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及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及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80例AMI患者,随机分成溶栓组及溶栓+阿司匹林组各40例,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6、12、24小时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依临床间接指标(3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判定血管再通,比较两组间及两组中再通与未通患者血浆GMP-140浓度的动态变化。正常对照组60例。结果: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GMP-140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个溶栓组溶栓后再通与未通患者均呈现不同浓度的动态变化。血管再通,则血浆GMP-140浓度降低,血管未通,血浆GMP-140浓度升高;阿司匹林对血浆GMP-140浓度无影响。结论:AMI后血小板高度活化,血浆GMP-140浓度与血栓形成、溶解及再通密切相关;阿司匹林不是抑制血小板活化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特异的单抗SZ-51和S_(12),研究了15例接受溶栓和15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和破坏程度,并做了相应的体外试验,同时也观察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血清心肌酶的变化。结果表明:AMI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及血浆内GMP-140浓度均明显增高。血小板膜表面GMP-14O分子数于治疗后第1天开始下降,第7天恢复至基础水平;血浆内GMP-40浓度于治疗后第1天达高峰,第2天开始下降,第3天恢复至基础水平。溶栓组和抗凝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以上两指标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溶栓剂尿激酶(UK)与血小板在体外单独作用,未发现它可以激活血小板及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与抗凝组比较,溶栓组冠脉再通率提高,CK及CK-MB峰值前移,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心电图ST段回降率及胸痛缓解率增高,梗塞并发症(室颤、左心衰、心绞痛)有下降趋势。GMP-140与心肌酶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正相关,且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E-51测定了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20例健康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发现AMI患者起病后的1周内,GMP-140呈动态变化,发病后6h、24h即明显增高,48h达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GMP-140与同步测定之CK-MB峰值呈正相关。广泛心肌梗塞,伴严重心力衰竭、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者GMP-140显著升高。结果表明,GMP-140对AMI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都有帮助,并为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血小板膜表面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Z-51,以放射免疫法,检测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1周内的血小板膜表面GMP-140、血浆凝血烷B_2(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的动态变化,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AMI的GMP-140、TXB_2和6-keto-PGF_(1α)在发病早期已明显增高,48h达高峰,以后呈逐渐下降的规律性变化,这表明AMI早期,血小板高度活化。TXB_2和6-keto-PGF_(1α)与GMP-140正相关。梗塞范围广、病情重时,这三项指标增高更为显著。这提示,检测上述指标对监护病情,以及评估预后可能有辅助参考价值,并为发病早期选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态测定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犬术后1、6、24小时血浆GMP-140、血小板电泳时间、PAI和t-pA活性,同时观察四甲基吡嗪(TMP)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AHNP犬、血浆GMF-140含量、PAI活性增高,血小板电泳时间延长,t-pA活性降低,均较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MP治疗组上述变化不显著。结果提示,犬AHNP早期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纤溶功能降低,此可能与AHNP时胰腺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等病理生理现象的发生有关;TMP可有效地纠正上述改变  相似文献   

6.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20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38例非溶栓治疗的老年人AMI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溶栓组住院期间4周内病死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且心绞痛、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临床判断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75.0%(15/20),0~6小时IRA再通率为83.3%(10/12),6~12小时为62.5%(5/8),溶栓组无一例发生颅内出血及过敏反应。结论 提示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AMI后梗塞相关血管及时有效再灌注有利于改善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观察了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小板数目和血小板膜表面小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活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MI时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尤以发病后的第2天最为显著,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在AMI早期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两者均在5~7天恢复正常;血清CK-MB活性增高与血小板数目减少呈负相关(r=-0.6123,P<0.005)、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水平升高呈正相关(r=0.5895,P<0.01)。AMI伴泵衰谒,死亡者血小板数目减少更为显著,表明血小板直接参与了心肌梗塞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冠心病(CAD)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正常对照按年龄分为Ⅰ组、Ⅱ组。结果:急性心肌梗塞(A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三组患者血浆GMP-140水平分别为15.4±13.3、13.2±6.0、8.0±6.0ng/ml,均明显高于Ⅰ组或Ⅱ组。UA组血浆GMP-140同于SA组,与A  相似文献   

9.
急性凡肌梗塞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伉人活化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单克隆抗体SE-51测定了26例急性凡肌梗塞和20例健康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发现AMI患者起病后的1周内,GMP-140呈动态变化,发病后6h,24h即明显增高,48h达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GMP-140与同步测定之CK-MB峰值呈正相关,广泛心肌梗塞,伴严重心力衰竭、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者GMP-140显著升高,结果表明,GMP-14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在109例AMI患者中,45例患者接受直接PTCA治疗,64例患者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结果溶栓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的患者有48例,再通率为75%;直接PTCA组IRA成功开通的患者有44例,成功率为97.8%。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EF)溶栓组为54.1±13.2,直接PTCA组为64.2±10.1,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分别为6.3%和2.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分析溶栓再通组与直接PTCA成功组的临床疗效,前者因再闭塞或缺血发作行择期PT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27.1%vs0;P<0.05),但直接PTCA组左室EF仍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64.8±9.8vs55.9±12.6P<0.05)。住院期间再发梗塞,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例数溶栓再通组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PTCA与溶栓治疗AMI患者,前者可使IRA充分有效地开通,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