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乳腺结构不良症又名乳腺增生症,包括乳腺囊性增生和乳腺腺病。本文收集了75例乳腺结构不良症的高频超声资料,探讨其超声表现。1资料与方法本组71例中,年龄19~47岁,平均27岁,使用百胜AU3彩超仪,探头频率7.5~10MHz,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或坐位,以乳头为中心,沿乳腺导管长轴为切面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探查,发现异常作多方位扫查,并打印记录,且与手术病理对照。2结果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单纯性小叶增生13例,嚢性增生17例,乳腺腺病20例,纤维腺瘤样增生11例,误诊10例。其中低回声团块13例,嚢性肿块17例,低回声不均质肿块20例,混合回声21例。超声诊…  相似文献   

2.
谢一芝  黄秀红 《海南医学》2012,23(24):84-8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声像图对乳腺结构不良的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2例患者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并对其中65例患者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96例患者为双侧乳腺结构不良,6例患者为单侧乳腺异常。小叶增生型43例,囊肿型11例,局灶性纤维化型21例,纤维腺瘤样增生型15例,导管增生型3例以及混合型9例。102例患者中有65例进行手术病理活检,均诊断为乳腺结构不良,其中局灶性纤维化型16例,小叶增生型21例,囊肿型9例,纤维腺瘤样增生12例以及混合型7例。结论采用高频超声对乳腺结构不良进行诊断具有良好的检出率及准确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乳腺结构不良是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临床上常与乳腺占位性病变相混淆。除外乳腺结构不良,将有利于乳腺癌的诊断。本文将B型超声检查29例乳腺结构不良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29例成人女性,年龄26~45岁。均经门诊与正常查体时发现乳房一侧或双侧性肿块。经B型超声检查诊断为乳腺结构  相似文献   

4.
乳腺结构不良症临床分类、分期诊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乳腺结构不良症在临床上的不同表现特点,探讨乳腺结构不良症的临床分类、分期诊断标准及各类、各期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5840例乳腺结构不良症病人,结合病理分类分期,总结各类、各期在临床上的不同表现及不同治疗方法。结果:乳腺结构不良症的不同类别,不同分期在临床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别,治疗方法上也有相应的治疗原则,区别对待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乳腺结构不良的声像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结构不良声像图的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用高频探头对年龄在22~67岁,有婚孕史,伴有或不伴有月经期乳腺胀痛,有乳腺结节的68例患者的乳腺进行检查,按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结构不良病理分型,分析乳腺异常声像图。结果:乳腺结构不良的超声图像可以分为5型:小叶增生型、导管增生型、囊肿型、局灶纤维化型和纤维腺瘤样增生型。结论:按其图像特征诊断,发病率符合年龄变化和病理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乳腺结构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乳腺普查中诊断为乳腺结构不良的458例女性受检者的彩超声像图及与月经周期的相关性。均采取平卧位,两上肢肘关节呈90度,自然放在头两侧,检查以乳头为中心,探头长轴方向与乳管长轴平行,多切面显示乳腺内部结构。结果:乳腺结构不良与月经周期相关,458例中小叶增生型169例,占36.9%;导管型50例,占10.9%;囊肿型37例,占8.1%;局灶纤维化型165例,占36.0%;腺瘤型37例,占8.1%。结论:高频彩超能提高乳腺结构不良的诊断率,可早期发现、筛查乳腺癌,具有无创、可反复检查及便于患者接受等优点,是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属于“良性乳腺结构不良”,是由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一种非炎症、非肿瘤性疾病,多见于25~40岁女性,主要表现为乳房刺痛、胀疼,有时会向腋下或肩部放射,常与月经周期有关,也有表现与月经无关的不规则疼痛;乳房内可触及不规则的结节,质韧或中等硬,边界不清,可活动。少数患者可伴有少量的乳头溢液。液体多为淡黄透明色或白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X线表现和乳腺磁共振表现,提高乳腺疾病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且同时做了X线检查和磁共振(MRI)检查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MRI检查12例表现为肿块,6例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X线检查9例表现为肿块,5例表现为局部结构不对称致密,2例表现为呈簇细小钙化,2例表现未定性。结论乳腺X线检查与MRI检查作为两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对乳腺疾病的发现和诊断有着重要作用,相互结合能有效的提高阳性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乳腺单纯肿块39例,仅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3例,钙化19例,伴有乳腺小叶增生20例,腋窝淋巴结增大15例,乳腺结构扭曲3例,乳腺皮肤增厚14例,乳头凹陷6例。结论肿块、毛刺及钙化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极具特征性的表现。乳腺局部皮肤增厚、乳头凹陷、腋窝淋巴结增大、局部结构紊乱等为浸润性导管癌的间接表现。应充分认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特征性表现及间接表现,从而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现将我院68例乳腺实质性肿瘤患者二维超声及CDFI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5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68例女性患者,年龄20—62岁,平均41岁。其中体检发现21例,自觉乳腺胀痛39例,偶然发现8例。  相似文献   

11.
疏肝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部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属于乳腺结构不良的晚期阶段,多见于20~40岁妇女。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我们自1995年6月~1997年3月,应用中药疏肝消癖汤治疗168例乳腺增生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6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已婚166例,未婚2例。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23岁,平均34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3个月,平均26年。肿块表现为片块、结节、弥漫、混合4型,面积最大为5cm×6cm,最小为2cm×2cm。2 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制订诊断标准:①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呈结节状,或边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钼靶X线联合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2月经病理检查诊治的乳腺肿块患者62例,患者均进行钼靶X线检查、MRI平扫、MRI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检查,观察乳腺疾病分别在钼靶X线、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准确率,分析钼靶X线检查联合动态增强MRI检查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钼靶X线检查准确诊断乳腺疾病患者43例,其诊断准确率为69.35%(43/62);MRI检查准确诊断乳腺疾病患者57例,其诊断准确率为91.93%(57/62);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6.77%(60/62),高于单纯钼靶X线及动态增强MRI检查的准确率,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度高于钼靶X线检查,钼靶X线检查联合动态增强MRI检查能提高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及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相关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刘景梅 《求医问药》2010,(10):39-39
乳腺增生又叫乳腺结构不良,是一种常见于25~45岁女性的乳房疾病。中医认为,乳腺增生主要与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应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选出了6种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的中成药,供乳腺增生患者选用。  相似文献   

14.
石青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315-4316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增生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研究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主要是因为内分泌失调,临床表现为乳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或境界不清的乳腺增厚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或胀痛。乳腺增生症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而占全部乳房疾病的75%,以25岁~50岁多见,以35岁~45岁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的超声特征,提高超声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10月来该院就诊的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超声表现的特征。结果42例非肿块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中,3例表现为隐匿型,8例表现为导管性,13例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型,18例表现为微钙化型。结论非肿块型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应当密切的结合患者临床查体特点,认真注意病灶彩色血流分布情况以及灰阶超声表现,双侧乳腺结构对比,从而降低漏诊、误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三苯氧胺治疗局限性乳腺增生症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增生症 (亦称乳腺结构紊乱性疾病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乳腺良性疾病 ,一般是指由于卵巢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病 ,临床上多表现为随月经周期改变的周期性乳腺疼痛。我院于 2 0 0 0— 2 0 0 1年采用三苯氧胺治疗 8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 ,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均为已婚已育妇女 ,年龄 2 6~ 40岁 ,平均 3 3岁 ,临床表现除随月经周期改变的乳腺疼痛外 ,还在某一象限出现乳腺组织增厚 ,质地变韧 ,似肿瘤样肿块。而其他象限乳腺组织正常。彩超示乳腺组织增厚 ,回声不均等。2 治疗与结果80例患者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肿瘤患者共62例。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62例患者中,符合诊断的患者共60例,检出率为96.7%。结论超声诊断乳腺肿块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能够有效鉴别恶性乳腺肿块与良性乳腺肿块,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几种激素水平测定早期诊断乳腺结构不良的恶性变。方法:对健康女性、乳腺结构不良患者和乳腺癌患者各100例,检测睾酮(T)、孕酮(P)、雌二醇(E2)、垂体泌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的水平.了解三者之间的相关因素及相互影响因素,根据激素水平的改变,判断有恶变倾向的乳腺结构不良。结果:三组性激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 T、P、E2、PRL均显示明显差异。结论:测定乳腺结构不良患者性激素 T、P、E2、PRL水平变化对恶性变前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乳腺囊性增生病概述 乳腺囊性增生病,又名乳腺结构不良症。近几年,乳腺增生症发病率上升较快,国内报道30-50岁的中年妇女发病率达到50%,严重影响妇女身心腱康,已成为城市女性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乳腺结构不良症有一定程度的恶变存在,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罕见,临床与X线表现易误诊。笔者搜集了我院8例术前有完整钼靶X线资料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其临床、X线表现及其与病理相关性进行分析。1一般材料2000年4月至2005年4月期间,有术前完整钼靶X线资料的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岁~56岁,平均年龄41.5岁。除1例外均已婚,经产,其中3例未哺乳。右乳4例,左乳3例,双乳1例。8例患者均以乳腺肿物就诊,肿物直径从1.5cm~10.0cm,其中6例可触到腋下淋巴结肿大。手术前临床诊断考虑乳腺癌4例,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物3例,考虑乳腺炎症1例。2结果2.1病理诊断本组8例均符合Wiseman等[1]提出的诊断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具备的条件。在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中,7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仅1例为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7例NHL均为B细胞来源,其中大小细胞混合型2例,淋巴浆细胞样型1例,中心细胞型1例,中心母细胞型1例,免疫母细胞型1例,套细胞混合型1例。按照肿瘤结构分型,6例为弥漫型,1例为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