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感戴状况,社会幸福感与归因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丰富大学生感戴、归因方式与社会幸福感的研究内容,为高校心理工作者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感戴自评量表、内源——外源控制点量表、社会幸福感问卷对3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感戴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2.424,P0.05);感戴与社会幸福(r=0.582,P0.01)、归因方式(r=-0.435,P0.01)呈显著相关,且归因方式在感戴和社会幸福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归因方式(外归因)在感戴与社会幸福感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0.340,中介效应β=0.208)。结论: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感戴对社会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济南市3所大学58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21份。结果①大学生的感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F=8.25,P=0.031);②大学生感戴与幸福感中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存在负相关,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它5个因子存在正相关。感戴与主观幸福感(t1=3.33,P1=0.005)及其因子精力(t2=2.55,P2=0.048)、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t3=4.25,P2=0.002)、愉快的心境(t4=1.89,P2=0.007)、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t5=0.04,P6=0.003)、紧张-松弛(t6=0.02,P2=0.037)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女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男大学生,大一新生比大四学生体验更强烈的幸福感;大学生的感戴状况可以预测幸福感,感戴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济南市3所大学58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21份.结果 ①大学生的感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F=8.25,P=0.031);(②大学生感戴与幸福感中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存在负相关,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它5个因子存在正相关.感戴与主观幸福感(t1=3.33,P1=0.005)及其因子精力(t2=2.55,P2=0.048)、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t3=4.25,P2=0.002)、愉快的心境(t4=1.89,P2=0.007)、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ts=0.04,P6=0.003)、紧张—松弛(t6=0.02,P2=0.037)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女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男大学生,大一新生比大四学生体验更强烈的幸福感;大学生的感戴状况可以预测幸福感,感戴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大学生、中学生希望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比较。方法研究运用《成人性情量表》、《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对307名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希望感水平与幸福感水平较高;②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希望动力思维、幸福感正性情感和利他行为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希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希望对幸福感有良好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中学生希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希望干预是提升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探讨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团体归属感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整群抽样调查435名大学生。结果:①团体归属感方面认同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存在年级差异,以大三年级得分最高;②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正相关;③团体归属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大学生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德报德和以怨报怨两种不同互惠倾向对幸福感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制问题,考查互惠倾向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感戴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个体互惠规范量表、感戴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积极互惠与消极互惠相关不显著;积极互惠与感戴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消极互惠与感戴、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感戴完全中介了积极互惠—生活满意度、消极互惠—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论:积极互惠和消极互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个体以德报德的倾向越强,感戴心理也越强,从而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个体以怨报怨的倾向越强,感戴心理就越弱,因而生活满意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资本与压力知觉在贫困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大学生感戴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压力知觉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对677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感戴与心理资本(r=0.405,P0.001)、主观幸福感(r=0.419,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压力知觉(r=-0.280,P0.001)呈显著负相关;心理资本与压力知觉(r=-0.559,P0.001)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r=0.509,P0.001)呈显著正相关;压力知觉与主观幸福感(r=-0.584,P0.001)呈显著负相关。2Amos Bayesian SEM分析表明,心理资本与压力知觉产生的链式中介效果的平均值为0.03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23~0.040,因不包含0值,因此,链式中介效果值在0.05水平显著。结论:感戴除了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直接预测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心理资本与压力知觉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阳 《校园心理》2015,(3):147-150
本研究采用《自我和谐问卷(SCCS)》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对372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来探索特殊结构家庭子女自我和谐及幸福感现状,分析自我和谐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25.8%的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处于低自我和谐的状态;2性别对幸福感及自我和谐有显著影响;3相关分析发现自我和谐程度与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预测心理幸福感及自述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考察山东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感戴、成人依恋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归因方式的影响。采用问卷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了750名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现状。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与感戴呈正相关,与成人依恋呈正相关,内控型归因在主观幸福感和成人依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外控归因对于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感戴、成人依恋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相关因素,恰当的归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7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在0.17至0.36之间,P〈0.01);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r=-0.20,r=-0.26,P〈0.01)。②社会支持对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β=0.52,β=0.71);③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的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β=0.64),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结论:社会支持通过心理控制源的中介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苗元江  赵英  刘文凤 《校园心理》2011,9(6):365-368
目的探索大学生、中学生希望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比较。方法研究运用《成人性情量表》、《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对307名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希望感水平与幸福感水平较高;②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希望动力思维、幸福感正性情感和利他行为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希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希望对幸福感有良好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中学生希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希望干预是提升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探讨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团体归属感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整群抽样调查435名大学生。结果:①团体归属感方面认同程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存在年级差异,以大三年级得分最高;②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正相关;③团体归属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大学生团体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编制《实现幸福感问卷》,探索实现幸福感结构。方法以南昌大学188名本科生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出目标投入、潜能开发、自我实现、自我发现4个实现幸福感维度,Cronbachα系数在0.705~0.875之间,实现幸福感各因子与综合幸福问卷各因子的相关显著,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184~0.663之间(P<0.01)。学生实现幸福感呈现自我实现>自我发现>目标投入>开发潜能的特征。结论《实现幸福感问卷》符合心理测量标准,实现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分别反映幸福感的不同层面,三者整合是未来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嫉妒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业嫉妒问卷、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修订版)和情绪智力量表(EIS)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整体上,大学生学业嫉妒在中等偏下水平(x=2.40),情绪智力在中等偏上水平(x=3.47);②大学生学业嫉妒与情绪智力、心理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r=0.15,P0.01;r=-0.41,P0.001);情绪智力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01);③情绪智力在学业嫉妒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R~2=0.01,P0.05),情绪智力在学业嫉妒和生活目标感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R~2=0.03,P0.001)。结论:大学生学业嫉妒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无聊倾向、网络依赖与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大学生网络依赖量表、综合幸福感问卷对38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无聊倾向与网络依赖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网络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2)回归分析表明,无聊倾向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网络依赖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网络依赖在无聊倾向与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在无聊倾向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无聊倾向除了直接影响心理幸福感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依赖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揭示大学生乐观的结构,探讨乐观与心理幸福感(即生活满意度、抑郁)的戈系。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问卷、抑郁问卷和自编的乐观问卷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乐观问卷包括效能感、失败、乐观和悲观四个维度,其中乐观维度和失败维度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效能维度和失败维度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乐观能昆著地预测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5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问卷由幸福感指数量表、内外控制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3部分组成,所有问卷采用个人作答的形式进行施测,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1生活满意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712,P0.01),而主观幸福感中总体情感这一维度与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呈显著正相关(r=0.213,P0.01);2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部分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3回归分析发现,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能够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R2=0.266,P0.001)。结论: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内控性能够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感戴与归因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河南省某综合性大学32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272人),采用归因风格问卷(ASQ)、大学生感戴量表(SCSG)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调查。结果: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的感戴量表总分和感戴广度得分均高于没有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P﹤0.05)。积极归因、领悟社会支持均与大学生感戴呈正相关(r=0.24、0.49,均P﹤0.01);领悟社会支持在积极归因和大学生感戴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1%。结论:积极归因能通过增强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而提升其感戴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宿舍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使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简称GWB)对国内部分高校的3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的宿舍关系好于全国常模(t=5.306,P<0.01),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全国常模(t=4.527,P<0.01),男女生之间在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的宿舍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438,P<0.05).结论 大学生宿舍关系较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较高,宿舍关系好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验较高.  相似文献   

20.
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观点出发探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模型。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以及Camp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Bradhurn编制的《情感量表》,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等量表对11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自尊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成分;主观幸福感结构也是双重的,存在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两种成分;外显自尊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尊同时预测外显和内隐幸福感。结论: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为:外显自尊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尊同时预测外显和内隐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