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历摘要
患儿,男,11岁,主因“反复水肿、蛋白尿2年”入院.2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查尿蛋白阳性(3+),血白蛋白14 g/L,总胆固醇8.0 mmol/L,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足量泼尼松口服(15 mg,3次/d)4周,尿蛋白持续阳性(3+),后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10 mg/( kg·次),连用2d,每2周1次,共12周),水肿减轻,但尿蛋白仍无好转,故行肾穿刺活检,结果回报:微小病变伴肾小管及间质损害.给予口服泼尼松(40 mg,1次/d)联合他克莫司(1.5mg,每12小时1次,血药浓度8.6 ng/ml)治疗,并间断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0.5g/次,每周3次,隔日用药共2周,后为每2周1次,共用4周,后为每月1次,共用1个月),尿蛋白转阴并稳定6个月. 相似文献
2.
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五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及应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等联合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等联合治疗.(1)尿激酶:初剂量2000~4000 U/(kg·d),首剂冲击量20 000~40 000 U在15~30 min内滴完,而后将余量用输液泵均匀地泵入,第2天起2000 U/(kg·d)用输液泵均匀地泵入,1个疗程3~7 d.治疗期间每周测定3次凝血酶时间(TT)、激活的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应控制TT和APTT应小于2倍延长的范围内,特别注意有无出血情况.(2)低分子肝素:每次100~120 AXaIU/kg,每天1~2次,腹部皮下注射,2周1疗程.(3)抗血小板凝聚药物:长期口服双嘧达莫3~5 mg/(kg·d),每天2~3次,疗程3个月.结果 5例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经过尿激酶、低分子肝素与双嘧达莫等联合治疗,1个月后患儿临床症状均消失;复查血浆黏度1个月恢复正常,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2个月后恢复至正常,头颅CT或MRI检查1~3个月后静脉血栓消失,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完全再通;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 早期应用尿激酶抗纤溶、低分子肝紊抗凝及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综合治疗,其溶栓疗效较好.对儿童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4.
肾病综合征(NS)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凝血和抗凝失衡与纤溶系统组成发生改变,如促凝血因子活化、抗凝血酶不足、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药物的应用,如激素、利尿剂等,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常见有肢体深部静脉及肾静脉血栓,而颅内静脉窦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致失明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其预后。方法分析1例NS合并CVST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复习和总结国内外有关儿童CVST治疗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结果患儿在NS标准化抗凝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抽搐等癫发作症状,并有复视、双眼视力下降、失明,头颅磁共振及脑血管造影检查(MRV)示CVST形成,肝素化抗凝治疗效果不佳,后予尿激酶溶栓治疗1个月,复查MRV示颅内血栓已完全溶解。目前国际上针对CVST患儿已采取标准化抗凝治疗方案,并随时监测凝血功能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预防出血风险。结论临床考虑CVST的患儿需早期及时完善神经影像学检查,在排除出血风险后应立即予以抗凝或溶栓治疗,并按疗程使用3~6个月。 相似文献
6.
肾病综合征(以下简称NS)合并血栓栓塞(TEC)的发生率很高,成年为19~70%,儿科尚无记载。本文研究NS的凝血因子,并用闪烁法阐明了TEC的发生率。病人和方法本文研究了16例对类固醇敏感的急性复发NS儿童的凝血因子。有α_2巨球蛋白(α_2-M)、C_1灭活因子(Cl 1n)、α_1-抗胰蛋白酶(α_1-AT)和抗凝血酶Ⅲ(AT-Ⅲ)、AT-Ⅱ活性、纤维蛋白原、Ⅷ:R:AG因子、血纤维蛋白溶酶原(PLG)和α_2-抗血纤维蛋白酶(α_2-AP)。12例做了肾活检,均显示为微小病变型(MCNS),在激素治疗前取血标本。另对26名NS儿童(平均8.4岁)的TEC做了回顾性研究。9名属于MCNS频发者;14名曾用细胞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肾病综合征(NS)并发血栓的种类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996年7月至2011 年5月NS并发血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血栓发生年龄、部位、症状、血清学指标和短期预后进行总结。结果:8例NS并发血栓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7例,女1例,发生血栓的平均年龄为10.6岁。患儿以头痛、呕吐、抽搐、腹痛、血便、肉眼血尿、咯血或胸闷等症状就诊。静脉血栓6例(75%),见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肺栓塞、肾静脉、下腔静脉、颅内静脉,其中肺栓塞3例,肾静脉血栓2例,颅内静脉血栓2例;动脉血栓2例,左胫前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栓各1例。3例颅内血栓通过头颅MRI和MRV或MRA确诊,其余部位血栓分别通过血管超声、肺灌注显像和CT检查确诊。7例患儿血清白蛋白<20 g·L-1,8例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4 g·L-1,7例患儿血D-二聚体增高。8例患儿确诊后均予以肝素、尿激酶、华法林或双嘧达莫等抗凝及溶栓治疗,2例患儿经内科治疗无效分别行截肢和肠切除术。近期随访血栓或相关症状消失或改善。结论:NS患儿肺栓塞发生情况可能并不少于肾静脉血栓。对于10岁左右男性,伴显著低白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D-二聚体增高者可能更需警惕血栓,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若敏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3,(Z1)
患儿,男,9岁,因反复全身浮肿3个月,尿少3天入院。体检 血压18/14kPa,全身高度水肿,大量腹水,肝大右肋下及剑突下2.5cm。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颗粒管型+,24小时尿蛋白定量2g/190ml,血胆固醇12.2mmol/L,总蛋白38g/L,白蛋白13g/L,球蛋白25g/L,尿素氮11.6 相似文献
9.
11.
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水珍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3):138-14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ranialvenoussinusthrombosis ,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 ,成人临床报告不多 ,儿科病例报告甚少。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又无特异性 ,常常病情危重 ,病死率较高 ;而病程早期患者对局部溶栓等治疗效果明显 ,及时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1 颅内大的静脉窦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和脑静脉。颅内大的静脉窦主要包括以下 5个 :(1)上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 ,前起始于额骨的鸡冠 ,向后在枕骨内粗隆处与横窦相通。它接收由大脑上静脉分支而来的静脉血液 ,也与颅骨的板障静脉以及属于颈外静脉系统的颅骨静脉相沟… 相似文献
12.
在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血栓栓塞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常见危重并发症之一。儿童肾病综合征合并血栓症状多不典型,当临床遇到患儿病情出现变化时,应高度警惕血栓可能。对此类合并症提高认识、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对改善儿童肾病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4岁,因发现眼睑浮肿、尿少11d,咳嗽3 d入院。体查:眼睑、腹壁、阴囊及阴茎明显水肿、双下肢及足部可凹性水肿,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明显,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心肺无异常。既往无胆道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3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血栓栓塞分为栓塞组和非栓塞组,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8例患儿中,32例并发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3.44%。单因素分析显示,栓塞组和非栓塞组之间,感染、利尿剂使用、水肿程度、白细胞计数、IgG、补体C3、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24 h尿蛋白定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24 h尿蛋白定量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二聚体浓度增高和24 h尿蛋白定量高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抗凝治疗是否可以改善患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症状和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资料选取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CVST患儿58例(1个月~16岁).其中,接受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尿激酶)38例,为抗凝治疗组(抗凝组);行非抗凝对症治疗20例,为非抗凝治疗组(非抗凝组).回顾性分析评价两组血栓复发率、抗凝相关出血率及长期预后情况.长期生存质量应用改良Rankin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出现抗凝治疗相关出血2例(5.3%).复发5例(8.6%)中,抗凝组1例,非抗凝组4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死亡5例(8.6%)中,抗凝组1例,非抗凝组4例,抗凝治疗同单纯对症治疗相比降低病死率25%~30%.长期随访45例(不包括死亡5例及失访8例)临床长期预后不良6例(13.3%),整体预后不良(包括死亡5例和长期预后不良6例)11例(22%).影响长期预后因素中足月儿预后较好(风险比0.12,P=0.045)、颅内病灶广泛预后较差(风险比15.16,P=0.042)和抗凝治疗为主要减少预后不良发生率因素(风险比0.007,P=0.024);起病初期颅高压发生的相关因素中,新生儿窒息史患儿颅高压发生率低(风险比0.35,P=0.025)、颅内病灶广泛发生率高(风险比8.73,P=0.048)和发病时间较短治疗及时的患儿发生颅高压率较低(风险比0.89,P =0.003).同时,抗凝治疗对于亚急性期颅高压控制有一定帮助(P=0.048).结论 对于儿童CVST(包括轻度颅内出血的CVST患儿)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长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因全身水肿6 d于2011年8月27日入院.患儿入院前6 d感冒后出现双眼睑、颜面部、双下肢水肿,伴轻微咳嗽,小便色黄,无肉眼血尿,无发热、抽搐,无呕吐、腹泻,无皮疹、腹痛、关节痛,随后逐渐出现腹部膨隆,阴囊阴茎水肿,遂至当地县人民医院.尿常规中尿蛋白+++;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10.5 × 109/L,红细胞计数(RBC)4.96 × 1012/L,血小板计数(PLT)395 × 109/L,中性粒细胞(N)0.84;肝肾功能:总蛋白(TP)39.2 g/L, 白蛋白(ALB)16.2 g/L,尿素氮(BUN)7.74 mmol/L,三酰甘油(TG)5.46 mmol/L,总胆固醇(CHOL)11.4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1.8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8.64 mmol/L.拟诊肾病综合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1 d后转至我院. 相似文献
17.
1984年~1990年该作者随访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儿164例(男55%,黑人90%),发现肾病综合征15例,诊断 AIDS 时平均年龄是3.0±2.5岁,肾病开始时平均年龄是4.9±2.6岁,发生肾病前 AIDS平均病程是1.7±1.1年。本组164例中,47例静注过免 相似文献
18.
<正>患儿男,13岁,因头痛、呕吐、耳鸣2周余入院。入院前2周,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表现为两侧额颞阵发性疼痛,布洛芬可缓解,偶尔伴有腹痛、非喷射性呕吐和耳鸣。脑电图检查示慢波异常。CT示左侧小脑幕可疑小圆形低密度灶;上矢状窦的空三角征;副鼻窦炎。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副鼻窦炎",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病程中无腹泻、出汗等脱水史,无发热、抽搐等症状。既往体健,否 相似文献
19.
肾病综合征并发脑血管栓塞1例山东省立医院儿科(250021)曹修岩,陈星患儿,男,9岁。因反复水肿、尿少,曾多次住院,确诊为“肾病综合征”。自行用强的松30mg每日1次,治疗3年余。本次发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随之昏迷而收住院。查体:BP15/12k... 相似文献
20.
男,7岁。5个月前因两眼睑和下肢浮肿,尿蛋白 .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强的松(55mg/d)治疗,尿蛋白减少后强的松逐渐减量至20mg/d。3天前无诱因起左下肢剧烈疼痛,继而出现左小腿和足部大面积青紫,进行性加重。入院体检:T36℃,P100次/分,R20次/分,BP15/10kPa。神清,两眼睑轻度浮肿。心肺正常。腹软,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阳性。左下肢膝关节以下部分明显肿胀,有20×15cm瘀血斑,呈暗紫色,皮肤厥冷,触痛明显,左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实验室检查:血小板28×10~9/L,出血时间30秒,凝血时间2分钟,凝血酶原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