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GCV)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更昔洛韦治疗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48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治愈32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均为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症状。结论;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止咳、平喘、化痰等对症治疗,更昔洛韦5mg/kg,加入5%葡萄糖(1∶1)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运用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14d后观察患儿症状、体征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酸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91.7%(44/48),显著高于对照组61.7%(2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肺炎治疗作用强,无肝功能异常,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GCV)联合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临床诊断为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85例患儿随机分成3组。GCV+IVIG组22例: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GCV和IVIG;GCV组33例: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GCV;对照组30例:常规保肝治疗;疗程均为28d,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及肝脏大小等变化。结果 (1)3组患儿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及肝脏大小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患儿治疗后比较:对照组TBIL、DBIL、ALT、AST及GGT均高于GCV+IVIG组,除AST外亦均高于G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CV+IVIG组、GCV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肝脏大小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GCV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33.3%)明显高于GCV+IVIG组、对照组(9.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均未发生血红蛋白(Hb)下降及肌酐(Cr)升高。结论 GCV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安全,而联合IVIG不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134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d,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效果及临床疗效。结果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案,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51%(66/67)、80.60%(5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痛消失、腮腺肿大消退、神经症状缓解、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临床不良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均治疗6周后对比肝功指标变化、综合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降低治疗后肝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6%(5/62)与对照组6.56%(4/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效果确切,能够通过阻止巨细胞病毒复制、稳定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增殖等机制改善肝功指标,促进黄疸消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对作用机制继续研究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们近几年来对非脱垂子宫行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8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热毒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取14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观察组用热毒宁加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d;对照组用病毒唑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咳嗽气喘消失时间及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8.63%(72/73),高于对照组87.67%(6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热毒宁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将82例住院手足口病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利巴韦林静脉滴注,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62%,对照组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临床疗效较利巴韦林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输血传播病毒 (TTV )感染的相关性及更昔洛韦的抗 TTV感染效果。 方法 将 2 2 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分成两组 :12 5例暂未发现病因为病因未明组 ;98例已找到一种或一种以上病因为病因明确组。另选择 85例无高胆红素血症的正常新生儿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对三组患儿外周血标本进行 TTV DNA扩增、电泳分析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 T)测定。对 TTV DNA阳性且 AL T异常患儿 ,随机应用更昔洛韦或病毒唑 10mg/ (kg· d)治疗 7d后 ,复查外周血 TTV DNA和 AL T。 结果 病因未明组中 ,12例外周血检测出 TTV DNA ,阳性率为 9.6 % ;病因明确组中 ,3例外周血检测出 TTV DNA,阳性率为 3.1% ;正常对照组 TTV DNA均为阴性。三组 TTV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0 1)。9例 TTV DNA阳性和血清 AL T异常患儿中 ,5例使用更昔洛韦治疗 7d后 ,外周血 TTV DNA全部转阴 ,AL T于治疗2周内恢复正常 ;4例使用病毒唑治疗 2周后 ,外周血 TTV DNA仍为阳性 ,于治疗 2周内 AL T仍异常。 结论  TTV感染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之一 ,部分可导致肝功能损害。更昔洛韦可能具有良好的抗 TTV感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更昔洛韦、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3组,更昔洛韦组30例给予更昔洛韦5mg/(kg·d)静脉滴注,干扰素组给予干扰素5万U/(kg·d)肌内注射,利巴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静脉滴注,3组均每日1次,疗程均为5d,其他治疗相同。观察3组疗效,发热、咽炎、结合膜炎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更昔洛韦组总有效率优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更昔洛韦组和干扰素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与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更昔洛韦组、干扰素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和干扰素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疗效显著,短期使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自然流产妇女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自然流产的658例妇女血清进行了人巨细胞病毒(HCMV)IgG、IgM的检测,并和正常妊娠妇女作比较;应用ELISA对15例流产后绒毛进行HCMV-IgG、IgM检测。结果显示:流产组HCMV-IgG,HCMV-IgM,HCMV-IgG与HCMV-IgM双阳阳性率分别为27.20%、13.83%、8.51%,其中HCMV-IgM、HCMV-IgG及HCMV-IgM双阳阳性率与正常孕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15例流产绒毛,阳性率80%。说明HCMV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孕妇原发与激发感染与自然流产有相关性,HCMV-IgM和HCMV-IgG与HCMV-IgM双阳阳性率与发生流产次数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抗Ⅰ型粘蛋白单链抗体(anti-MUC1)为靶向的慢病毒高效转染自杀基因后联合更昔洛韦(GCV)对Ⅰ型粘蛋白阳性(MUC1^ )卵 巢上皮性癌细胞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方法:包装以anti-MUC1为靶向的慢病毒,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染卵巢上皮性癌细胞株SKOV3(MUC1^ )及正常戊纤维细胞GF(MUC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聚合酶链反应(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鉴定HSF-tk基因在靶细胞(SKOV3及GF)中的整合转录结果。学显微镜观察GCV作用后细胞形态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GCV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以anti-MUC1为靶向的慢病毒可有效转染SKOV3细胞,PCR、RT-PCR均证明HSF-tk基因已有靶细胞SKOV3中整合且转录表达;而在GF细胞中未见HSF-tk基因的整合及转录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HSF-tk基因康后的细胞在GCV作用后出现明显形态变化;MTT法显示GCV对转染HSF-tk基因后的SKOV3细胞有显著杀伤的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为0.10mg/L.结论:以anti-MUC1为靶向的慢病毒可将HSF-tk基因高效、靶向性转染MUC1^ 卵巢上皮性癌细胞,联合应用GVC可高效、靶向性杀伤MUC1^ 卵巢上皮性癌细胞。  相似文献   

13.
妊娠妇女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对胎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4.
妊娠妇女及围产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不同孕周孕妇256例及其中84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HCMV-IgM)阳性的妊娠晚期孕妇所分娩新生儿的脐血,进行HCMV-IgM检测。结果:妊娠早期、中期妇女的42份血清标本中,HCMV-IgM阳性17例,感染率为40.48%。妊娠晚期214份标本中,HCMV-IgM阳性84例,感染率为39.25%。HCMV-IgM阳性者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抢救率、胎儿畸形及有异常妊娠病史的妊娠妇女的比例均增加(P<0.01)。提示:HCMV-IgM阳性表明妊娠妇女近期有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或既往有隐性的HCMV感染,在妊娠期复发(活动性感染)。  相似文献   

15.
有异常妊娠史妇女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助孕汤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助孕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地塞米松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雌二醇及促卵泡素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雌二醇(56.14±21.84)pg/m L,促卵泡素(6.01±3.08)IU/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12%、(24.35±20.18)、(10.15±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助孕汤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分泌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病毒蛋白 2 2 (VP2 2 )的细胞间传递作用 ,以及其促进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 TK ) 更昔洛韦 (GCV)基因治疗系统对卵巢癌移植瘤细胞的体内杀伤效应。方法 用慢病毒感染卵巢癌 3AO细胞 ,形成携带HSV TK基因的 3AO细胞 (3AO TK)及携带HSV VP2 2 TK融合基因的3AO细胞 (3AO VP2 2 TK)。分别在裸鼠皮下接种 10 %含卵巢癌 3AO TK(3AO TK组 )或 3AO VP2 2 TK(3AO VP2 2 TK组 )的混合细胞 ,并以接种单纯 3AO细胞裸鼠为对照 (3AO组 ) ,每组裸鼠 10只。当肿瘤体积达 15 0mm3后 ,分别于腹腔注射GCV 10mg kg、5 0mg kg。结果 注射 10mg kgGCV后 ,3AO TK组与 3AO VP2 2 TK组肿瘤体积、重量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3AO VP2 2 TK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注射 5 0mg kgGCV后 ,两组肿瘤体积、重量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注射GCV 10mg kg后 ,3AO TK组肿瘤抑制率为 37 7% ,3AO VP2 2 TK组肿瘤抑制率为 91 5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注射GCV 5 0mg kg后 ,3AO TK组肿瘤抑制率为 81 8% ,3AO VP2 2 TK组肿瘤抑制率为 96 7%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VP2 2介导的自杀基因产物细胞间扩散作用 ,可明显加强对体内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8.
胎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先天感染的首要原因,产母感染通常无症状,但50%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90%新生儿出生时无症状,因此产前诊断非常重要。本文对7例原发性 CMV 感染进行前瞻性研究,强调用羊水培养分离病毒来进行产前诊断。1988年~1990年对1771例孕妇进行的有关胎儿 CMV 感染危险性的研究中,861例血清学试验阴性(48. 4%),每次产前检查都做血清学检查和对尿、唾液、宫颈分泌物进行 CMV 检查,一旦发现血清学有产生抗体的转化现象,则于孕22周予以超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产前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病毒,也是发达国家智力低下和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的最常见的病因。妊娠早期感染更易致流产、胎死宫内、胎儿生长受限(FGR)、小头畸形及颅内钙化等;而妊娠晚期感染则表现为肝炎、肺炎、紫癜及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或无症状。孕妇HCMV原发感染者,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  相似文献   

20.
人类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宫内病毒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新生儿感染率为0.2%~2.5%。孕妇初发和复发感染均可传给胎儿,初发感染率约为30%,而复发感染率则为0.15%~0.1%。对110例孕妇行血清学筛查,行CMV感染产前诊断。共分4组:A组为妊娠期初发感染,B组为妊娠早期感染,C组无法确认感染时间,D组为B超检查异常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