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蛋白P-selectin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125)I-SZ_(51))观察了3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蛋白P-selectin的变化及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小板膜蛋白P-selectin较慢性肺病组及与正常人群比较显著升高(P<0.01),同时与血小板的粘附功能、聚集功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血浆中的vonWillebrand因子(vWF)、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并促进血小板粘附及聚集。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29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者和52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电游率(EPM)的变化,并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表明,无视网膜病变者EPM低于健康人组(P<0.01),而血小板集率及GMP-140水平无明显变化。视网膜病变组血小板聚集率和GMP-140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5),EPM呈显著性降低(P<0.01),与无视网膜病变组比较,视网膜病变组血小板聚集率和GMP-140水平升高(P<0.05,P=0.05),而EPM水平低下(P<0.01).提示老年人糖尿性视网膜病变者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亢进,这可能是视网膜病变者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8例高血压患者和34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高血压Ⅱ期患者(35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强度(Ptmax)、聚集曲线坡度(PtH)和聚集速率(PtK)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P<0.01)而心功能却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表明,Ptmax,PtH,PtK和每搏输出量(SV)呈负相关(r=-0.06,P<0.01;r=-0.54,P<0.05;r=-0.57,P<0.01),和射血前期/射血期比值((PEP/LVET)呈正相关(r=0.62,P<0.01;r=0.48,P<0.05;r=0.55.P<0.05);而高血压Ⅰ期患者(23例)的血小板聚集性和心缩功能与正常人相近(P>0.05)。提示高血压的不同阶段,血小板聚集性的改变可能对其病情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38例老年肺心病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及13例血小板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并与健康老年人对比。结果显示老年肺心病病人血小板最大聚集力(MAR)降低(P<0.01),血小板超微结构有明显变化,“暗型”血小板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肺心病患者血小板蛋白激酶C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在肺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免法测定19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及20名正常人血小板胞浆、胞膜PKC活性,分析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之间相关关系。结果①肺心病组血小板胞浆PKC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胞膜PKC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②肺心病组Pao2与血小板胞浆PKC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608,P<001);与血小板胞膜PKC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753,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存在血小板内PKC被激活现象,活化的PKC在肺心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缺氧是刺激PKC活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时抑肽酶保护血小板功能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过程中抑肽酶保护血小板功能的机制。方法:检测指标有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溶酶体完整膜蛋白、质膜糖蛋白Ib、IIb/IIa复合物。对象是择期瓣膜替换术患者30例。对照组10例;实验A组(进口抑肽酶组25×105单位)10例;实验B组(国产抑肽酶组25×105单位)10例。肝素化10分、体外循环40分、体外循环结束及结束后1小时4个点对比观察。结果:α-颗粒膜蛋白140及溶酶体完整膜蛋白阳性血小板百分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质膜糖蛋白Ib平均荧光强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质膜糖蛋白IIb/IIa平均荧光强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纵隔引流量显示用药组术后6、24小时血液丢失量明显低于未用药组(P<0.01)。结论:抑肽酶通过保护血小板粘附受体和减少其活化而保护血小板功能,体外循环中使用它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出血及输血并肯定了国产抑肽酶的药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3例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血浆ET-1水平,其中8例肺心病患者行右心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结果COPD患者和肺心病患者的血浆ET-1含量分别为5.24±0.50、5.80±0.66pg/ml,较健康对照组血浆ET-1含量(4.65±0.65pg/ml)明显升高(P值<0.01及0.001);血浆ET-1含量与PaO2呈显著性负相关(COPD组:r值=-0.583,P值<0.01;肺心病组:r值=-0.627,P值<0.001),与PaCO2呈显著性正相关(COPD组:r值=-0.514,P值<0.05;肺心病组:r值=0.593,P值<0.001);ET-1含量与肺动脉收缩压及平均压均存在正相关(r值=0.727及0.681,P值均<0.05)。结论血浆ET-1参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刺激ET-1释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进行了血小板聚集试验和部分凝血参数测定。结果显示,HD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ATP释放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HD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血液透析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血栓烷B2水平显著增高(P<0.01),提示血透过程中血小板被激活。凝血多数测定结果显示HD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溶酶原活性则低于对照组(P<0.05)。作者初步讨论了这些变化的机理及其对止血凝血功能的影响,认为它们是引起HD患者出血倾向和血栓栓塞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老年糖尿病患者止凝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止、凝血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老年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止、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蛋白C抗原(PC:Ag)、蛋白S抗原(PS:Ag)、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A)及-二聚体(D-D)。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糖尿病组的PC:Ag、PS:Ag和D-D均显著增高(P〈0.05),vWF:Ag、TAT、t-PA:A、PAI:A、P-selectin增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止、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系统激活、纤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激活,这些止凝血的变化与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肺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组(76例)、肺心病缓解期组(54例)和正常对照组(27名),采用玻璃球旋转法、比浊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流式细胞术等分别检测各组血小板粘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膜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糖蛋白Ⅱ(GPⅡ)水平。结果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组PAdT、PAgT、GMP140和GPⅡ分别为31%±16%、14%±8%,190±49分子数/血小板和145%±36%。在缓解期组,上述各项检测值分别为33%±13%、38%±16%、178±33分子数/血小板和137%±48%,而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22%±8%、29%±13%和121±30分子数/血小板和96%±31%。提示,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PAdT、GMP140、GP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缓解期,PAdT、PAgT、GMP140等均升高。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体内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增强。认识并纠正上述病理变化可能有助于肺心病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0例老年Ⅰ、Ⅱ期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含量,同时检测其血小板粘附率和最大聚集率。结果 高血压组血小板膜糖蛋白含量和血小板粘附率、聚庥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组患者GMP-140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其意义。方法:选择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者30例,其中20例合并肺动脉高压(A组);10例肺动脉压正常(B组);选择10名正常人作对照(C组)。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凝血烷B2、α-颗粒膜蛋白-140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浓度,采用高效薄层层析法测定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浓度。结果:A、B、C3组间,6-keto-PGF1α浓度无显著性差异;B、C两组间,凝血烷B2、α-颗粒膜蛋白-140和PAF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血浆中凝血烷B2、α-颗粒膜蛋白-140和PAF浓度均显著高于B、C两组(P<0.05~P<0.01),而且α-颗粒膜蛋白-140与肺动脉平均压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5)。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时,存在血小板活化,血浆中凝血烷A2与PAF浓度升高以及血小板活化均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对这些患者给予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治疗可能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3.
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小板功能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功能的改变及与老年慢笥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发展的关系。方法 生物定量法观察老年慢性呼吸衰竭组患者(55例)、老年健康人组(40组)及非老年健康人组(35例)血以激活因子(PAF)的改变,放免法观察血以膜GMP140、血小板释放功能、血小板粘附功能(PADT)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的变化。结果 老年慢性呼吸衰竭组PAF为  相似文献   

14.
重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分析4项参数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ysmexF-800型血细胞计数仪对4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患者进行了血小板4项指标的测定,设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重肝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均显著降低,其中以重肝晚期患者诸项改变最为明显(P<0.05和P<0.01)。提示上述4项指标的测定为重肝血小板功能的初步评价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及慢性良性胃病患者(P<0.05);Ⅲ-Ⅳ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低度分化者较中度分化者sIL-2R水平明显升高(P<001);贲门癌患者sIL-2R水平较胃窦(体)癌者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别(P>0.05);胃癌根治术后一周血清sIL-2R水平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二周血清sIL-2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血清sIL-2R测定可作为胃癌患者病情判断、观察疗效及估价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老龄大鼠血小板与动脉组织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不同月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TxB2和动脉组织6-酮-PGF1α、TxB2含量以及动脉前列环素样活性,并与青年大鼠比较。结果表明,老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71.1±14.7%)明显高于青年组(44.3±14.4%)(P<0.01),血小板TxB2水平(115.9±45.9ng/3×108血小板)增高(P<0.05),而动脉组织中6-酮-PGF1α(221.1±112.7pg/mg)和前列环素样活性(57.1±22.9%)显著降低(P<0.01),动脉的TxB2水平(233.6±64.0pg/mg干重血小板)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老龄大鼠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增强和动脉组织花生四烯酸代谢降低以及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低下,这些改变可能是血小板功能随增龄而增强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数目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观察了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小板数目和血小板膜表面小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活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MI时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尤以发病后的第2天最为显著,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在AMI早期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两者均在5~7天恢复正常;血清CK-MB活性增高与血小板数目减少呈负相关(r=-0.6123,P<0.005)、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水平升高呈正相关(r=0.5895,P<0.01)。AMI伴泵衰谒,死亡者血小板数目减少更为显著,表明血小板直接参与了心肌梗塞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过程中的Q-Tc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3例冠心病患者与17例非冠心病患者的24小时Q-Tc变异度(Q-Tc).发现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的Q-Tcmin分别为388±38ms与386±35ms(P>0.05).Q-Tc max分别为458±47ms与424±30ms(P<0.01).Q-Tc分别为70±48ms与38±36.0ms(P<0.01)。单支、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Q-Tc分别为53±52ms,78±49与91±29ms。  相似文献   

19.
采用ELISA法观察了40例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及与内皮损伤、脂质过氧化的关系。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组血小板表面GMP-140、血浆vonWilebrand因子(VWF)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与正常人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01)。且Ⅱ期患者高于Ⅰ期患者(P<0.05或P<0.001)。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无明显变化,SOD/LPO比值显著降低(P<0.001)。高血压病组血小板表面GMP-140变化与血浆VWF、LPO呈正相关,与SOD/LPO比值呈负相关。提示血小板活化可能是高血压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患者微循环改变及与血小板聚集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的改变及与血小板聚集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XDM300-B型彩色甲襞微循环仪和TYXN-91智能血液凝集仪对94例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微循环的观察及血小板功能测定。结果(1)高血压组的微循环总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高血压Ⅰ期时仅有一项粒缓流的异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Ⅱ、Ⅲ期高血压分别与对照组及与Ⅰ期高血压比较,各项主要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但Ⅱ期与Ⅲ期之间比较仅粒缓流存在显著差别,其他指标则无显著性差异。(3)高血压的微循环中度及重度异常组的血小板聚集性1min、5min及最大聚集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差异,中度及重度异常组之间相比较,5min及最大聚集率均呈显著差异,分别为66.45±11.28(P<0.05),76.52±16.31(P<0.01),二者正相关。(4)微循环异常总积分值越高,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也越高(r=0.4242,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微循环障碍程度与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呈正相关关系,两种检查结合可作为临床抗凝、降低血粘度治疗的重要监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