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颈痛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58例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固定阻力抗阻训练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给予人体工效学指导,训练组给予弹力带颈部肌群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抗阻肌力训练,每个动作训练8—12次,每天训练1次,每周至少3次,持续6周。A组训练阻力渐进增加,分别为30%、50%、70%颈部最大等长收缩肌力(MIS),每两周进行1次阻力调整;B组训练阻力固定为入组时70% MIS;C组除外人体工效学指导,不加以其他治疗手段。在患者训练前,训练后2周、4周、6周和3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颈部MIS进行评估。 结果:共49例患者完成训练和随访,其中,A组19例、B组13例和C组17例。三组患者治疗前VAS、NDI和M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6周训练后,训练组患者VAS、NDI明显改善,MIS增加,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A组患者疼痛减轻出现较快,效果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抗阻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增加颈部肌群肌力;采用低强度开始、渐进式抗阻肌力训练可较快减轻疼痛,效果明显,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渐进抗阻练习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影响,为偏瘫后肌力恢复科学训练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4例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进行3个疗程(10d为1个疗程)的渐进抗阻训练,然后通过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肢体周径和肌力进行测量与评估。结果:偏瘫患者经过渐进抗阻训练后,上臂肢体周径由(25.88±2.16)cm增长到(26.23±2.18)cm(t=2.51,P<0.05),大腿周径由(40.43±3.46)cm增长到(40.81±3.47)cm(t=2.53,P<0.05);屈肘肌肌力和伸膝肌肌力分别由(61.90±16.40)N增长到(86.10±21.25)N(t=4.12,P<0.001)和(86.00±12.04)N增长到(137.00±17.93)N(t=2.34,P<0.05)。结论:渐进抗阻练习是偏瘫患者肌力恢复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渐进抗阻训练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渐进抗阻练习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影响,为偏瘫后肌力恢复科学训练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4例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进行3个疗程(10d为1个疗程)的渐进抗阻训练,然后通过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肢体周径和肌力进行测量与评估。结果:偏瘫患者经过渐进抗阻训练后,上臂肢体周径由(25.88&;#177;2.16)cm增长到(26.23&;#177;2.18)cm(t=2.51,P&;lt;0.05),大腿周径由(40.43&;#177;3.46)cm增长到(40.8l&;#177;3.47)cm(t=2.53,P&;lt;0.05);屈肘肌肌力和伸膝肌肌力分别由(61.90&;#177;16.40)N增长到(86.10&;#177;21.25)N(t=4.12,P&;lt;0.001)和(86.00&;#177;12.04)N增长到(137.00&;#177;17.93)N(t=2.34,P&;lt;0.05)。结论:渐进抗阻练习是偏瘫患者肌力恢复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姿势颈部抗阻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CNSNP)的干预效果,为CNSNP探寻一种更高效的运动疗法。方法:51例CNSNP患者(年龄41.0±5.0岁)随机分为3组:俯卧姿颈部抗阻训练组(A组,n=17)、坐姿颈部抗阻训练组(B组,n=17)和俯卧姿对照组(C组,n=17)。测试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颅颈角(craniocervical angle,CVA)、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所有指标均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进行测量。结果:A组的干预效果优于B组和C组。A组的颈部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颅颈角(CVA)、颈椎屈曲活动度(ROM)、颈椎伸展活动度(ROM)、RMS(斜方肌上束,屈曲;胸锁乳突肌,静息;胸锁乳突肌,伸展)较B组和C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RM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5月,将本院125例SUI女性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n=65)采用凯格尔盆底肌锻炼,嘱患者用力收缩盆底肌,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试验组(n=60)用XFT-2002型盆底刺激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20 min,引导患者仔细体验盆底肌收缩的感觉后,再指导患者根据XFT-0010型盆底肌刺激仪的语音导航用力收缩盆底肌,挤压阴道内的充气探头,每次持续用力10 s,休息10 s,每次30 min。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会阴肌力测试(GRRUG)和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简化版(ICIQ-SF)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t=-3.570)和ICIQ评分(t=4.198)均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6.833,t=-2.445,P0.01)。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Z=63.954,P0.001)。结论阴道压力反馈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SUI的疗效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  相似文献   

6.
<正> 本研究旨在证实上、下肢的抗阻训练可增加慢性心衰(CHF)病人的肌力和耐力,并决定训练对步行能力、含氧量、耗氧量及亚最大负荷下最大通气量、基础外周血流、物理刺激时血管扩张反应、气压反射敏感性和休息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影响。 试验对象为不分年龄、性别,任何诱因在左室收缩衰竭的病人,按纽约心脏病联合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射血分数<40%。稳定药物治疗2周以上。  相似文献   

7.
<正>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部肌肉病变密切相关,近年来,对肌肉动力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很可能改变目前对颈椎病的一些传统认识。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脊柱生物力学失衡是引起脊柱及脊柱相关性疾病的重要原因[1]。等长抗阻肌力训练可以有效增强颈椎生物力学结构的稳定性,作者将等长抗阻肌力训练整理成为"简易抗阻肌力训练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NC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颈部抗阻训练及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压力设定为2.0~3.0 bar,每次治疗共冲击3000~4000次,每5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疗效评定,并采集、对比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2)分]、NDI评分[(13.7±7.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执行颈部不同动作时其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NCNP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肌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胸锁乳突肌异常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9.
加强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骨科临床康复中最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类型,经常发生于膝关节及其邻近组织外伤或手术治疗后。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和肌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目前的康复治疗技术使大部分患者的关  相似文献   

10.
<正> 伴有疼痛和肌肉疲劳的颈部功能性疾患正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一个严重问题,诊断有颈椎上段问题的患者均显示颈部力量下降,有节制的身体锻炼对治疗颈部功能失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报告上段颈椎伸、屈和旋转肌群经特定肌力训练后的结果。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17名洗衣房女工,她们所进行的包括分拣衣物在内的工作对颈、肩肌有很大压力。训练前,经医生诊断,9名女工有颈部疼痛,另8名女工虽无持续疼痛,但颈区有反复疲劳症  相似文献   

11.
抗阻力性肌力训练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治疗颈椎病方法较多,争议亦颇大。对脊柱生物力学和肌力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肌力训练的重要性。在临床上我们采用抗阻力性肌力训练治疗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1资料与方法1.1对象87例患者均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1],男53例,女34例;平均年龄57.8±17.4岁;平均病程5.8±4.7年;X钱片显示C3-5退行性改变41例,Cs-,30例,C;-,1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颈僵、颈肩臂痛及麻木等。8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1例,康复组46例。1.2方法①常规组:坐位预牵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Thera-Band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Thera-Band弹力带对偏瘫侧肌肉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以及GaitWatch步态分析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24.54±2.47)分]、Berg评分[(39.21±2.25)分]、FIM评分[(12.46±1.06)分]、步频[(79.00±8.08)steps/min]、步幅[(59.75±3.31)cm]、步速[(40.29±5.04)cm/s]以及对照组的FMA评分[(20.67±2.65)分]、Berg评分[(28.92±2.90)分]、FIM评分[(11.92±0.97)分]、步频[(69.17±8.11)steps/min]、步幅[(56.38±3.46)cm]、步速[(36.08±4.84)cm/s]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以及GaitWhatch步频、步幅、步速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hera-Band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血管意外患者恢复期患肢膝屈伸肌群、髋外展肌群、髋内收肌群抗阻训练的效果,探讨下肢功能评定与步态分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5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训练,观察组在恢复期接受患肢股四头肌、髋外展肌群、髋内收肌群抗阻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法、Barthel指数法、简易步态定量分析法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步态明显改善(P<0.01)、运动功能与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步速与下肢活动功能及活力能力均显著相关(|r|=0.76--0.80,P<0.01),步态的对称性与下肢运动功能显著相关(|r|=0.79,P<0.01).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恢复期患肢膝的屈伸肌群、髋的内收外展肌群抗阻训练有助于下肢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步态改善;简单的定量步态分析可客观观察下肢行走能力的改善状况.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发病早期, (最早 1周内,平均 2周左右 ),患者经临床抢救脱离了危险,病情日趋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即应开始早期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目标很多,尽快提高肌张力和平衡肌张力是重要内容之一。 1995年 2月~ 1999年 7月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注重早期、科学、开展适当的肌力训练,取得一定疗效。 1资料与方法 本组 40例中男 31例,女 9例。年龄为 41~ 70岁;诊断标准:头颅 CT检查证实有多发性梗死病灶;起病后都有口角歪斜,失语流涎肢体偏瘫等症状和体征,且以肢体偏瘫为主。 功能锻炼: (1)注意保持患者的正确卧姿。为了预防…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运动锻炼作为认知衰退的主要行为干预策略而备受关注。一些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指出,定期的体力活动对降低认知障碍风险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对运动和认知的大多数前瞻性干预研究往往集中在有氧训练上,然而,有学者认为,其他类型的运动训练,如抗阻训练,也可能有益于认知功能,特别是在轻度认知障碍 (MCI)阶段。MCI是认知障碍的早期,经常与正常的衰老混淆,从而被忽视。其实MCI阶段是干预的重要机会,如果能进行有效地干预,则可能逆转其病理进程。本综述的目的是探讨抗阻训练对MCI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从训练方式、训练强度、训练时间、训练频度和注意事项等五个方面讨论其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徒手呼吸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8例,按照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训练、作业活动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徒手呼吸功能训练,主要包括咳嗽声门练习、缩唇呼吸训练、胸廓活动训练、腹肌收缩与放松练习、腹式呼吸训练和腹式呼吸强化训练等。2组患者观察周期均为6周。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最长呼气时间、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压(PImax)、洼田饮水试验(KDWT)、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功能性吞咽困难评分(FDS)。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最长呼气时间[(6.00±0.77)s]、FEV1[(3.43±0.30)L]、FVC[(3.90±0.17)L]、PImax[(63.53±10.76)cmH2O]均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KDWT疗效等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KDWT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SA和FDS评分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徒手呼吸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并有效地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胡翔  徐睿华  徐远红 《中国康复》2010,25(6):456-457
目的:观察多方向多角度等长抗阻肌力练习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颈椎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各49例,均采用牵引、超声波及手法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多方向多角度等长抗阻肌力练习。结果:治疗10d后,2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ROM检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年后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8%、81.6%,P〈0.05)。结论:常规物理治疗结合多方向多角度等长抗阻肌力练习治疗颈椎病疗效明显,且疗效巩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评估生物反馈电刺激引导盆底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在2013年2月-2016年4月间门诊治疗的9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每组74例。A组利用盆底刺激仪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利用凯格尔盆底肌锻炼。对比盆底肌肌力变化、ICIQ-SF(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评估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盆底肌肌力与ICI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A组明显优于B组(P0.05)。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95.92%vs 83.67%,P0.05)。结论: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过程中,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引导盆底抗阻肌力训练相比于单纯的盆地肌锻炼而言,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大幅改善女性患者的盆底肌肌力水平,缓解尿失禁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