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门诊腹泻病症候群信息的来源与构成,描述不同腹泻病症候群的分布特征与相互关系;探讨腹泻病症候群数据应用于肠道传染病预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监测医院腹泻病相关门(急)诊(肠道门诊、内科、儿科、传染科等)、辅助检查科室(大便常规)急性腹泻病症候群相关资料,分析综合医院门诊病例急性腹泻症候群的分类、来源和时间分布特征,选择与肠道相关传染病有相似趋势的数据,通过相关分析探讨急性腹泻症候群数据应用于肠道传染病预警监测的可行性。结果门诊腹泻病症候群症状信息主要包括稀便(81.88%)、黏液便(8.54%)、水样便(7.73%)、血便(1.85%)。门诊病例症状信息、大便常规检查阳性信息与肠道相关传染病的时间分布趋势类似。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门诊病例症状信息中的稀便与大便常规检查阳性结果信息和该医院报告的细菌性痢疾有较好的相关性(r=0.690,P﹤0.01;r=0.623,P﹤0.01);大便常规检查阳性结果与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0.607,P﹤0.01;r=0.612,P﹤0.01)。结论综合医院门诊的腹泻病症候群信息可应用于肠道传染病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如何早期发现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线索,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是大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随着监测工作的进展和发热门诊的开展,发热呼吸道病例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需要进行探讨。发热呼吸道病例的监测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之间有无关系,对呼吸道传染病控制有无实际意义,能否提供一些流行早期的线索,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病原谱分布和流行特征,为防控及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2012年3月~2015年2月间收集的576份呼吸道感染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576份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248例,阳性检出率为43.1%。男、女病例标本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P=0.542)。阳性标本中,单一病毒所致感染208例,混合感染40例,病原谱构成以腺病毒、鼻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为主,占比分别为19.4%、17.3%和14.1%。呼吸道合胞病毒B型、腺病毒、博卡病毒和混合感染在各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腺病毒、混合感染以2~岁人群为主,博卡病毒只在2岁以下人群中有发现。各病毒流行季节不同,具有季节差异性(χ2=17.427,P=0.001),春季检出率最低。结论 腺病毒、鼻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是武汉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主要病原体,<5岁为主要易感人群。不同流行季节病毒谱也不一致,加强对上述病毒的监测和研究,应作为本辖区呼吸道病毒的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febrile respiratory syndrome,FRS)病原学监测情况,评价监测结果,为提升其监测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9―2019年甘肃省17所哨点医院FRS监测病例,采用观察性研究,分析病原监测状况并评价其监测结果。 结果  甘肃省2009―2019年FRS病原总检测率为89.00%,总检出率为31.43%。所有病原(病毒/细菌)的检出能力高于任一病原(病毒/细菌)(P < 0.001),其中任一病毒检测率及检出率均高于任一细菌(P < 0.05),所有病毒检测率高于所有细菌(χ2=2 876.656,P < 0.001),检出率低于所有细菌(χ2=84.237,P < 0.001);病原检测种类方面,病毒以人流感病毒检测率最高(99.93%)、鼻病毒检测率最低(53.77%),细菌以同时检测肺炎支原体与肺炎衣原体居多,检出率较低(4.15%);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病原检测阴性者容易出现发热、胸痛、乏力和呼吸困难症状。监测结果评价显示病例类型的均衡性、采样时间的连续性有待提高。 结论  甘肃省FRS病原检测水平较高,建议通过合理调整病原检测种类、采集匹配的标本类型和重复检测阴性病例等措施提高病原检出能力,完善监测平台,提高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甘肃省2010-2015年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病原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提供针对性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六年来病原感染模式和主要病原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 病原阳性检出率逐年提高,总体来说40岁以上病例的阳性检出率较年少者高。病毒检出顺位前两位分别是人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细菌前两位是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且四种病原位次在各年度较为稳定。混合感染情况以细菌合并病毒感染为主,最常见为肺炎链球菌合并其他病原感染。探索上述四种主要病原在2010-2015年各年度的月份分布,人流感病毒以11月~次年2月高发,但2015年5、8、9月份也有发病高峰;鼻病毒主要在8~10月高发,于2011年5月和7月也有高发特征;流感嗜血杆菌在以8~10月份分布较多;肺炎链球菌主要以2、8、10、11月份分布较多,但在2015年度4、5月也高发。结论 2010-2015年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不同病原有其各自的季节性特征,人流感病毒和鼻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季节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青海省儿童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病原种类及其流行特征,为儿童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青海红十字医院2家哨点医院就诊的255例 < 14岁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病历资料,采集呼吸道、血液、尿液标本进行常见6种细菌的培养鉴定,并应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方法进行8种病毒以及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核酸检测。结果 255例 < 14岁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共检出细菌(支原体、衣原体)阳性菌株21株,阳性检出率为8.24%,其中以肺炎链球菌检出率最高,占阳性标本总数的52.38%,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占23.81%;检出病毒样本阳性35份,检出率为13.73%,主要为人腺病毒,占阳性标本总数的37.14%,其次为人副流感病毒,占22.86%;细菌和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2,P < 0.05);细菌病原检出集中在7-9月,病毒病原检出主要集中在10-12月;男性患儿细菌和病毒检出率分别为8.67%和13.33%,女性患儿分别为7.61%和14.29%,不同性别患儿细菌和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青海省儿童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以病毒感染占优势,主要为人腺病毒和人副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7.
症候群监测系统是一种早期发现疾病爆发的监测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美国症候群监测系统的分析,为完善我国的疾病监测和应急处理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多方面资料分析汇总,对症候群监测系统在美国的发展历史、目的、实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美国在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描述了对该系统的评价纲领。结果:症候群监测系统的时效性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反恐中远远好于传统的监测方法。结论: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城市,可以考虑建立并实施症候群监测系统,以加强对新发和常见传染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张掖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流行特征及病原种类。方法 收集《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信息管理系统》中2012 - 2018年张掖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信息及标本病原学结果,釆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和病原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304例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标本进行检测,共检出14种呼吸道病原体。206例病例至少检出1种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67.76%,任1病毒阳性率33.11%,任1细菌阳性率54.52%,混合感染病例占42.75%;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男性66.49%,女性69.91%,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80,P>0.05);各年龄组阳性率检出中,10~14岁组最高(88.89 %),其次为0~4岁组(84.38%),6个年龄组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221、34.131,P<0.05);不同月份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以1 - 3月最高(81.63%),其次为4 - 6月(75.44%),不同月份病原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371、10.011,P<0.05)。讨论 引起张掖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主要病原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鼻病毒、冠状病毒和人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合并其他病原感染率最高;每年1 - 3月为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了解湖南省主要呼吸道病毒流行情况及病原谱分布,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防控及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从符合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定义的患者身上采集鼻/咽拭子、肺泡灌洗液、痰液样本。采用基于毛细管凝胶电泳的“9+7呼吸道病毒多重PCR检测法”对标本中流感病毒(Flu)、呼吸道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副流感病毒(PIV)、偏肺病毒(HMPV)、人博卡病毒(hBoV)和人冠状病毒(hCoV)共8种病毒的16个亚型进行核酸检测。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个案信息及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从哨点医院采集各类呼吸道标本共961份,其中男性病例标本595份,占61.91%;女性病例标本366份,占38.09%。在961份已检测的标本中,通过PCR检出阳性标本456份,阳性检出率为47.45%。男、女病例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将病例分为7个年龄组,各年龄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1岁以下(52.80%)、1~2岁(66.53%)、2~5岁(49.86%)、6~15岁(25.56%)、16~49岁(11.11%)、50~64岁(17.39%)和65岁以上(19.40%)。在456份病毒阳性的标本中,检出混合感染48例,非混合感染408例。在检出的呼吸道病毒中,AdV、RSV和Flu所占的比例最大(病原谱构成比分别为25.90%、21.31%和17.73%),其次为hRV(14.14%)和PIV(11.75%);HMPV(4.78%)和hBoV(3.98%)检出较少,而hCoV只有两例阳性被检出。男性、女性的病原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的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岁以下的儿童病例中检出的病毒以RSV(29.36%)和AdV(23.02%)为主,其次为PIV(13.10%)、hRV(11.90%)和Flu(11.11%);2~5岁的儿童病例中,AdV所占比例最大(34.02%),其次为hRV(18.56%)、Flu(18.04%)和RSV(15.46%);6~15岁少儿病例中以Flu(31.43%)和PIV(34.29%)为主,其次为AdV(17.14%)和hRV(14.29%);在16~49岁的病例中,只有Flu检出;在50岁以上老年病例中,病原构成以Flu(68.41%)为主,其余为PIV(10.53%)、HMPV(10.53%)和RSV(10.53%)。监测还发现,Flu、AdV有夏季和冬春季两个流行高峰;RSV有冬春季流行高峰;hRV有秋冬季流行高峰。 结论 所监测的8种呼吸道病毒是引发严重急性呼吸道住院病例的重要病原。5岁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的老人可能是主要的易感人群。其中,RSV、AdV、 Flu可能是引发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而Flu则可能是引发成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将这几种病毒作为呼吸道病毒防控的重点,进行更多的监测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监测预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我国RFS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发热”“出疹”“监测”以及“fever” “rash” “surveillance”为中英文检索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文及英文,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 共纳入36篇文献,中英文分别为21篇和15篇。RFS病原学监测共19篇,病原体主要包括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人类B19病毒、登革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重大活动/突发自然灾害监测8篇,监测时段集中在2010-2015年,包括运动会、世界博览会、地震、热带风暴和宗教集会等;异常病例/聚集性疫情监测预警8篇,以国外研究为主,监测症候群范围广,监测场所为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编码或患者主诉中诊断及症状进行自动判别预警;仅1篇针对预测研究,为蒙古国开展的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预测研究。36篇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法、基于时间的预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固定阈值法、休哈特控制图法及累积和控制图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论 未来RFS监测体系方向应聚焦已知病原和可能的未知病原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设计,实现无感化病例监测与早期预警,应用当下的信息抓取技术和智能建模方法,提高RFS监测预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湖北省潜江地区基于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的数据上报质量对该系统预警灵敏度的影响。方法 计算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运行期间数据质量评估指标(迟报率、缺报率);使用半合成模拟暴发数据及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多种预警模型的预测能力,筛选最佳预警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对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与系统灵敏度进行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结果 2012年4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潜江地区累计上报总症状179 905例,迟报8 744次,平均每月迟报416次,总迟报率为16.45%;缺报2 566次,缺报率为4.83%。与其他预警模型(累积和模型、休哈特模型、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模型、早期异常报告系统模型)相比,移动平均法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AUC=0.93);与其他模型相比,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监测系统运行期间,系统预警暴发的灵敏度介于84.89%~97.25%之间。缺报率对监测系统灵敏度有影响,即当缺报率>2.78%时,系统灵敏度迅速下降,未观察到迟报率对灵敏度有影响。结论 湖北省潜江地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的数据报告质量影响该系统的预警灵敏度,在此次设定参数的前提下,主要是数据的缺报率对系统灵敏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医务人员对症状监测工作的认识.方法 采取定性研究方法,在武汉市承担的卫生部/WHO"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能力项目-提高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发病能力"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就监测点医院项目参与人员对症状监测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 医务人员认为症状监测能在早期预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传统疾病监测的重要补充;但在完全手工登记、报告的情况下,在门诊量大的医院较难坚持.结论 与医院信息系统结合的电子化监测应成为症状监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信息化技术,在云南省边境地区建立持续动态症状监测预警系统,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及时性,以提升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能力。方法 选择3个边境县,以全覆盖的方式,于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持续监测医疗机构14个症状及6个症候群,收集小学每天学生缺勤信息和边境口岸入境人员发热信息,构建基于手机和电脑平台的症状监测预警系统。结果 采用EARS-3C和Kulldorff时空扫描的预警模型,发现皮疹、流感样症状和小学缺勤等多个监测信号源对手足口病、流感和水痘等常见传染病预警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提前1~5 d预警)。系统简便易用,安全性和可行性较强,以交互式图表及可视化地图的方式展示,相关人员能够随时掌握监测数据情况和预警信号的变化,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结论 该系统科学有效、操作方便,能实时发现边境地区常见传染病的暴发或聚集事件,实现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本地及跨境传染病暴发的风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设计要点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十年来,症状监测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卫生监测手段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相对于基于病例诊断的传统公共卫生监测手段,症状监测是对临床诊断前患者相关的非特异性信息进行监测[1].相关研究表明,症状监测可应用于公共危机应对(如生物恐怖事件早期发现[2,3]、自然灾害传染病应急监测[4]),早期探测新发传染病[5],掌握疾病发病水平与流行趋势(如急性迟缓性麻痹综合征监测和流感样病例监测[6,7]),以及大型体育活动与政治集会等大规模人群聚集活动公共卫生保障[8,9].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仍有限, 尤其是新发、突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然而这类传染病一旦大流行, 可对健康、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人们希望通过监测及早发现传染病异动并及时发出预警。症状监测作为传统监测的有效补充, 已在公共卫生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概述了国外传染病监测系统的现状, 对我国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体系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并对未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大数据传染病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传染病监测预警已成为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传统传染病监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染病防控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但存在监测范围局限、预警时间滞后等不足之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染病数据的大量增长,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研究正逐步成为研究焦点。本文详细介绍基于网络、社会和自然因素、医疗、病原监测等不同大数据来源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综述各系统优势和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入手,探索在农村地区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分析江西省2个县15个乡镇155家村卫生室的资源配置以及253名村医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期望和建议。结果:“一村一所”管理模式下的村卫生室门诊量大,病人集中,更适合症状监测的开展;网络直报是症状监测数据报告的首选方式,但有12.5%的村卫生室负责人不会使用电脑;村医接触最多的五种传染性疾病是上感、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痢疾,分别有84.6%和71.5%的村医能够通过临床症状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75.9%的村医发现传染病人后会立即报告乡镇卫生院,77.1%的村医参与过传染病的调查核实。结论:依托村卫生室构建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具有可行性,但需完善村卫生室管理模式,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明确目标监测疾病,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症状监测报告平台;大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完善监测信号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发传染病的频频出现、旧传染病的卷土重来以及生物恐怖主义威胁的加剧,传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面临新的挑战.症状监测以其能及时发现异常或疾病暴发信号的特点而得到发展.此文系统阐述了症状监测的概念、发展、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症状监测系统在传染病监测中的效果.方法 数据收集通过临时安置点医务室医生使用的"接诊登记表",数据日分析、解释、分发由当地CDC受指派医务人员执行,监测到的数据按症候群分成4类,包括呼吸道症候群(咳嗽、咽痛、流涕),消化道症候群(每日腹泻次数、恶心、呕吐),发热症候群(体温≥37.3℃)和其他症候群(头昏、头痛、乏力及其他症状),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诊.结果 总计人群中有7566(73%)就诊人次,共识别了44%呼吸道症候群,9%消化道症候群,1%发热症候群,46%其他症候群.21%(1578/7566)的就诊者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男女性别比为0.76:1.呼吸道、消化道、发热症候群总计4380组,就诊高峰发生在2006年3月30日和4月3日.报告一例疑似麻疹病例,经血样检测后排除麻疹,避免了大面积接种麻疹疫苗.共发现71例发热患者,其中高热患者8例(体温≥39℃).报告一起疑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爆发,全部21例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后证实是硫化氢引起的急性眼刺激征.结论 症状监测有助于监测传染病病例,能迅速显示症候群消长趋势,实施成本低廉,在突发事件中实施有效可行,对类似的事件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