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潘小云  易兴阳 《河北医学》2002,8(6):511-513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续出血发生率、发生时间、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对92例脑出血患者于入院后24h内、1周、2周及第4周作CT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继续出血发生率为27.2%,继续出血发生在24h内占60%。继续出血部位以丘脑最多见,不规则型血肿易发生继续出血。继续出血与慢性肝病、长期饮酒、服用阿司匹林、年龄、血压明显增高有关,它们可能是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继续出血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继发出血是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亡的重要因素,应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
分析自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高危因素,并对脑出血的治疗方式进行探讨。方法:对76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有115例患者发生继续出血,发生率为18.2%。继续出血的发生时间是:73.1%病例在24h内,15.7%病例在24~72h内。首次头颅CT显示血肿量在10~30ml者继续出血的发生最多。出血部位在壳核、脑叶和丘脑等部位者占继续出血总病例的87.8%。危险因素还包括发病时收缩压升高、血肿形态不规则、既往有脑血管病史、长期酗酒史、慢性肝病史、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剂等。结论:自发性脑出血存在继续出血,且发生率较高。继续出血有多种危险因素。治疗中采用合理控制血压、保护肝功能、使用止血药物、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避免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等,是预防继续出血和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祝华  游潮  曾力  钟亚杰 《四川医学》2008,29(2):209-2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高血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非继续出血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15.53%,发生时间多在24h内,血肿形态不规则者易发生继续出血,且继续出血与既往有卒中病史、慢性肝病史、长期饮酒、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剂等有关,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应及时发现,尽早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再次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高血压患者再次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收集了 2 2 1例脑出血病例 ,随访观察 3~ 6年。其中 4 7例发生再次出血 ,再发生率 2 1 %。并研究了再次脑出血与血压、性别及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 :脑出血再次发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P <0 .0 5) ,脑出血再发生的病例预后较差 ,仅 2 5%的病人可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提示 :预防高血压和控制首次脑出血后血压水平是减少脑出血死亡和致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余莉  杨力辉  张朝民 《吉林医学》2002,23(6):348-349
目的 :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发生时间、血肿扩大的情况及对临床的影响。方法 :分析 2 0例脑出血继续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出血后 2 4h内继续出血的可能性最大 ,可导致病情恶化。结论 :应密切关注脑出血病人发病后 2 4h内的病情 ,发现血肿扩大并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钻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术后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病人40例,都采用微创钻颅术,对预后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调查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治疗后无死亡患者,总有效率为85.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继续出血5例,发病率为12.5%。经过单因素分析,主要的危险因素为舒张压、收缩压、血肿量、意识状态与凝血功能障碍5个指标。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收缩压、血肿量、意识状态为4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微创钻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存在方便、安全、高效的特点,但是继续出血比例高,多与舒张压、收缩压、血肿量和意识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邵惠珍  李袁华  赵德明  周春雷 《安徽医学》2009,30(10):1177-1179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好发部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37例,于发病后24h内、24h-7d,8-14d进行动态CT观察,并结合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出血继续出血42例,发生率为30.7%,多发生于24h内,以丘脑多见。继续出血与病后持续高血压、血肿形态、出血部位、长期饮酒、肝病史及抗凝治疗有关。结论继续出血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病情加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高死亡率与脑出血继续出血有关。随着头颅CT的推广使用 ,可动态观察脑出血患者入院后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继续出血 ,给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脑出血患者在发生继续出血时常有诸多因素存在 ,这对早期识别继续出血也提供了帮助。现就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 5 2例 ,男 40例 ,女1 2例 ,年龄 47~ 78岁 ,平均 5 4岁。1 .2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5 2例 ,抽搐 8例 ,呃逆 6例 ,血压持续增高 2 1例 ,精神症状 5例 ,咳嗽 6例 ,肝功能异常 4…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7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27.4%,多在24 h内发生。首次CT检查在发病后6 h内、>6~12 h,继续出血查出率分别为47.37%、20.0%。继续出血组与非继续出血组发病6 h内使用甘露醇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首次CT示血肿形态不规则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平均动脉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起病时间短、超早期使用甘露醇、首次CT扫描血肿形态不规则是脑出血继续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血压与继续出血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H2受体拮抗剂在防治脑出血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方法:226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防治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发现:GCS(哥拉斯哥昏迷量表积分)<14分、血肿直径>3cm和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及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病死率较高。结论: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可有效防治脑出血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能明显降低脑出血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21-82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微出血阳性组和脑微出血阴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另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抗血小板治疗、白质疏松(3-4级)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抗血小板治疗、白质疏松(3-4级)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为23.45%,年龄、抗血小板治疗、白质疏松(3-4级)与脑微出血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出血患者120例,于发病后24h内、24h~7d、8~14d进行动态头颅CT观察,观察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情况,结合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并通过分析脑出血继续出血和未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20例脑出血患者,37例出现脑出血继续出血,继续出血发生率为30.83%,给予手术治疗11例,死亡8例;保守治疗26例,死亡4例,总死亡率为29.73%。继续出血组持续高血压、饮酒史、慢性肝病史、抗凝治疗史均高于非继续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保守治疗或手术清除血肿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出血患者120例,于发病后24h内、24h~7d、8~14d进行动态头颅CT观察,观察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情况,结合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并通过分析脑出血继续出血和未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20例脑出血患者,37例出现脑出血继续出血,继续出血发生率为30.83%,给予手术治疗11例,死亡8例;保守治疗26例,死亡4例,总死亡率为29.73%。继续出血组持续高血压、饮酒史、慢性肝病史、抗凝治疗史均高于非继续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保守治疗或手术清除血肿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复发性脑出血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脑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部位以及伴发病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再出血发生率为5.6%,再出血70%发生在基底节区,复发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结论正规治疗高血压是防止脑出血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出血患者120例,于发病后24h内、24h ~7d、8~14d进行动态头颅CT观察,观察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情况,结合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并通过分析脑出血继续出血和未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120例脑出血患者,37例出现脑出血继续出血,继续出血发生率为30.83%,给予手术治疗11例,死亡8例;保守治疗26例,死亡4例,总死亡率为29.73%.继续出血组持续高血压、饮酒史、慢性肝病史、抗凝治疗史均高于非继续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保守治疗或手术清除血肿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214例HICH患者,其中将86例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设为观察组,128例HICH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2组性别、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 结果 214例HICH患者有86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40.2%(86/2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HICH患者的危险因素,做好治疗和护理,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高血压出血后再出血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2例脑出血后再出血病人临床资料,对出血部位、复发率及危险因素进行讨论。结果再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脑叶多见,复发率为15.63%,舒张压水平是继续出血的关键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积极预防危险因素,病情加重者尽早CT检查,控制血压,降低脑出血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杜重浪  刘磊  郭瑜蒙 《吉林医学》2013,34(11):2026-202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20例,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15例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为6.82%。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年龄、饮食状况、肺部感染与血糖水平有明显相关性(P<0.05),是其独立发病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比较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3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进行头颅CT动态观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22.89%。继续出血与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急性期血压波动幅度、卒中史密粤相关.而与年龄、高血压病程无关。继续出血部位以丘脑最多,血肿边界不整齐者易发生继续出血。结论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急性期血压波动幅度、卒中史等因素是影响继续出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73例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随机抽取73例同期住院治疗的脑出血非继续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丘脑出血、出血破入脑室、早期使用甘露醇等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致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压升高、丘脑出血等,而且发病初期有甘露醇使用史者更容易发生继续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