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背景:在缺氧状态可诱导机体产生缺氧诱导因子,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产生的一氧化氮(NO)可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α的活性。 目的:探索低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神经干细胞的低氧/复氧损伤关系。 方法:无菌条件下将出生24 h以内的Wistar大鼠处死,并分离大鼠海马组织,制作成脑组织的细胞悬液,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后,将细胞分为常氧组、低氧组及低氧-复氧组,后两组以150 μmol/L氯化钴溶液制备低氧模型,而后低氧-复氧组细胞在低氧4 h时复氧。 结果与结论:低氧条件下,神经干细胞凋亡数量及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mRNA表达水平增加;而缺氧-复氧组中凋亡神经干细胞数量高于缺氧组,但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水平低于缺氧组。说明这两种因子参与细胞低氧损伤过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生物能量代谢调节的关键分子,AMPK在低氧、缺血、运动和营养缺乏等条件下易被激活,是研究糖尿病及其他代谢相关疾病的核心因子。 肌萎缩:宏观上表现为肌肉体积和质量的降低,微观上表现为肌纤维数目或直径减少。骨骼肌是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重要组织,肌萎缩的发生将增加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背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kinase,AMPK)对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的调节障碍是导致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堆积的重要原因,长期慢性炎症反应还将进一步诱导骨骼肌萎缩的发生,有氧运动可以提高AMPK的活性并调节能量代谢,但是通过有氧运动提高AMPK改善2型糖尿病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以及AMPK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高脂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0只,建模后将大鼠分为糖尿病组(n=8)和糖尿病运动组(n=12),同时将正常大鼠15只分为安静对照组(n=6)和运动组(n=9),其中安静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继续饲养4周,运动组和糖尿病运动组进行有4周有氧运动干预(跑速16 m/min,60 min/d,5 d/周),运动干预后取大鼠比目鱼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肌萎缩情况,Western blot检测AMPK、PGC-1α、MAFbx和MuRF1蛋白表达情况。实验已于2016-06-25通过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6014)。 结果与结论:①高脂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显著升高、体质量和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P < 0.01);②糖尿病组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较安静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1),糖尿病运动组大鼠比目鱼肌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较糖尿病组显著升高(P < 0.01);③糖尿病组大鼠比目鱼肌中AMPK和PGC-1α表达水平较安静对照组显著降低,MAFbx和MuRF1表达水平较安静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糖尿病运动组大鼠AMPK表达水平较糖尿病组显著升高,MAFbx和MuRF1的水平较糖尿病组显著降低(P < 0.01);④上述结果说明,有氧运动通过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提高线粒体功能,抑制MAFbx和MuRF1表达水平,改善骨骼肌萎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2型糖尿病的代谢平衡。 ORCID: 0000-0003-0979-7741(王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组织细胞(主要为免疫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根据种类的不同分为淋巴因子、单核因子、非淋巴细胞和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根据功能不同分为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和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 JAK2(Janus激酶2):是非跨膜型的酪氨酸激酶JAKs其中的细胞信号转导因子,是重要的脑缺血信号通路。常与STATs一起参与细胞炎性反应、应激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环节,此外,AG490 是JAK2 的抑制剂,能抑制JAK2 的络氨酸磷酸化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的磷酸化及活化。 背景:力竭性运动引起大鼠大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所涉及的生理病理机制仍是十分复杂。研究表明,葛根总黄酮具有抗氧化、改善脑外伤神经和保护心脑血管等作用。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对力竭性运动大鼠脑组织炎症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及葛根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除安静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为期6周的运动训练,于6周末即最后一次训练达到力竭。葛根总黄酮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均在运动前半小时灌胃50,100,200 mg/kg的葛根总黄酮,1次/d,直到实验结束。通过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及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的表达。实验方案经广西师范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GXMU201703049) 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对照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1);其中葛根总黄酮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与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低于运动对照组(P < 0.01);葛根总黄酮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低于运动对照组(P < 0.01或P < 0.05);②运动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1);葛根总黄酮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运动对照组(P < 0.01);③结果说明,力竭性运动引起大鼠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和上调了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表达水平,葛根总黄酮具有调节机体内脑组织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表达以及抑制脑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损伤的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以股骨头血液供应不足为主要病因。髓芯减压术属于临床常用治疗手段,有研究发现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能较好地改善髋关节功能,二者联合应用可促使患者尽早恢复。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以及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研究,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细针多孔道髓芯减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 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水平高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 0.05);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 0.05);④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促进股骨头坏死区修复,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水平,降低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ORCID: 0000-0001-9884-7530(张景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去铁胺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模型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新生7 d SD大鼠建立HIE模型,模型组和治疗组建模前24 h分别用去铁胺或生理盐水注射。第1 d、3 d、7 d和14 d处死大鼠,检测缺氧缺血(左)侧脑组织毛细血管密度(BCDI)、增生毛细血管数、脑含水量、脑萎缩程度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 mRNA表达。结果:治疗组左脑含水量和左脑萎缩比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左侧脑组织增生毛细血管数目显著高于模型组[(2.01±0.31)条/HPF vs (0.90±0.25)条/HPF ,P<0.01]。去铁胺显著上调左侧脑组织VEGF 和HIF-1α mRNA表达[12 h时VEGF:(1.41±0.07) vs (1.10±0.15),P<0.05;HIF-1α:(1.49±0.12) vs (1.11±0.16),P<0.05]。结论:去铁胺可能通过上调脑组织HIF-1α和VEGF表达,促进缺氧缺血脑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活动性出血休克大鼠血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乳酸钠林格液复苏组(晶体组)、羟乙基淀粉复苏组(胶体组)和晶胶液复苏组(晶胶组),各实验复苏组分别制作活动性出血休克模型,于休克前、休克后平均动脉压(MAP)为40 mmHg(1 mmHg=0.133kPa)维持30 min后(0时相)、MAP为60 mmHg维持30 min后(1时相)、MAP为80 mmHg维持60 min后(2时相)以及复苏成功24 h后(3时相)分别取外周血,对照组只在实验前和3时相取血,各组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和TNF-α含量。结果 各组大鼠休克前及休克开始复苏前(0时相)血浆中IL-6和TNF-α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复苏过程中,晶体组血IL-6和TNF-α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3时相血IL-6和TNF-α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胶体组和晶胶组在复苏过程中IL-6和TNF-α的含量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时相血IL-6和TNF-α的含量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时相、2时相和3时相晶胶组血IL-6和TNF-α的含量均较胶体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晶胶液比晶体液、胶体液能更好地抑制活动性出血休克大鼠的促炎介质释放,可能是一种相对较好的复苏液体。  相似文献   

7.
TIF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利用大鼠头颅瞬间侧向旋转模型造成弥漫性脑损伤,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HIF-1α的表达,并用TUNEL和免疫组化双重标记法,以及双酶免疫组化法,研究HIF-1α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HIF-1α在丘脑,海马和基底核区神经细胞中呈高表达,并可诱发c-myc和Fas基因表达,启动神经细胞凋亡。结论 HIF-1α可能是参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探讨HIF-1α对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生理盐水组(NS)、腺病毒空载体组(AD)及携带HIF-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组(Ad-HIF-1α)。分别将NS、AD和Ad-HIF-lα注射到模型鼠缺血侧侧脑室,观察4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4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灶周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免疫荧光法计数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室管膜下区(SVZ)BrdU阳性细胞(3d、7d、14d、21d、28d)和皮层BrdU/NF200、BrdU/GFAP(28d)阳性双标细胞。结果Ad-HIF-lα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AD组和NS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EPO表达增强;Ad-HIF-lα组BrdU标记细胞数明显增加;新生细胞分化结果显示,28d时Ad-HIF-lα组BrdU/NF200(47.74±13.52)%、BrdU/GFAP(67.83±20.75)%,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可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内源性NSCs的增殖与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的保护作用及其与Notch--1/Notch胞内域(NICD)蛋白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及普罗布考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经普罗布考腹腔注射处理后,采用转角试验判断神经功能,2,3,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印迹检测Notch-1和NICID蛋白的表达,免疫酶联反应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普罗布考可改善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与缺血组相比,普罗布考治疗组Notch-1/NICD蛋白表达降低,IL-8和TNF-α分泌也相应减少。结论:普罗布考可激活Notch-1/NICD信号通路,进而调节IL-8和TNF-α的表达,发挥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氯化钴(Co)诱导的低氧状态下正常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间质转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RK52E细胞,分为对照组、Co组、Ang-(1-7)组、Co+Ang-(1-7)组,培养6 d。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NRK52E细胞低氧诱导因子-lα(HIF-lα)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含量。结果 6 d后,与对照组比较,Co组与Co+Ang-(1-7)组细胞HIF-1α、α-SMA、ColⅠ及p-ERK1/2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Co组比较,Co+Ang-(1-7)组细胞HIF-1α、α-SMA、ColⅠ及p-ERK1/2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Ang-(1-7)可抑制Co诱导的低氧状态下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可能是通过p-ERK1/2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两种蛋白及其mRNA在脑创伤后脑组织中表达的规律,为法医学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脑创伤组,分别于颅脑创伤后1、2、4、6、8、10、12、16、18 h和24 h处死,解剖取其脑组织。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PCR法分别检测上述两种蛋白和其mRNA在不同损伤时间组的表达及变化规律。结果:NF-κB蛋白的表达在损伤后1 h开始升高,18 h出现表达高峰期,18~24 h出现平台期,损伤组除伤后1 h和2 h组外,其他各组NF-κB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F-κB mRNA于损伤后1 h开始表达,6 h达高峰,持续至24 h,各损伤组NF-κB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IF-1α伤后6 h呈阳性表达,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伤后24 h表达最强,损伤组除伤后1、2、4 h组外,其他各组HIF-1α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IF-1αmRNA于损伤后4 h开始表达,18 h达高峰,持续至24 h,损伤组除1、2 h组外,其他各组HIF-1α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脑损伤后NF-κB和HIF-1α及其mRNA的表达均随损伤时间变化而变化,具有时序性变化规律,能够成为损伤时间推断的候选因子。  相似文献   

12.
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与脊髓损伤的相关性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继发性脊髓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熟Wistar大鼠144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80 ~ 220 g。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大鼠行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大鼠参照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2组分别于术后1、3、6、12、24、48、72、168、336 h对8只大鼠进行Tarlov评分,评分后处死。取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VEGF及HIF-1α表达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做统计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Tarlov评分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评分变化不明显,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评分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 〈 0.05),其中术后24、168 h降低最明显(2.24、2.28)。脊髓损伤组术后1 ~ 6 h,损伤局部脊髓组织结构紊乱、水肿;术后168 h内,损伤区域扩大,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336 h损伤减轻,但仍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假手术组大鼠VEGF 及HIF-1α阳性细胞较少;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6 h,VEGF及HIF-1α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多,HIF-1α于术后24、168 h出现2次高峰,VEGF于术后168 h出现高峰,各时间点HIF-1α及VEGF阳性细胞数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 〈 0.05)。VEGF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 = 0.526, P 〈 0.05)。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HIF-1α、VEGF表达升高,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密切相关,其表达规律与损伤时间具有相关性;HIF-1α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次声作用后鼠脑CA1区mGluR1α和mGluR5表达改变的规律,并观察其拮抗剂MCPG的作用。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次声作用组及MCPG治疗组。两组再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次、7次和14次组。用8Hz、13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用2 h。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mGluR1α和mGluR5的表达,光镜下观察MCPG治疗后神经元形态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次声作用1次后,mGluR1α与mGluR5的阳性细胞数和吸光(A)值即改变( P∨0.05);7次组改变最显著( P∨0.01);14次组恢复至正常水平。形态学研究证实,MCPG对CA1区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次声作用可通过mGluR1α和mGluR5介导兴奋性神经毒作用, 其活性的改变是导致次声性脑损害的因素之一,MCPG对次声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低氧刺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低氧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探讨低氧致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单侧输尿管结扎(UUO)9 d大鼠动物模型,用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中低氧标记分子-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假手术组及模型组肾组织中HIF-1α和CTGF的表达及部位,Western蛋白印迹技术检测肾组织CTGF的蛋白水平。体外实验,正常大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NRK-49F)分别置于低氧(1%O2)和正常氧条件下培养6 h,应用RT-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CT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肾组织未能检测到HIF-1α mRNA和HIF-1α蛋白表达;模型组肾组织有高水平HIF-1α mRNA,并出现HIF-1α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小管-间质细胞;CTGF蛋白与HIF-1α蛋白表达部位及程度一致;低氧(1% O2)培养刺激NRK-49F细胞表达CTGF mRNA和蛋白。结论: 低氧刺激的CTGF的表达增加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陈春花  胡琴  杨磊  王珂  周长满 《解剖学报》2008,39(2):149-154
目的研究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2-甲氧雌二醇(2ME2)对损伤脑组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组(MCAO组)、假性治疗组(DMSO组)、2ME2治疗组(2ME2组)。治疗组在术后1h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缺陷;再灌注7d,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变化;再灌注24h,Western blotting检测HIF-1α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变化;制备脑组织切片分别作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结果2ME2组神经功能较MCAO及DMSO组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2ME2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IF-1α的表达经2ME2治疗后降低,其下游基因VEGF、BNIP3及Caspase-3的表达有同样的变化。Nissl染色可见2ME2治疗组皮质神经元结构较清晰,胞体肿胀、核固缩、核溶解程度较模型组及假性治疗组明显减轻,淡染区域减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到2ME2组HIF-1α、Caspase-3、BNIP3、VEGF及TUNEL标记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2ME2可能通过降低HIF-1α水平并下调其下游的BNIP3和VEGF的表达,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减少凋亡因子Caspase-3的作用,发挥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变化规律及与轴索继发损伤的相互关系。 方法 SD 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DAI损伤1d、2d、3d、7d组,每组8只。参照Marmarou方法制做 DAI 模型,并对大鼠的脑干部位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Olig 2)、CC-1、NG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并且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脑干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DAI大鼠损伤后3d脑干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细胞数目显著增多,一直持续至伤后7d,且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呈肥大样形态学改变;DAI大鼠伤后1周内脑干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虽有所增多,但并没有统计学意义;CC-1标记的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在DAI后1d即开始明显降低,且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降低。DAI大鼠脑干TUNEL标记的凋亡细胞随损伤时间延长持续增多,与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丢失成正相关。Olig2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系表达在DAI损伤后1周内各时间点均明显增高,于损伤后3d达峰值。NG2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数量于损伤后3d和7d显著增多。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示,DAI大鼠损伤呈现由髓鞘到轴索的特点,最早表现为髓鞘松解,轴索完整;且脱髓鞘会进一步促进轴索骨架崩解,最终导致轴索变性。 结论 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对DAI损伤具有选择易感性,髓鞘脱失是轴索继发损伤的重要因素。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并伴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探索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将为进一步解释轴索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肾脏组织固有细胞、修复损伤肾组织。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干细胞数目较少,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可提高外周血干细胞数目。 目的:观察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修复作用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影响,分析骨髓干细胞修复损伤肾脏的机制。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作处置;模型组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给予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皮下注射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干细胞因子200 μg/(kg•d)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 μg/(kg•d),治疗对照组给予正常大鼠皮下注射与治疗组相同的药物,连续5 d。于术后5,10,17,24,31 d观察大鼠肾脏病理改变、骨髓干细胞表面抗原标记CD34+细胞表达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联合应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能明显增加损伤肾组织骨髓干细胞的数量,减轻肾组织损伤程度。②骨髓干细胞能促进肾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及其靶基因产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增加是骨髓干细胞促进急性肾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之一。③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对缺氧诱导因子1α系统的表达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Costa A F, Tasso M G, Mariano F V, Soares A B, Chone C T, Crespo A N, Fresno M F, Llorente J L, Suárez C, de Araújo V C, Hermsen M & Altemani A
(2012) Histopathology  60, 816–837 Levels and patterns of express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glucose transporter‐1 and CD105 in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 with high‐grade transformation Aims: To compare the expression of proteins regulated by hypoxia between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 with and without high‐grade transformation (HGT). Methods and results: In eight ACC–HGT and 18 ACC without HGT, express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α),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glucose transporter‐1 (GLUT‐1) and microvascular density (MVD) by CD105 (a hypoxia‐inducible protein expressed in angiogenic endothelial cells) was determined. Expression levels of HIF‐1α and VEGF as well as CD105‐MVD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i) transformed and conventional areas (TA and CA, respectively) of ACC–HGT, (ii) CA and ordinary ACC. HIF‐1α was detected in 100% of cases and presented a diffuse expression pattern.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levels of HIF‐1α expression and tumour size,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GLUT‐1 showed a prostromal expression pattern and was observed exclusively in TA (three of six cases) and in only three of 14 ACC. Conclusions: Both the absence of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in levels of expression of HIF‐1α, VEGF and CD105 and the patterns of expression of HIF‐1α and GLUT‐1 suggest that hypoxia may not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igh‐grade transformation of ACC. Although HIF‐1α expression is a common finding in ACC, it cannot be used as a marker of tumour aggress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