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西地区711例肝脏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肝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03年2月至2007年2月经外科手术切除的711例肝脏肿瘤病理资料.结果:本组711例肝脏肿瘤患者中,瘤样病变、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分别占肝脏肿瘤的8.30%(59/711)、9.14%(66/711)和82.56%(586/711).其中最常见的3种肿瘤分别为肝细胞癌占79.17%(551/711),肝海绵状血管瘤占7.90%(56/711)以及胆管细胞癌占2.59%(17/711).本组肝细胞癌中82.26%(452/551)的病例合并肝硬化,86.12%(459/533)HBsAg阳性.17例肝胆管细胞癌有4例(23.53%)合并肝吸虫,2例(11.76%)合并胆管结石.结论:广西地区肝脏肿瘤病变中,绝大多数为恶性.良性以海绵状血管瘤居多,恶性则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其次为肝胆管细胞癌.其中肝细胞癌的发生与乙肝及肝硬化病史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与肝吸虫及胆管结石病史相关;其余肿瘤无特殊病史关联.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肝脏肿瘤应力争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李先顺  高玉国  骆明德 《吉林医学》2014,(20):4504-4504
目的:对16例直肠类癌的临床及病理生物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观察16例患者的直肠癌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特点,并实施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肿瘤>2 cm 4例,形成溃疡者8例(50%),癌侵及浆膜9例(56.3%),侵透浆膜4例(25%),有淋巴转移3例(18.8%)。其中10例(62.5%)行局部切除,6例(37.5%)获根治手术,随访9~128个月,存活5~10年14例,5年生存率为87.5%,死亡2例。结论:病理学诊断是直肠类癌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大小、部位、侵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有无肝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证、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46例共602处平坦型大肠肿瘤,应用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共切除602个病变,术后定期内镜随访6~73个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602处病变中588处病变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7.7%,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2癌)再追加外科手术者8例(1.3%),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手术者2例(0.3%),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手术者4例(0.7%)。并发症:术中出血17例(3.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3例,其中2例(0.4%)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开腹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上皮内高级别瘤变)48例,黏膜下浸润癌10例,类癌37例,良性腺瘤440例,良性间质瘤6例,增生性息肉38例,锯齿状腺瘤10例,B细胞淋巴瘤1例,错构瘤1例,其它3例。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的1025例肝脏肿瘤病理资料。结果17种肝脏肿瘤中,瘤样病变3种15例(1.45%);良性肿瘤6种95例(9.24%),其中肝血管瘤87例;恶性肿瘤9种915例(89.26%),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822例、胆管细胞癌73例。结论肝脏肿瘤病变中,绝大多数为恶性。良性以海绵状血管瘤居多,恶性则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粘膜内癌内镜下局部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对近5年发现的42例大肠粘膜内癌采用活检钳咬除、肛镜下枪式套扎器套扎、圈套高频电切一种或几种方法相互结合进行局部治疗,术后1月~3年用电子结肠镜复查.结果:(1)18例用活检钳全部摘除,3例枪式套扎器套扎,16例圈套高频电切,5例采用多种方法相互结合.(2)有5例同时合并另一进展期癌肿,除1例拒绝手术,1例病期太晚失去手术时机,3例作了扩大根治切除;其余37例中,有7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的肠标本上未发现癌残留.(3)33例(其中未追加手术30例)随访1月~5年,未发现癌复发.(4)随访病例中,14例癌伴多发性腺瘤在术后1~3年新生腺瘤发生率57.1%(8/14);而单发早期癌同期新生腺瘤发生率15.8%(3/19).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大肠粘膜内癌经内镜局部切除是可以达到治愈的,而且安全和微创.  相似文献   

6.
外科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术切除的基本原则是在最大限度切除病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具有功能的肺组织.由于支气管树的特殊结构,各种术式切除支气管的长度受到限制,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留的发生率为1.8%~17%[1~3],在影响手术效果的诸多因素中(如病理学分类、pTNM分期、支气管残端癌残留等),支气管残端癌残留是重要因素之一.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留者5年生存率(4%~23%)低于无癌残留者(54%),局部癌复发率(72.7%)高于无癌残留者(48.5%),而术后放疗对支气管残端癌残留的疗效尚不满意.  相似文献   

7.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肿瘤发病情况不同,但在治疗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一致的。一、现代治疗方法的评价迄今为止,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外科手术、化疗与放疗。这些治疗方法虽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只适用于早期病例。如果肿瘤已经发生了扩散或转移,常常导致外科手术的失败。Ⅰ期乳腺癌患者经乳房切除术后,5年治愈率可达75%左右;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展,然而还有25%的患者术后5年内死亡。这些病例的蔓延浸润灶往往在手术中是无法发现的,有些病例早就已经转移了。外科手术虽然切除了肿瘤组织,但同时又给机体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此外,局部淋巴结是否应该切除?如果已有肿瘤转移,当然以切除为好,但局部肿大的淋巴结并不一  相似文献   

8.
<正>早期直肠癌通常指局限于黏膜层或者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直肠上皮性肿瘤。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者称为黏膜内癌(M期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称为黏膜下癌(SM期癌)[1]。对不伴有复发高危风险的早期直肠癌,由于其肿瘤的局限型,局部切除可能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0%[2]。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手术主要包括经肛直肠癌局部切除术(local excision,LE)、经肛门内镜微创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扩大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治疗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断为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患者68例,均采用手术扩大切除联合全厚植皮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观察皮片存活率、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68例患者均在术中完整切除肿瘤组织,病理结果示切缘及底部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术后皮片坏死面积:<5.0% 63例(92.6%)、5.0%~10.0% 4例(5.9%)、>10.0%~20.0% 1例(1.5%)。术后随访1年,肿瘤局部复发5例(7.4%),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手术扩大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治疗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术后皮片存活率高,外观效果满意,且肿瘤复发率较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微囊肿性附属器癌(M A C)是一种生长缓慢,具有局部侵袭性的汗腺肿瘤。它主要影响面部,并且局部切除后易复发。显微镜下可见微囊肿性附属器癌,主要特征是小囊、束和管状细胞的多层增殖,这些细胞表现出鳞状或附属器分化。异型和有丝分裂几乎不存在,转移也很少见,多数局限在局部淋  相似文献   

11.
据现有的研究报道,肿瘤细胞呈彗星形状排列可使膀胱癌病人免遭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或放射治疗所带来的损伤。许多膀胱癌是浅表性的,可通过刮除膀胱上皮的可疑细胞而切除肿瘤。但约有1/3的肿瘤已进入膀胱的肌璧层。对此必须采取更严格的治疗,例如外科手术(该疗法可涉及膀胱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或采用放疗(治疗一般持续6周)。治疗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部位以及外科手术与放疗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朱小东 《广西医学》2005,27(6):775-778
在早期肝癌的治疗中,外科手术切除被认为是首选方法,但临床上中晚期肝癌占大多数,无法进行手术切除。因此,非手术疗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并不能使肿瘤完全坏死。肿瘤的周围区域仍可见大量残留癌细胞,成为肝癌复发的主要原因,因而总体疗效仍不够理想。尤其是合并门脉癌栓或肝癌肿块较大时,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EMR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58例共65处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63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6 92%.2处未能完整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4例(6 15%),以APC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例(1 54%),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良性腺瘤36处,黏膜肌层平滑肌瘤2处,增生性息肉13处,炎性息肉6处,不典型增生6处,黏膜内癌(m癌)1处,黏膜下层癌(sm1癌)1处.sm1癌追加外科切除,手术标本未见肿瘤残存或浸润.癌变病例随访3~9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老年人消化道平坦型病变EMR治疗具有操作技术简单、严重并发症少见、疗效理想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肿瘤[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十万人中有1~2人患病,约占所有人体肿瘤的0. 012%[2],其中仅有5%~10%为恶性[3].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恶性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应依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侵犯的程度等选择手术方式[4],如何做好围手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对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临床疗效,为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腹部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PGI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18~75岁(中位年龄47岁).Ⅰ期12例(30.8%),Ⅱ期7例(17.9%),Ⅲ期6例(15.4%),Ⅳ期14例(35.9%).采用logistic逐步分析方法分析PGIL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生存率.结果 28例行择期手术(71.8%),11例因急腹症行急诊手术(28.2%).其中,23例(59.0%)肿瘤完全切除,11例(28.2%)肿瘤部分切除,5例(12.8%)肿瘤未能切除.除3例(7.7%)患者单纯外科手术治疗外,36例均接受综合治疗,其中,23例(59.0%)行手术联合术后化疗,13例(33.3%)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化疗是恶性胃肠道淋巴瘤发生急腹症的危险因素(OR=5.083,95%CI 1.028~25.135,P=0.046).生存分析提示,择期手术的2、5年生存率均为82.3%,明显高于急诊手术的34.1%、17.0%(P=0.001);肿瘤完全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部分切除及未切除患者显著提高(89.7%、36.4%和26.7%,P=0.006).结论 术前化疗是引起PGIL发生急腹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手术时机和切除范围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PGIL应推荐择期手术,争取肿瘤的完全切除,对于肿瘤未切除而行化疗的患者应警惕急腹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切除颈动脉手术治疗累及颈动脉系统的颈部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头颈部肿瘤累及颈动脉系统,临床处理困难,手术切除肿瘤及受累的颈动脉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作者对8例9侧(其中1例不同期结扎双侧颈动脉)颈动脉行结扎切除术。8例中3例出现颅内并发症,1例住院期间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5个月,1例生存超过3年。8例中,5例为喉癌,2例为下咽癌,1例为甲状腺癌。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7.
王超臣  赵志青 《上海医学》2022,(10):663-668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CBT)是常见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主要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手术切除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式。CBT的血供丰富,常紧靠或包绕颈动脉,可向上生长延伸至颅底,手术切除的难度大,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是血管外科手术中一大挑战。随着临床医师对CBT的认识逐渐加深,新材料的持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外科手术切除复杂CBT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管理,以及精准的手术策略实施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强 《吉林医学》2012,(32):7038-7040
目的:探讨并分析大兴安岭地区外科手术治疗大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癌的现状。方法:对20例大肠癌并同时性肝转移癌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治疗现状并找出适合本地的最佳治疗方案。结果:20例同时性肝转移癌中12例行原发灶加肝转移灶同期切除,4例行延期切除肝病灶,6例未处理肝脏转移灶;其中肝转移癌局灶切除12例,左外叶切除4例,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5%、30%、15%。结论: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辅以局部治疗及全身化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讨外科手术在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体会。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诊疗的43例胃肠肿瘤病例资料,针对其外科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估。结果:本组43例病例均经手术成功切除瘤体,无患者围术期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5.4±2.8)d。术后1年门诊随访,其中经手术治愈者31例,治愈率72.09%(31/43),有12例(27.91%)患者肿瘤复发,经二次手术治疗后,2例(4.65%)因恶性肿瘤转移死亡,余者均痊愈。结论:尽早采取外科手术根治胃肠肿瘤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可尽量避免复发或死亡,适合在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咽后壁癌手术切除及术后组织缺损不同修复重建方法的经验和疗效。方法:1992年2月至2004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下咽后壁癌35例,其中20例(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8例、Ⅳ期3例)保留全部或部分喉功能,15例(Ⅲ期2例、Ⅳ期13例)未保留喉功能。19例行单侧择区性或改良根治性颈清扫,15例行双侧颈清扫。采用咽前切开进路或咽侧入路,完整切除肿瘤后修复下咽缺损。33例患者术后接受放射治疗。结果:35例下咽癌患者术后全部恢复吞咽功能,20例保留喉功能者术后均获得发音功能,其中15例拔除气管套管。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12/27)、31.6%(6/19)。结论:手术治疗可一期切除下咽后壁癌并整复下咽缺损,T1、T2期和经选择的T3、T4期肿瘤患者可保留喉功能。根据病变具体情况,应用局部黏膜牵拉缝合、裂层皮片、胸大肌肌皮瓣、喉气管黏膜瓣、胃、结肠等方法和材料可重建咽-食管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