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实证,属湿热病证的范畴。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脾胃湿热证逐渐增多,脾胃湿热证亦成为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慢性胃炎5种常见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情况。方法:对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均行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与分析,且不同证型间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中医分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型比例最高(83.33%),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型比例最高(24.00%),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型比例最高(28.57%)。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逆转慢性胃炎病理发展趋势,减少癌前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是中医学术思想特有的概念,是中医学认知疾病演变规律的核心。辨证是中医遣方用药的前提,是中医获取临床疗效的基础。因此,证的研究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故本课题在前期严格遵循循证医学方法研究证候分布规律和证候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组织病理学进行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阐明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的相关性,为中医证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方法和手段,推动中医证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动素这一微观实验室指标相关性,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采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05例。按照有关纳入标准,选择适合条件的病例纳入脾胃湿热证组。其余病例均归入非脾胃湿热证组。对纳入研究对象的慢性胃炎病人抽血查胃动素,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判断各项因素的实际意义以及在四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的胃动素均值明显低于肝胃不和证组、其他组,但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动素值与非脾胃湿热证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胃镜病理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132例门诊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内镜与活检检查,观察胃黏膜是否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胆汁反流或出血等现象,在炎症部位取4块胃黏膜组织检测样本,浸泡10%甲醛,石蜡包埋,连续厚5μm切片,常规染色观察。[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改变具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514例慢性胃炎患者,回顾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相关情况。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虚气滞型,在不同体质中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了解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基础上,对患者体质进行干预可更好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运用中医体质理论防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症状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在我国有1.2亿人,约占我国人口的10%,约占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3以上。这部分人除可作为传染源,通过一定途径感染正常人群外,持续携带的病毒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发展为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不但给这些人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且可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同时给工作安排和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据统计,超过9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肝脏的炎性表现和纤维化程度呈进行性发展趋势,而且这部分人即使存在肝功能的轻度波动,并不能从主观症状上明显地体现。但乙肝病毒携带者直接以肝硬化失代偿或肝癌的诊断出现在医…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疼痛不适,纳差,嗳气,恶心等。本病不仅会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病程迁延会有恶变,有形成胃癌以及肠癌的可能性[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脾热湿热证涉及的病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而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最为密切,尤以慢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2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对调查者胃黏膜进行组织学病理分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结果:200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以阳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以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阴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在中、重度以上的体质类型主要是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129例行病理分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化上皮成分组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质,其次为阳虚质。结论:慢性胃炎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与阳虚质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复习,发现祖国医学对湿热胃痛的认识,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和探讨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论治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体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使现代人的体质出现了形盛体实、痰湿(或湿热)蕴积的特点和倾向。若素体痰湿(或湿热)内阻,可以影响到脾胃的健运功能,脾胃不健,运化失职,再遇外界的湿热之邪加l晦,内外相引,若人体形盛体实,湿邪多从热化,湿热内盛,蕴积脾胃,损伤胃、肠粘膜,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因此,人体形盛体实、痰湿(或湿热)内阻是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发生的内在因素。脾胃湿热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1.
脾胃湿热证乃脾胃实证中的常见证型,有发病隐匿渐进、病情缠绵难愈易反复的特点,其主症为舌质红,苔黄腻;脘腹痛满或胀或痛或灼热;口渴少饮;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次症为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或汉出不解;口苦而黏;恶心欲吐;脉濡数 [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342例广州地区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42例广州地区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气虚占51.5%,肝胃不和占19.3%,脾虚湿阻占14.9%,脾胃虚寒占7.6%,脾胃湿热占6.1%,胃阴不足占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人群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发病率多于男性,脾胃虚寒型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而脾胃湿热型男性高于女性;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在广州居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HP感染与否及西医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候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广州地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具有地域性,与居住广州年限及性别、年龄具有相关性,故治疗上要遵循"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人群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23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调查。结果:湿热质患者发病后易患脾胃湿热型,气郁质发病后易患肝胃不和型,阳虚质发病后易患脾胃虚弱型。结论:本研究从体质与证型角度启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应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通过对患者体质的干预和调整,提高中医药疗效,减少复发,并达到对本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慢性胃炎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由于外感湿热之邪,酗酒嗜烟,饮食肥甘厚味等因素使得脾胃湿热证成为慢性胃炎主要证型之一,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药历来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十年来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文献并为此做一综述,希望为今后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象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的多发病,目前认为在临床上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却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不仅临床症状好转较快,而且病理变化也有所改善。为了摸清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规律,提供一些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探索更多的治疗途径,我们自1983年以来对9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行了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胰功肽试验、血乙酰胆碱含量测定以及血环核苷酸含量测定等,并将所得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各30例患者,收集胃镜像病理改变HP感染及中医四诊等资料,作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与脾胃气虚关系最密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肝胃气滞的相关性也较密切,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慢性胃炎与脾胃湿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虚寒和胃阴虚,肠上皮化生与胃阴虚,上皮内瘤变与脾胃虚寒,胃癌与胃络瘀血均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脾胃气虚是基础证型,由气滞到血瘀是中医证型演变的基本特点,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脾胃虚寒和胃阴虚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耳鸣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耳鸣的病因病机也较为复杂。现在很多学者从耳鸣的中医体质出发,从中医辨证论治入手,把耳鸣的诊疗和中医体质、证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探讨耳鸣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加深对耳鸣患者中医体质的认识,以及探索耳鸣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此综述介绍了中医体质学说的起源、发展和成熟,以及现代中医体质的发展与定义;总结了近年来耳鸣患者从中医体质和证型方向出发研究的成果,比如大多学者研究显示耳鸣患者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阳虚质、气虚质多见;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与证型间的联系与差异,及耳鸣及其他疾病有关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得出了研究耳鸣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耳鸣病因病机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以期对耳鸣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癌前状态之一,而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萎缩性胃炎,我们把近年来就诊于我院门诊和住院的523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证型分析,以探求其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2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背景和习惯的调查,体质类型及中医症候的分析,探讨乳腺癌的可能危险因素,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的方法,获得患者基本信息并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和证型.结果:126例乳腺癌术后气虚质占51.6%,气郁质占41.3%,阴虚质占28.6%,血瘀质占21.4%,阳虚质占18.3%,痰湿质占17.5%,平和质占6.3%,湿热质占6.3%,特禀质占5.6%.中医证型中气虚型占58.7%,肝气郁结型占50.8%,阴虚型占36.5%,冲任失调型占27.8%,其他型占23.0%.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各证型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中医体质以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和血瘀质为主,中医证型以气虚型、肝气郁结型、阴虚型和冲任失调型为主.中医体质对中医证型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