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生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0,37(5):373-374
目的:探讨常规白带染色法与阴道五联检法对阴道分泌物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对 1 158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白带染色镜检,同时用阴道炎五联检试剂卡进行检测。结果:阴道炎五联检法的细菌性阴道病(BV)检出率高于白带染色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霉菌和滴虫的检出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阴道炎五联检法不能反映脱落细胞学的情况。结论:在基层医院可用阴道炎五联检试剂卡筛查阴道分泌物,对较严重妇科疾病患者应用白带染色法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脱落细胞学的漏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阴道炎诊断中应用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结合五联检验的价值。方法 选取262例阴道炎患者,均予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与五联检验,对比常规检查、五联检验与联合检查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联合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85.11%,分别高于常规检查52.67%、五联检验60.31%(P<0.05),常规检查与五联检验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五联检验阴道炎细菌及滴虫检出率均高于常规检查(P<0.05);三种检测方式对于阴道炎白细胞、念珠菌与乳酸杆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阴道炎诊断中应用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结合五联检验的价值显著,能够有效的对阴道炎类型进行鉴别诊断,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葛玉祥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26):102-104
目的 比较阴道分泌物六联检与白带常规镜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60名行阴道分泌物检测的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白带常规镜检,试验组采用阴道分泌物六联检,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试验组乳酸杆菌阳性检出率、念珠菌阳性检出率、阴道分泌物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滴虫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泌物六联检在乳酸杆菌、念珠菌及阴道分泌物异常检出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白带常规镜检在滴虫检测上表现更为突出,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丽 《中外妇儿身心保健》2014,(4X):112-112
目的:比较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与五联检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方法:选取我院需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的1250例标本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测与五联检测,比较这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情况。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250例标本中,经五联检测后,有532例女性检测出为阳性,阳性率为42.6%。经常规检测出有498例女性为阳性,阳性率为39.8%。两种检测方法在白细胞、细菌性阴道炎、念珠菌的检出率上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五联检测,可将阴道炎病原菌完全显示出来,有利于使疾病诊断率提升,若能够与常规检测联合使用,则可提高疾病诊断的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慧英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2):83-85
目的 分析不同微生物检查方法对妇科念珠菌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检验的效果。方法 选取198例疑似妇科念珠菌阴道炎患者,均取阴道分泌物先后开展涂片镜检法和真菌培养法,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微生物检验方法对妇科念珠菌阴道炎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检测时间、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阳性80例,阴性118例;镜检法显示阳性77例,阴性121例;真菌培养法显示阳性59例,阴性139例。镜检法对妇科念珠菌阴道炎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为94.44%、91.25%,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的86.36%、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法特异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检法检验时间短于真菌培养法,且漏诊率低于真菌培养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法误诊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真菌培养法,采取镜检法对妇科念珠菌阴道炎患者开展阴道分泌物检验的准确性、敏感性更高,可缩短检验时间,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6.
薄海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28):112-114
目的 分析不同微生物检验法应用于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检验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5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患者均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诊断,采集样本实施不同检验方法,包括镜检法、培养法以及凝集法,分析上述三种方式阳性检出率。结果 镜检法的阳性检出率为96.00%,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0.00%,凝集法的阳性检出率为72.00%,镜检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以及凝集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微生物检验法中,镜检法的念珠菌性阴道炎阳性检出率高于培养法以及凝集法,但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需联合使用,为临床提供科学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杨捷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36):102-104
目的 分析白细胞酯酶试验与白细胞镜检应用于阴道分泌物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12例行阴道分泌物检测者,先行白细胞酯酶试验,再行白细胞镜检,对比病理学诊断结果,观察白细胞酯酶试验与白细胞镜检在阴道分泌物检测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112例受检者中有96例确诊为细菌性阴道病,占比为85.71%。白细胞酯酶试验的诊断敏感度为85.29%(87/102),特异度为70.00%(7/10);白细胞镜检的诊断敏感度为85.58%(89/104),特异度为75.00%(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4、0.864,P>0.05)。结论 白细胞酯酶试验、白细胞镜检均可用作阴道分泌物检测的方法,但二者诊断效能大致相同,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颖惠 《中外妇儿身心保健》2013,(4X):64-64
目的:考察阴道五联试剂盒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门诊就诊的阴道炎患者187例,用阴道五联试剂盒进行检测,同时用显微镜对所有患者进行镜检,并接种至滴虫培养基和念珠茵显色培养基培养,观测五联检试剂盒监测和显微镜镜检符合状况。结果:乳酸杆菌检测的符合率为94.44%,白细胞检测的符合率为94.56%,BV(细菌性阴道病)检测符合率为95.00%,滴虫检测的符合率为97.56%,念珠菌检测的符合率为91.66%。结论:五联检试剂盒对对阴道炎临床诊断有着正面积极的指导意义,具有简便、清晰、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12)
目的比较阴道给药与口服给药治疗阴道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阴道炎患者16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84例与对照组83例。对照组患者阴道给予甲硝唑栓剂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甲硝唑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9.3%,优于对照组的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天后、1个月后实验室检查转阴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甲硝唑来说,口服给药治疗阴道炎的疗效要优于阴道给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陆日东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4):93-95
目的 探讨对比甲硝唑栓与甲硝唑阴道凝胶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阴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甲硝唑阴道凝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硝唑栓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病情复发率、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显著... 相似文献
11.
石诗雨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4,(1):106-108
目的 探讨阴道炎分型诊断、白带清洁度评估中阴道分泌物六联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2例阴道炎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镜检,研究组采用阴道分泌物六联检验。对比两组阴道炎分型诊断、白带清洁度。结果 研究组阴道炎分型诊断检出率93.48%(43/46)较对照组的73.91%(34/46)高(P<0.05)。研究组Ⅰ度、Ⅱ度、Ⅲ度及Ⅳ度白带清洁度17.39%、30.43%、32.61%、19.57%和对照组的15.22%、28.26%、34.78%、21.7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炎患者评估中应用阴道分泌物六联检验,可有效提升阴道炎分型诊断检出率,反映白带清洁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2)
正女性下生殖道中存在多种微生物,有细菌(需氧菌及厌氧菌等)、真菌(假丝酵母菌)、支原体、滴虫、衣原体、病毒、螺旋体等~([1])。阴道微生物菌群种类繁多,相互共生和拮抗,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机体内分泌、局部解剖及免疫系统共同参与形成复杂的微生态体系。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阴道感染性疾病可分为10余种。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 相似文献
13.
董洪燕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1):75-77
目的 探讨制霉菌素阴道胶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6例阴道炎患者,应用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3例。对照组予以制霉菌素阴道胶囊治疗,试验组予以制霉菌素阴道胶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4(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外阴灼痛、黏膜充血、白带异常及外阴瘙痒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良率96.23%高于对照组的84.91%(P<0.05)。治疗后,两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霉菌素阴道胶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阴道炎,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加速症状消退,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尹小箭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30):101-103
目的 探讨在阴道炎治疗中使用制霉菌素阴道胶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阴道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一采用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与研究组(联合使用制霉菌素阴道胶囊与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积分、炎性因子水平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的77.50%高(P<0.05)。研究组阴道瘙痒、外阴灼热痛、阴道分泌物异常以及尿道刺激症状积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在阴道炎治疗中使用制霉菌素阴道胶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能够消除炎性反应,缓解临床症状,能够减少复发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幼女和少女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状况,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检查73例幼女和少女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滴虫及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73例患者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率为19.18%和9.60%.不同年龄组间假丝酵母菌感染率和滴虫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婴幼儿期组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率最高,均为33.33%.幼女组和少女组假丝酵母菌感染率分别为27.78%和16.36%,滴虫阴道炎感染率分别为11.11%和9.09%,两组假丝酵菌和滴虫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女和少女阴道炎患者有一定的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率,均以婴幼儿期最高,且幼女假丝酵母菌和滴虫感染率均高于少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氟康唑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9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使用氟康唑片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克霉唑阴道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愈率为62.22%,总有效率为95.56%,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0.00%、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氟康唑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显著,可调节患者阴道菌群失调,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革兰染色的涂片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革兰染色的涂片特征刘小平樊尚荣李世荣李耀霞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BV)系由多种微生物(主要为厌氧菌)所致的无阴道粘膜炎症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病首先由Gardner等[1]描述,主要临床特征为白带... 相似文献
18.
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的观察房孝芝,喻青,李桂兰,马风荣,李芳,曲立兵对妇科常见病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微生物进行定性、倍比稀释定量分析,并与正常妇女进行对照,以探讨阴道微生物与阴道炎的关系。一、研究对象1.对照组:51例,年龄22~48岁,平均32.5... 相似文献
19.
重视阴道微生态与阴道炎诊治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感染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其中生殖道感染对女性来说又具特殊性.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人体体表、体腔内存在大量并不致病的微生物群,称正常微生物群.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与人体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微生态学(microecology)即是这样一门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厌氧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萎缩性阴道炎患者阴道的厌氧菌分布。方法 收集萎缩性阴道炎病人50例、绝经前健康妇女和绝经后阴道萎缩无炎症妇女各20例,测定阴道pH值,进行阴道厌氧菌培养。结果 萎缩性阴道炎组的阴道pH值(7.0)明显高于绝经前妇女(4.6),共分离出厌氧菌56株,分离率由高到低前四位依次是双向拟杆菌7例(14%)、产生消化链球菌7例(14%)、消化链球菌5例(10%)、不解乳真杆菌4例(8%),萎缩性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