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燕 《校园心理》2015,(1):21-24
调查农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整群抽取某高等职业院校2012级和2013级新入校的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1 090名,其中2012级483名,2013级607名,使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显示,有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偏执、其他及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他及总均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躯体化和强迫症状因子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其他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学生;不同学生类别在均分及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性别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学生当中独生子女的人格特点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市部分学校独生子女学生145人为被试,实施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①独生子女学生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t=8.576,3.732,11.622,5.313,5.689,8.627,4.095,9.062,7.375,8.034;P0.01),并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因子与SCL-90中的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全国一般人群;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因素会对独生子女学生在敌对和偏执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邢丹  毕岩 《校园心理》2011,9(6):393-395
探讨大学生被试2周内体验到的情绪(积极、消极)及情绪表达方式。采用问卷法对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情绪计数、情绪表达。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出现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3,P=0.004);积极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表达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情绪不表达与消极情绪不表达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07);消极情绪采取消极表达的方式显著多于积极情绪(Z=-3.245,P=0.001)。结论:①大学生消极情绪显著多于积极情绪;②在情绪表达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积极情绪不表达与消极情绪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消极情绪采取消极表达的方式也显著多于积极情绪;④需引导大学生更多采用认知重评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4.
探讨大学生被试2周内体验到的情绪(积极、消极)及情绪表达方式。采用问卷法对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情绪计数、情绪表达。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出现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3,P=0.004);积极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表达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情绪不表达与消极情绪不表达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07);消极情绪采取消极表达的方式显著多于积极情绪(Z=-3.245,P=0.001)。结论:①大学生消极情绪显著多于积极情绪;②在情绪表达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积极情绪不表达与消极情绪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消极情绪采取消极表达的方式也显著多于积极情绪;④需引导大学生更多采用认知重评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自我同情在大学生面对消极学业事件时对其情绪、认知、行为倾向上的影响。方法:以95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创设的实验情境结合自我同情问卷、学业反馈信息表、消极事件心理反应调查表进行测评。结果:在学业评价事件中,自我同情与消极学业评价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负性情绪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同情也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提升和行为忘却意愿。结论:自我同情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揭示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波士顿情绪智力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在河南省3所高校大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结果①男女生均表现出良好的情绪智力,性别差异不显著;②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因子显著优于非独生子女,而“人际关系”和“情智教练”因子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③女生在应对方式比男生更积极主动;④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⑤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7因子与SCL-90总均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结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回归效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在社交焦虑中高、低分组间的性格、自尊、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自尊水平、性格和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方法 540名大学生,完成自我意识量表-社交焦虑分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自尊量表及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结果被试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性格的内外向、稳定程度及部分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低社交焦虑组大学生在自尊、性格特征两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上,自我责难、沉思、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灾难化、责怪他人等策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尊、人格特征内外向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34、-0.46,P<0.001),而与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38,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内外向、情绪稳定性、自我责难策略及重新关注计划策略进入方程的预测变量中。结论不同性别的社交焦虑表现并无明显差异,而高社交焦虑人群表现出内向不稳定的性格特征且低自尊,倾向于选择理性分析的积极策略,沉思、自我责难、灾难化及责怪他人的消极策略。内向不稳定的性格特征、对自我责难和重新关注计划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倾向,可以显著增加社交焦虑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格优势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方法:以性格优势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12项一般健康问卷对贵阳市某大学4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性格优势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0.51,P0.01)、亲和力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r=-0.01,P0.05),性格优势与一般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0.28,P0.05);积极应对与一般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P0.01),消极应对与一般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r=0.10,P0.05);(2)性格优势低分组内,采取积极应对倾向的大学生一般心理健康得分显著低于采取消极应对倾向的大学生(P0.05);而性格优势高分组内,采取积极应对倾向与采取消极应对倾向的大学生一般心理健康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在性格优势与一般心理健康间起完全中介作用(β=-0.08)。结论:高水平的性格优势可能是大学生高心理免疫力的体现,有重要的心理健康水平维稳作用,通过积极应对方式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应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自尊量表对2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SPSS11.5中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和积差相关进行分析。结果①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均低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稍高于中等水平;②男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女生,消极情感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③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并分别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结构访谈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理论结构,编制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预测问卷。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预测问卷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正式问卷,施测于1 250名在校大学生,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进一步完善的前提下,可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诊断的有效工具;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由4个维度构成:即学习问题,躯体症状,负性情绪和自杀意念,经检验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老年人学习活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学习活动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2(实验组、对照组)×2(老年组、中年组)的实验设计,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价。结果 1学习与否对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各个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59,P=0.80);2年龄差异在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认知功能、情绪和性格方面;3学习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在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生理特征、情绪和性格方面。结论学习活动有益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对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的情绪效价和情绪强度如何交互影响风险决策.方法:随机选取191名大学生参加实验,参考强迫选择赌博范式,使用E-prime 2.0程序编制金钱赌博游戏任务;采用4(情绪效价:控制、中性、消极、积极)X3(情绪强度:低强度、中等强度、高等强度)的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记录被试风险决策的反应时和风险规避比率.结果:①在决策反应时上:第一,情绪效价主效应显著.决策反应时在积极情绪下显著低于消极情绪下的;第二,情绪强度主效应显著.决策反应时在低情绪强度下显著短于中高情绪强度下的;第三,情绪效价与情绪强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3.939,P<0.01).中等情绪强度下,积极组的反应时明显低于其它情绪组;高等情绪强度下,消极组的反应时明显高于其它情绪组.②在风险规避比率上:第一,情绪效价主效应显著.积极情绪的风险规避率显著低于控制组,而消极情绪下的风险规避率显著高于控制组;第二,情绪强度主效应显著.低情绪强度下的风险回避倾向显著强于其它.结论:①人们在做风险决策时,会受到情绪效价和强度的交互影响;②处于积极的偶然情绪状态下时,不管情绪强度如何,其风险决策都相对较快;但处于高强度的消极偶然情绪状态下时,其风险决策就会变慢;③在积极的偶然情绪状态下,人们做决策更倾向于寻求风险;但在消极的偶然情绪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回避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SCL-90对166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心理问题倾向的检出率为30.3%;2不同性别的学生只在强迫性和人际关系敏感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出现心理问题倾向的男大学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明显高于女生。结论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为30.3%;在出现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中,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新入伍地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入伍地方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格特征,为部队人才素质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67名新入伍地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结果1除躯体化因子外,受试者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性低于全军常模和全国大学生常模的对应值(P<0.01);但按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专业分组,组间比较SCL-90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受试者EPQ问卷的E维度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而L维度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5);其个性外向、情绪倾向稳定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军人常模,而情绪倾向不稳定、不稳定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5或P<0.01)。结论新入伍地方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其良好的个性特征有利于适应部队生活。  相似文献   

16.
马卓娅 《校园心理》2013,11(1):26-28
研究当代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3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8.9%;②不同性别、专业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上存在差异;③独生子女的睡眠质量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睡眠质量还存在性别、年级差异;④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可见,消极应对方式对睡眠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森田质性格分布情况,探讨森田质性格、总体幸福感及自尊水平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尊量表(SES)和森田质性格调查表对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进行测查。结果①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森田质性格所占比例为26.3%;②森田质性格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显著低于非森田质性格大学生(t=-7.68,P<0.05);森田质性格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非森田质性格大学生(t=7.43,P<0.01);③自尊水平与总体幸福感显著相关(r=0.362,P<0.05),森田质性格与总体幸福感显著相关(r=-0.588,P<0.05);回归分析显示森田质性格、高自尊水平对总体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8,F=14.56,P<0.01)。结论森田质性格、高自尊水平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计算机从业人员的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关注其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孤独感量表(UCLA)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C)对208名计算机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男性的高孤独感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在低孤独感上,男性显著少于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未婚员工高于已婚员工、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女性的消极应对与男性相比分数偏高,非独生子女的积极应对高于独生子女;3孤独感与积极应对之间为负相关(r=-0.326,P0.01),与消极应对之间为正相关(r=0.521,P0.01)。结论:计算机从业人员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区别;性别在高低孤独感中也存在不同状况,且孤独感与采用的应对方式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校风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校风问卷对3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校风的学习风气、教学风气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②学生对学校校风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心理问题检出人数占总人数的17%;③在心理健康上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男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949,2.619,3.043,2.419;P<0.05),在敌对、恐怖因子上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t=3.265,3.446;P<0.01),在躯体化、抑郁因子上呈现极其显著差异(t=3.719,3.441;P<0.001);④不同学历层次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专科学生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2.866,-2.954;P<0.05),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4.285,-3.870,-3.853,-4.524,-3.565;P<0.001)。结论校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性特点,选取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作为反映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重点考察无聊倾向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2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男性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性(尤其体现在外部刺激维度上)显著高于女性(t=2.64,P0.01),城市学生的紧张感显著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F=3.69,P0.05),独生家庭的学生在单调性得分上也显著高于非独生家庭的(t=2.85,P0.05);②无聊倾向性中外部刺激维度的孤独感、紧张感和约束性这3个因子对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有显著的正性预测作用(t=4.89,P0.001;t=3.53,P0.001;t=2.58,P0.05),而内部刺激维度的自控力和创造力因子对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有显著的负性预测作用(t=-5.07,P0.001;t=-2.89,P0.001);③无聊倾向性中的孤独感、自控力和紧张感则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性预测作用(t=-4.94,P0.001;t=-3.34,P0.01;t=-2.25,P0.05)。结论大学生无聊倾向性与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生活满意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来自孤独感、紧张感的无聊可能会使人更倾向于使用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体验到更低的生活满意度,而自控力低下所导致的高无聊倾向可能会减少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以及降低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