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C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分组与手术方式、术后复发和生存率进行比较,行Wilcoxon(Gehan)统计分析和χ2检验.结果1.低危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高危组(P=0.013).而隐灶癌明显低于其他PTC,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8); 2.低危组5年无瘤生存率同高危组比较,明显高于高危组(P=0.048); 3.低危组隐灶癌行单侧与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均无复发; 4.颈淋巴结清扫与颈淋巴结切除比较,术后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202).结论1.对低危组PTC患者宜行双侧甲状腺切除,对于隐灶癌,建议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 2.低危组可不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 3.高危组应行双侧甲状腺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47例首次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PTMC,术前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中以冰冻病理辅助诊断,104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22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32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257例行颈VI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4例行颈II~VI区(颈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内分泌治疗,门诊+电话随访。结果144例见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1例cN1期见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年龄、癌结节包膜外侵犯及癌灶多发性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因素,cN1期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量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呈正相关。395例成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2(20—42)个月,15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PTMC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详细的体检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作为常规筛查手段,甲状腺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加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手术治疗手段,cN1期患者应常规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癌的80%左右,临床上最常见。但其手术方式一直是甲状腺外科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即使是甲状腺肿瘤专家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焦点主要是甲状腺切除的范围和颈淋巴结清扫的指征。国内外均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尽管目前手术方式仍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基本达成以下共识:①小于一叶切除的术式不宜采用;②具有高危因素、双侧肿瘤和有甲状腺腺外侵犯者应行甲状腺全切或近甲状腺全切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cNO(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导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01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根据淋巴结的阳性结果选择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清扫标本作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本组为(20/21).原发灶侵出包膜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高,本组为(13/34).结论:对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的cNO甲状腺乳头状癌,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对淋巴结阴性者,要密切随访,尤其是原发灶侵出包膜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5年收治1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触诊及B超发现淋巴结肿大者75例,行功能性颈清扫术;术前未能触诊淋巴结肿大及B超未发现淋巴结肿大者49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并发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5例,随访5-10年中,有12例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其中实施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有5例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再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结论术前未触诊淋巴结肿大及B超未发现淋巴结肿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实施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可达到与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相似的治疗效果,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颈侧区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cN(0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导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01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根据淋巴结的阳性结果选择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清扫标本作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本组为(20/21)。原发灶侵出包膜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高,本组为(13/34)。结论:对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对淋巴结阴性者,要密切随访,尤其是原发灶侵出包膜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C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分组与手术方式、术后复发和生存率进行比较,行Wilcoxon(Gehan)统计分析和X^2检验。结果1.低危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高危组(P=0.O13)。而隐灶癌明显低于其他PTC,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8);2.低危组5年无瘤生存率同高危组比较,明显高于高危组(P=0.048);3.低危组隐灶癌行单侧与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均无复发;4.颈淋巴结清扫与颈淋巴结切除比较,术后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202)。结论1.对低危组PTC患者宜行双侧甲状腺切除,对于隐灶癌,建议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2.低危组可不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3.高危组应行双侧甲状腺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30例行原发灶根治术治疗,研究组30例在其基础上行预防性的淋巴结清扫治疗,观察2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3%,研究组为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复发的总发生率和研究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在原发灶根治术基础上予以预防性的淋巴结清扫治疗的安全性好,且可有效改善预后效果,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选择较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组1,患者40例,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组2,患者40例,仅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组3,患者40例,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常规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对比其疗效。结果:1.所观察120例患者全部生存。组1及组3中均有1例复发病例,复发率为2.5%,组2中有8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0%。组1及组3患者的复发率与组2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1与组3间无明显差异(P〉0.05)。2.组1患者中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2例,转移率为30%。组3患者中发现中央淋巴结转移13例,转移率为32.5%,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合理的治疗方法,它不但疗效明确,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982年至2003年收治的9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均以颈部肿块就诊,术前28例行针吸细胞学检查,19例确诊.68例(73.1%)行患侧及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22例行患侧次全切除术;3例行全甲状腺切除.55例颈淋巴结转移者中,15例行功能性颈部清扫术;38例行局部颈淋巴结清扫术;仅2例行根治性清扫术.无手术死亡者.结论PTC术前诊断困难,针吸细胞学检查是惟一能术前确诊的方法.对PTC治疗应以患侧及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为主,全甲状腺切除术仅用于双叶癌、多灶癌、有远处转移须做131I治疗的患者.有颈淋巴结转移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无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除原发癌明显向包膜外或腺叶外侵出者外,没有必要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乳头状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68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行I131核素治疗,并采用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结果:术后观察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无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肝肾功能损害,无骨髓抑制及白血病和肺组织纤维化发生。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乳头状甲状腺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彻底切除腺体内恶性肿瘤及潜在转移性病变,并为术后进行I131治疗创造有利条件;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是正确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2006年手术切除的572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5.2岁、43.3岁及39.9岁,均女性多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有68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36%)。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19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25%)。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19.9%,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28.6%。结论: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密切,合并发生率较高(19.9%)。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周围淋巴结转移率(25%)低于单纯性甲状腺癌(36%)。提示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预后要比单纯性甲状腺癌的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UPS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5例UPS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发病趋势、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63.8岁,80%患者雌孕激素受体阴性,53.3%患者术后手术病理分期高于术前临床分期,P53在60%患者中有表达,中晚期患者血清CA-125水平均有升高。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多数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生存率仍较低。[结论]UPSC不同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具有其特殊性,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16.
23例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欣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10(4):532-534
目的:通过对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80年1月~1998年6月,收治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23例,对其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全部病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者18例。56.5%的病例肌层浸润深度超过l/2肌层(13/23),56.5%有子宫外扩散(13/23),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54.5%(6/11),几乎缺乏雌、孕激素受体,预后差,随访期内13例死亡。结论: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的子宫内膜癌明显不同,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8例,对其临床病理、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病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者15例。Ⅲ、Ⅳ期患者占44.1%,56.5%的病例肌层浸润深度超过1/2肌层(8/23),56.5%有子宫外扩散(8/23),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54.5%(6/11),91.2%患者雌孕激素受体阴性。预后差,随访期内7例死亡。结论:UPSC少见,临床诊断困难,依靠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的子宫内膜癌明显不同,肿瘤高度恶性,预后差,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陆晔斌;王志明;孙维佳 《广东医学》2010,3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湘雅医院收治的487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侧腺叶,峡部切除64例;单侧腺叶,峡部加同侧颈淋巴结清除术43例;单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次全切143例;单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次全切加同侧颈淋巴结清除术163例;双侧甲状腺全切术加一侧颈淋巴结清扫术46例;局部姑息性切除术28例。甲状腺癌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0%,96.5%,92.6%。结论 肿瘤的部位、术中冷冻快速切片、临床分期、术前B超等决定原发灶的手术方式。年龄、TNM分期、手术方式与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有关。手术方式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河南医学研究》2017,(8)
目的探讨有多次妊娠史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对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有3次以上妊娠史的PTC住院患者(多次妊娠组)的临床资料以及6年的随访结果,并与同期有1次妊娠史的PTC患者(1次妊娠组)比较预后差异。结果 109例有多次妊娠史的PTC患者大部分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彩超提示为多发结节71例(65.2%),且癌灶好发于右侧,86例(78.90%)患者病灶直径<2 cm。8例(7.34%)突破包膜,45例(42.28%)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3例(2.75%)远处转移,共50例患者需要行131I治疗。多次妊娠组患者复发率较1次妊娠组高(P<0.05),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多次妊娠史的PTC患者预后较差。对于有多次妊娠史患者,要尤为重视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术后随访,对复发病灶及时做出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2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患者23例,对其临床病理、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病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者17例.Ⅲ、Ⅳ期患者占56.5%,52.2%的患者肌层浸润深度超过1/2肌层(12/23),52.2%有子宫外扩散(12/23),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54.5%(6/11),86.6%患者雌孕激素受体阴性.预后差,随访期内12例死亡.结论 UPSC少见,临床诊断困难,依靠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的子宫内膜癌明显不同,肿瘤高度恶性,预后差,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ational therapy for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 and analyze its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incidenc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pathological feature,diagnosis and treatment,prognosis of 23 patients with UPSC,who wa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0 to June 2006.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operation, and 17 cases received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or) chemotherapy. Among all the patients with UPSC,56.5% was stage Ⅲ and Ⅳ;52.2% with deep myometrial invasion;Estrogen or progestin receptors were negative in 86.6% cases.12 cases died during the follow ing up period, indicating poor prognosis.Conclusions UPSC is an uncommon tumor.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the diagnosis for clinicians.UPSC can be surely diagnosed with clinical pathology.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of UPSC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endometrial carcinoma. Rational individu alized treatment can prolong survival tim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