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为了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应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所谓早期康复,即指患ICVD后,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这就意味着ICVD患者在1周内大都可以进...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原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常常造成医生和患者对脑血管病就诊上缺乏急症意识,使治疗延误。近年来,随着溶栓和脑保护治疗的发展,开始认识到早期就诊和超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这里就超早期治疗作一综述。一、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1-超早期的概念:目前普遍认为超早期为缺血性脑梗死发病后3~6小时内。重组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试验发现在3小时内的疗效比较好,并且与病理生理试验发现的治疗时间窗吻合[1],而3~6小时内的脑组织仍然存在一些可能… 相似文献
3.
再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刊1995年第8期发表了“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治疗的迫切性”,其重点是指出了各个医疗机构和患者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治疗的迫切性的认识是不够的;还提出了从病理生理角度考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看作比心肌梗塞更为紧迫的一种发作,必须于3~6小时...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脑血管病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 ,其中 3/ 4的脑血管病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该病不但给病人和家属带来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 ] 。WHOMONICA研究报告显示 ,30余年来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针对该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脑卒中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稳定的下降趋势 ,但是在MONICA研究中 ,北京地区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 ,并且是少数呈上升趋势的地区之一[2 ] ,北京市城市人群 1 984年— 1 999年 1 6年间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发作几率和首发发病率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增加幅度…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抗凝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已经应用了60余年。文章通过介绍近20年(特别是近10年)来国际上进行的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就抗凝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病即脑卒中 ,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的范畴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颇具优势 ,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 ,中医文献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唐宋以前 ,以“外风”学说为主 ,以“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金元以后则突出了内风、火、痰、虚、气、血的作用。目前对中风发病机制有比较统一的认识 ,主要包括 3个方面 :①气血逆乱 :发病在脑 ;②脉络闭阻 :半身不遂 ,认为由风阳内动 ,挟痰走窜经络 ,脉络不畅或… 相似文献
7.
2000年11月~2004年11月,我们应用Bobath技术早期康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7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76例患者,男40例,女36例;平均年龄63.5岁。均经CT或MIR确诊为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符合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71例为首次发病,5例为第二次发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早期康复治疗组各38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处理及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资料显示,我国脑血管病在城市和农村占全死因顺位的第一、二位.我国每年脑血管病新发病例数超过200万例,死亡约150万例,全国脑血管病存活者约600万~700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1].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3/4.现对近年来几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的选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为初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确定治疗目标及治疗方案.方法 在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提出临床问题,从Cochrane 图书馆(2010年第3期) 、Medline( PubMed 网站2001年1月-2010年2月) 和EMBASE(2001年1月~2010年2月).检索主题词为:lipid management; hypertension management;hyertension therapy;Antiplatelet therapy;Clopidogrel;aspirin;cerebral infarction;brain infarction;cerebral ischemia; RCT;human; mate-analysis; systematic review.结果 共检索出多个问题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84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25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经半年随访证实,该方案适合患者.结论 采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元保护治疗研究现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任何全身或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至一定程度均会导致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其机制极为复杂,是一种迅速发展的神经化学变化。缺血后能量衰竭导致神经递质变化,兴奋性氨基酸(EAA)释放增加,细胞内钙失稳态,自由基生成,细胞酸中毒、水肿、凋亡基因激活等。上述环节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终至细胞不可逆性坏死。神经保护在细胞水平上起作用,旨在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阻断细胞坏死不同环节,增加细胞存活能力,以达到治疗目的。脑动脉闭塞以后,缺血区中心脑组织60分钟后坏死,其周边区通过侧支循环代偿。神经元代谢维持在细胞膜泵衰…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是病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该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补体系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免疫和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补体系统激活是炎症反应及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补体系统激活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尚少。文章从脑缺血时补体的来源,补体激活机制,补体介导损伤机制,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及抗补体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继发的血栓形成病变中起重要作用。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和二级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高压氧可改善组织缺氧,减轻脑水肿,改善血液流变学,缩小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但目前对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及利弊尚存争议,治疗方法还缺乏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经皮介入技术的发展并日臻成熟,将颅内支架成形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微创性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但其疗效及安全性也越来越受重视。该文就颅内支架内成形术的发展历程、病例的选择以及近期远期并发症的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0 2年 2月~ 2 0 0 2年 12月 ,我们用胰岛素辅助甘露醇、甘油、血塞通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3 6例 ,并与单用甘露醇、甘油和血塞通等治疗的 40例作对照观察 ,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 6例 ,男 2 6例 ,女 10例 ;年龄 47~ 80岁 ,平均 65 .7岁。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 14例 ,皮层支阻塞 10例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4例 ,脑干梗死 3例 ,小脑梗死 3例 ,延髓被外侧综合征 2例。合并糖尿病 7例 ,房颤 1例 ,心绞痛 1例。对照组 40例 ,男 2 3例 ,女 17例 ;年龄 2 5~ 75岁 ,平均 61.5岁。大脑中… 相似文献
20.
1999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1月 ,我院采用蝶脉灵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4 3例 ,疗效较好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观察组 4 3例 ,男 2 4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6 0 .1岁。其中脑血栓急性期 2 5例、后遗症期 8例 ,腔隙性脑梗死 10例 ,均经头颅 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并排除出血性疾病。肢体肌力 0~ 级 2 8例、 ~ 级 15例。伴眩晕 11例 ,语言障碍 2 6例。入院后给蝶脉灵注射液 30 ml加 5 %葡萄糖注射液或 0 .9%氯化钠注射液 2 5 0 ml持续静滴 ,每日 1次 ,同时口服尼莫地平 30 mg,每日 3次 ,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 2 8例 ,男 16例 ,女 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