸膜肥厚度与胸膜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完善肺结核综合治疗提供社会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0例肺结核病人进行评定。结果肺结核病人偏执、人际关系均分低于国内常模,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余项因子均分及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常模,以躯体化、精神病性、焦虑、忧郁为突出(P<0.01);女性心理障碍严重程度高于男性(P<0.05),中年组抑郁程度超过青、老年组(P<0.05);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者的心理障碍程度均超过初中及以下者(P<0.05)。病程长组心理障碍程度高于病程短组(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广度大,在进行躯体治疗时应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伴发乙肝初治涂阳肺结核治疗疗效,减少副作用产生。方法 采用IL2联用2SHRZ/4H3R3方案治疗50例伴发乙肝初治涂阳肺结核,并以同期用2SHRZ/4H3R3和一般护肝药治疗23例作为对照。结果 治疗6月末IL-2组痰菌阴转率、HBeAg和HBVDNA的转阴率分别为96.0%、70.4%和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8.3%和14.3%(P<0.01),并且前者肝功损害发生率和停药率均为0,要明显低于后者的26.1%(P<0.01),2年随访IL2组痰菌复发率、HBeAg和HBVDNA的转阴率分为0、10.5%和10.0%,与对照组6.7%、0和50.0%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IL-2有较好抗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间接改善肝脏病变,降低抗痨药物肝功损害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2H2R2Z2S2(E2)/4H2R2和2H3R3Z3S3(E3)/4H2R2方案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并与世行项目方案作对照,以探索最佳化疗方案。方法 随机抽取20个县(市)作为研究现场。将初治涂阳病人随机分为Ⅰ、Ⅱ、Ⅲ组且分别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全程督导管理,观察痰菌阴转率和细菌学复发率。结果 3组6月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96%、97.98%、97.37%,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副反应发生率与Ⅱ、Ⅲ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Ⅱ、Ⅲ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率分别为4.86%、3.70%、2.76%,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疗程服药情况为Ⅰ、Ⅱ组病人较Ⅲ组服药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研究方案与世行项目方案具有相似的化疗效果,Ⅰ组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其他2组之间无差异。研究组病人所需医药服务费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给予卡介苗(BCG)免疫治疗对结核病化疗效果和T细胞严群的影响。方法80只PPD皮试阴性SD大鼠随机分成(1)化疗开始同步加BCG治疗组;(2)化疗1月后加BCG治疗组;(3)单纯化疗对照组;(4)模型效果判断组。各组于实验开始接受结核杆菌(Mtb)攻毒;第1个月末处死模型效果判断组全部大鼠作病理学和结核杆菌细菌学检查,其他各组于第1个月末接受抗结核化疗,其中第1组化疗开始加用BCG治疗,第2组化疗1个月后加用BCG治疗。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检测各组大鼠于Mtb攻毒前和Mtb攻毒后1、2、3、5个月末的外周血中CD3+、CD4+、CD8+、DPT细胞含量,第2、5个月末加查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结果(1)Mtb感染后1个月内1、3、4组各死亡2只大鼠,第2组死亡1只大鼠。化疗开始后4个月治疗期死亡率:化疗一开始即同步加BCG治疗组22.2%(4/18)高于化疗1月后加BCG治疗组(0/19),P<0.05;化疗对照组为5.6%(1/18),(2)结核病鼠表现为CD4/CD8比值(可伴CD4+细胞)降低、CD8+(可伴DP)细胞升高,P<0.05或P<0.01;这种改变可在化疗后1-2个月内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3)化疗开始同步加用BCG组治疗1个月时表现为T淋巴细胞(CD3+)、CD4+T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CD8+、DPT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或P<0.01;治疗2个月后CD3+、CD4+T细胞恢复到正常范围而仍保持CD8+、DPT细胞较高水平。(4)化疗1个月后再加用BCG组在加用BCG后表现为CD3+、CD4+细胞百分率不降低而CD8+、DP细胞升高。结论淋巴细胞总数显著升高而T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是化疗开始同步加BCG治疗组第一个月死亡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DP细胞是抗结核保护性免疫相关细胞。BCG作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应在化疗1个月后开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特点。方法统计两组在抗结核药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对比两组间肝损发生率、肝损情况、引起肝损的原因、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及临床症状的差异,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软件,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实验组肝损发生率、ALT200U以上和合并黄疸的例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均较对照组升高,而ALT120~200U的例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资料显示引起药物性肝损的原因中以利福平为主,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以2~4周为高峰,而引起药损的三种药物的构成比、出现肝损与时间之间两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的肝损发生率高且肝损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搜集文献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结核病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9年7月国内外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公开发表的中西医联合治疗结核病的相关文献,纳入原发病为结核病,试验组为中西医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文献中有肝损伤病例报告,肝损伤患者原发疾病、用药方法与剂量等资料的文献。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剔除不符合要求(非临床试验研究、文献回顾性研究、综述等)的文献、文献信息提供不完整或出现错误,以及质量较低或数据可信度差的文献,最终纳入22篇文献。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的22篇文献中,结核病患者2561例。试验组的肝损伤发生率[12.05%(156/1295)]明显低于对照组[24.33%(308/1266)](χ2=65.096,P<0.001)。其中试验组的初治方案、复治方案、耐药结核病方案患者肝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