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对心肌缺血患者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8例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进行实时监护,另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不同监测手段的心肌缺血检出率,并据此完善护理措施。结果心脏远程实时监护和24 h动态心电图均未监测出室性心动过速;在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方面,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的检出例数均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远程实时监护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例数均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P 0.05);佩戴心脏远程实时监护仪的时间越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越高。结论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对心肌缺血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心肌缺血检出率较高。医院心脏远程监护中心人员应详细准确的记录患者联系方式,指导其正确佩戴及使用监护仪,24 h时刻监测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发现心电信息异常时,应及时打电话指导患者开展处理措施,以降低心肌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院外患者远程心电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2013年4~12月对80例心内科门诊行远程心电监测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其正确把握采集时机,正确使用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指导。结果:80例患者中阳性检出率为90%,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性心律失常22例,窦性心律失常15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ST段改变为7例。结论:精心的护理干预能使患者掌握远程心电监测仪正确的使用方法,把握时机,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指导,有利于提高检出率,有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患者采用100IR型远程心电记录仪,记录并发送了398份有效心电图。结果未见异常者183份,心律失常检出215份,检出率54.0%。215份异常心电图构成情况:窦性心动过速81份(37.7%),房性心律失常79份(36.7%),窦性心动过缓32份(14.9%),室性心律失常8份(3.7%),房室传导阻滞3份(1.4%),起搏心电图5份(2.3%),束支传导阻滞3份(1.4%),ST-T改变4份(1.9%)。结论远程心电监测对发作无规律、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难以捕捉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律失常特点。方法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747例(A组),无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老年患者262例(B组)均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组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未发生心律失常概率低于B组(P<0.05),≥3种心律失常发生概率高于B组(P<0.05);A组窦房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100次/24 h、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及心脏传导阻滞明显增加,应定期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电图改变并进行必要干预。  相似文献   

5.
范玉红  付燕 《天津护理》2003,11(2):72-74
心电监护对于危重病人的观察、救治意义重大。重症卧床病人多选用胸壁综合监护导联来协助诊断心律失常,了解病情变化。它具有快速、及时、可连续观察、不受手术部位影响等优点。 1 监护导联心电波形分析 监护导联心电波形分析不同于全导联心电图分析,需要掌握其特点和分析技巧。 全导联心电图使用12个电极;胸壁综合监护导联仅使用3个电极,有4种连接方法:综合Ⅰ、Ⅱ、Ⅲ导联和改良监护导联。常用的为综合Ⅰ导,  相似文献   

6.
孙良成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608-1609
目的浅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发病特点。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08年1月~2011年2月间11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全部予以24h全程心电图监护管理或等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及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检查完成后划分组别,心律失常组77例,心律正常组41例,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诱发心律失常的类型进行总结,同时分析对比2组肺心病心律失常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率达65.25%(77例),其心律失常表现类型多为窦性心动过速、不齐、过缓及房性期前收搏、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并发及严重程度多因心力衰竭、肺部严重感染、缺氧、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因素相关,与正常组相关因素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潜在心律失常并发系数极高,其影响因素存在多变性和多样性特点,了解其心电图特点对临床诊断及预防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阳性诊断率,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具体检查结果。结果: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2.1%和60.9%,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两种方法对室性期前收缩早发及房性期前收缩早发的阳性诊断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蒋龙元  黄子通  吴海东 《新医学》2000,31(10):624-624,626
1引言 心电监护是指利用心电监测仪器对患者的心电活动进行长时间和(或)远距离监测,可弥补常规心电图不能长时间或远距离记录心电变化的不足。对冠心病的心电监护主要包括床边心电监护,动态心电监护和电话传输心电监护,上述监测不仅可及时诊断冠心病,还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从而挽救冠心病病人的生命。目前,床边心电监护已作为冠心病监护病房的首选监测项目,而动态心电监测和电话传输心电监测则由院内监护扩展到院前急救和院外监测。2床边心电监护2.1床边心电监护的仪器 主要有床旁监护器、遥测监护仪及中央监护系统三类。床…  相似文献   

9.
CCU危重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上凡有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者,均应置于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进行心电图、血压、心率和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的监测,以达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赢得抢救时机,挽救病人生命之目的。1临床资料该病房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患者21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1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3例,严重心律失常52例,男119例,女94例,年龄36~82岁,平均59岁。2观察要点2·1心电血压的监测监护仪上心电血压的波动能直接为医生提供病情变化的动态信息,通过心电监护可以为明确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观察和分辨房颤、房扑、房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0.
<正>动态心电监测技术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监测仪。60多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动态心电的记录与分析功能也在不断更新。除24 h心电图外,目前还包括长程体外心电监测及植入式的心电记录装置。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常规24 h动态监测相比,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在连续7 d内可连续记录约7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尤其适用于发作频率低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家用录音机对心脏病人进行心电监测国内报道甚少。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遇到一些病人自述:阵发性心悸、头晕、胸痛、闷胀感,呼吸停顿感等。而常规心电图难以测到“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缺血型ST-T改变。为此我们利用家用录音机让病人随时按病情需要,将24小时动态心电变化记录于磁带上,并可做永久性分析。这对许多心脏病及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有着特殊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V1~V3导联ST段明显抬高对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观察V1~V3室性期前收缩对ST段抬高的影响。结果患者V1~V3 ST段马鞍形抬高伴室性期前收缩。结论V1~V3 ST段马鞍形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心脏结构正常支持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无创性检测技术的现状与进展,旨在为提高飞行人员心血管疾病检查准确性提供参考标准。方法对12导联同步心电图等无创性心电检测技术现状与进展进行综合归纳。结果 12导联同步心电图准确性高,可对大多数心律失常作出明确诊断。动态心电图对于监测各种持续性、间歇性、一过性的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心电向量图是提高心电图诊断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可弥补常规体表心电图诊断某些心律失常的不足。食管导联心电图等新的心电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可拓展心电图的应用范围。结论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为简便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动态心电图、心电向量图、食管导联心电图等是诊断某些复杂心律失常的必要补充,应重视学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14.
陈漠水 《临床医学》1998,18(3):31-32
电话传输心电监护系统(Transtelephonic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System,TTEMS)是近年来医学界利用电话通讯和计算机处理系统实行对病人进行心电监测的一种无创诊断新技术,是集诊断、心脏急救、指导医疗和心脏保健为一体的新型监护方式。我院自1995年10月以来应用该系统对72例病人进行心电监测,并与常规心电图对比,以探讨其对心律失常监测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男32例,女40例,年龄26~77岁,平均为58.5岁。其中冠心病22例,高血压病20  相似文献   

15.
心脏病患者普通心电图与遥控心电监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普通心电图与遥控心电监测观察了140例心脏病患者,用普通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43例,占30.7%,用遥控心电图监测发现心律失常114例,占81.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遥控心电图监测可同时监测10例患者,医护人员可随时观察到患者心率、心律及ST-T段的动态变化,心率一旦发生异常可自动报警、自动记录心电的异常变化,并可避免心脏疾病的漏诊与误诊,在患者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心律变化,对指导用药及预防药物中毒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浅析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316例,对其分别开展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就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常规心动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室性、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成对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室性、房性频发期前收缩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动态心电图,能有效进行早期诊断,特别是无症状患者,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突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肌梗死2/3发生在家中或公共场所,因此有必要对院外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有效的远程监测。我院自1996年11月建立TTM网络中心至今监测院外心律失常患者423例。电话传输心电图1536次。现将发现院外心律失常情况做一临床分析。1材料与方法1.1仪器北京哈特司经销的以色列心电监测机、激光打印机、电话机、彩色荧光屏显示器。1.2对象病例取1996年11月-1998年6月门诊及出院患者共423冽。其中男316例,女107例;年龄18-84岁。1.3方法患者进人监护前,NM检查问导联心电图。建立计算机病历档案,并教会患者使用N…  相似文献   

18.
中老年心律失常1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前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为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参考.方法:以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心电图室检出心律失常患者186例为对象,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各类型心律失常与患者性别、年龄、诱发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在各类型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为多见,占49.5%,且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性别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各年龄组均以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性房性心律失常所占比例有所下降,70岁以下人群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以上人群,P<0.05;而混合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心律失常诱发因素以冠心病(占40.9%)、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30.1%)为主.结论: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是老年心脏病变较早的信号,改善心肌的供血与供氧,是治疗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苏琪  张姝兰  乔洁  闵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995-8995
目的观察围产期心肌病产妇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选取33例经心脏超声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并行24h12导联动态监测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室性期前收缩为最多见(90.9%)、窦速(63.6%)、低电压(45.5%)。心功能越差,复合心律失常越多见。结论围产期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1病例资料男,66岁。因阵发性胸部不适1周入院。有心律失常史多年,2型糖尿病病史2年。门诊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率69/m in,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以冠心病心律失常收入院。24小时动态电图(Holter)检测(12导联同步记录分析):当窦性心率<55/m in,仅为窦性心动过缓,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率>55/m in,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全程记录到17次房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时最大心率95/m in,发作时均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入院第13天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示:静止期心率77/m in,上升期最大心率165/m in,静止期、上升期和恢复期均为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