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EA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选择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植物状态促醒中心收治的90例P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仿生电组和联合组3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用基础管理、高压氧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此外,针刺组接受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主穴选水沟、双侧内关、双侧三阴交等穴位,辅穴选极泉、尺泽、委中等穴位),每日1次;仿生电组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主电极放于完骨穴和天柱穴,每次治疗99 min后,休息30 min,再继续治疗99 min,每日1次;联合组接受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3组均连续治疗30 d。治疗前1 d及结束治疗后1 d采用修订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3组患者意识状态,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监测BAEP和SEP的分级及患侧各波潜伏期、间期的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CRS-R量表评分、BAEP和SEP分级、Ⅰ、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P15、N20、P38波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30 d后CRS-R评分明显升高,BAEP和SEP分级均明显降低,3组Ⅰ、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P15、N20、P38波潜伏期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联合组CRS-R量表评分高于针刺组和仿生电组,BAEP和SEP分级均低于针刺组和仿生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Ⅰ、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P15、N20、P38波潜伏期较针刺组和仿生电组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有助于促进PVS患者意识恢复,能提高临床促醒疗效,一定程度上可改善PVS患者的SEP和BAEP。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采取脑电仿生电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刺激后弥散张量成像(DTI)、动脉质子自旋标记(ASL)变化,为临床治疗PVS提供可行性方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90例PVS患者分为3组:脑仿生电刺激组(仿生电组)、醒脑开窍针法组(针刺组)和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针法组(联合组)3组,各30例。仿生电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主电极置于天柱穴和完骨穴,每次治疗为连续刺激99min,间歇30min,再刺激99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0d;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0d;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连续治疗30d。选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疗效评分量表记录评估开始治疗前1d及结束治疗后1d的意识障碍变化,并观察记录DTI额枕束各向异性分数(FA)和ASL丘脑、额叶感兴趣区脑血流(CBF)值。结果:3组CRS-R量表评分、FA值、CBF值分比较,治疗前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与仿生电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仿生电组与联合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较针刺组、仿生电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可显著提高临床促醒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脑影像结构和血流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天柱、内关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脑血流速度及脑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P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管理、高压氧、促醒药物、感觉刺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双侧天柱、完骨(主电极)、内关穴(辅助电极)治疗,连续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 d及治疗结束后1 d采用PVS疗效评分量表进行评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波普(MRS)检查观察脑血流速度及脑代谢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治疗前后平均流速改变(Δ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胆碱复合物/肌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天柱、内关可明显改善PVS患者脑循环及脑代谢,有可能提高临床促醒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脑仿生电刺激及其序贯治疗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的脑外伤PVS患者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并随机分为3组:rTMS组(24例),予高频rT-MS治疗;脑仿生电组(23例),予脑仿生电治疗;rTMS与脑仿生电联合组(简称联合组,26例),先高频rTM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重症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儿神经电生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重症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儿3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8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促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促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2组患儿均在人院时及康复治疗3个月后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W脑反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康复疗效与机制。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将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SW组加用头部和肢体多极SW脑反射治疗,刺激值80~250U,每次治疗30min,1次/d,7d为1疗程。治疗前后检查脑电图(EEG)、脑地形图(BEAM)、体感诱发电位(SEP)。结果:SW组疗效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和脑电图、脑地形图、体感诱发电位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SW脑反射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地改善脑功能,提高神经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7.
70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脑电和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脑电和诱发电位在评价持续性植物状态(PVS)疗效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对入院的70例PVS患者治疗前根据PVS评分量表进行评价、检查脑电、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经过促醒和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3个月及意识恢复后复查,并根据PVS评分量表评价疗效。每项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分级评分,将治疗前后和意识恢复前后电生理结果进行对比(t检验),分析电生理对PVS的评价意义。结果:意识恢复率为32.9%,总有效率为77.1%。治疗前后及意识恢复前后脑电检查都无明显差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PVS评价疗效和判定预后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仪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脑电仿生电刺激仪配合醒脑开窍针法)和对照组(醒脑开窍针法),每组50例.各组治疗均每天1次,共治疗15d,观察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苏醒率和苏醒时间.结果 治疗30 d,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治疗组(22.4±5.8)d,对照组(38.5±6.9)d;苏醒率治疗组为80%;对照组为6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加速促醒和降低致残率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盐酸纳洛酮在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在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 (PVS)中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45例颅脑外伤后PVS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对照组、小剂量纳洛酮治疗组和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 2 4~9 6mg/d ,连续治疗 1~ 2个月。 3个月后比较各组意识转清率、GOS恢复良好率及PVS预后评分 ,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 β 内啡肽 ( β EP)含量变化 ,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体感诱发电位 (SEP) ,比较经颅多普勒 (TC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 3个月后脑脊液 β EP水平下降 ,BAEP的Ⅰ~Ⅴ波峰潜伏期 (Ⅰ~ⅤIPL)、正中神经SEP的N1 3~N2 0 峰间潜伏期 (N1 3~N2 0 IPL)缩短 ,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 ,其意识转清率、GOS恢复良好率及PVS疗效评分明显提高。结论 纳洛酮通过降低脑脊液β EP水平 ,增加脑血流 ,改善微循环 ,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对颅脑外伤后PVS有一定的催醒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三项检查在早期诊断脱髓鞘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12例经 CT 扫描确诊为“脱髓鞘脑病”患者进行诱发电位与 CT 对比观察,并探讨诱发电位对其诊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我室从87年至89年期间收集12例脱髓鞘脑,病患者进行了脑诱发电位检查(BAEP、VEP、SEP)。其中住院病人7例;门诊病人5例。诊断为多数性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意识障碍(DOC)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DO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tDCS治疗,采用7cm×5cm的等渗盐水明胶海绵电极于患者左前额叶背外侧行阳极刺激,阴极刺激位于右眼眶或右肩上,刺激强度为2mA,治疗时间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6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上肢体感诱发电位(USEP)、脑电图(EEG)及格拉斯哥量表(GCS)和持续植物状态(PV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GCS、PVS、EEG、BAEP、USE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PVS、EEG、BAEP、USEP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估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显著有效率为78.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1%,显著有效率为42.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DOC患者的BAEP、USEP、EEG、GCS、PVS评分,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W脑反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康复疗效与机制。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将140例急性脑梗死患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SW组加用头部和肢体多极SW脑反射治疗,刺激值80-250U,每次治疗30min,1次/d,7d为1疗程。治疗前后检查脑电图(EEG)、脑地形图(BEAM)、体感诱发电位(SEP)。结果:SW组疗效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和脑电图、脑地形图、体感诱发电位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SW脑反射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地改善脑功能,提高神经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某院收治的8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脱水、控制血压、控制血脂、脑保护及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测法(Fugl-Meyer)运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可有效改善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0引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通过声音刺激反映脑干听神经通路病变时电位活动异常,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上肢大神经在臂丛、颈髓、脊束核和感觉皮层产生一组波形。当颈椎病患者脑供血不足和颈神经根受压时,BAEP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有不同的改变。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本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1岁,病程6个月~20年。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颈脊神经根受压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除外神经科疾病),BAEP、SEP皆异常7例,仅BAEP异常8例,仅SEP异常15例,如按BAEP与SEP分组,BAEP异常25例,其中双侧皆异常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S治疗频率30Hz,脉宽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治疗前后分别接受SEP及MEP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及N20潜伏期和波幅,MEP检测中正中神经的肘部刺激点,臂丛区刺激点,C7刺激点及皮质刺激点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同一测试时间点MEP重复检测的信度,并对组内同侧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SEP、MEP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MEP值各部位5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值均在0.8317—1.0000之间;2组患者患侧皮质MEP均未引出;FES组治疗后患侧SEP及MEP潜伏期均有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5);FES组健侧和安慰刺激组双侧刺激后SEP及MEP变化不明显;刺激前后变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ES后SEP及MEP潜伏期有缩短,波幅有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震荡患者的诱发电位变化。方法对30例急性期脑震荡患者进行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并与年龄、身高匹配的健康者对比。结果VEP、BAEP及SEP异常率分别为30%、66.7%、54.5%。结论脑震荡患者存在脑干、大脑半球功能受损及视通路机能障碍,脑诱发电位对脑震荡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表面感觉诱发电位(SEP)的变化。 方法 应用丹迪公司Keypoit型神经肌电描记仪对32例慢阻肺患者进行BAEP及SEP检测,并与35例同龄健康 人的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 慢阻肺患者组BAEP显示V波潜伏期和Ⅰ~Ⅴ、Ⅲ~Ⅴ波峰间潜伏期明显延长,Ⅰ 波、Ⅲ波潜伏期基本正常。SEP显示P40、N45、P60、N75潜伏期均明显延长。结论 慢阻肺患者存在广泛脑功能损 害,BAEP和SEP检测能早期发现慢阻肺患者神经精神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18.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PTBIS)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变特点及脑诱发电位对PTBIS患者脑功能的评定价值。方法 对38例PTBI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对比。结果 SEP、BAEP及ERP异常率分别为71.1%、38.9%、50%。SEP异常主要为P15、N60波波峰潜伏期延长和N20波波幅降低,BAEP异常主要为Ⅲ、V波波峰潜伏期延长或I~Ⅲ、I~V峰间期延长,ERP异常主要为P3潜伏期延长。结论 多项诱发电位异常提示PTBIS患者存在大脑半球、脑干功能的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脑诱发电位检查为PTBIS患者的脑功能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电生理学手段。  相似文献   

19.
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电刺激组加例,常规组20例,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及BAEP.观察电刺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常规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的比例为75%(30/4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的比例为77.5%(31/4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组比较,电刺激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组相比,电刺激组Ⅴ波的峰潜伏期(PL)、Ⅲ-Ⅴ和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方法评价意识障碍程度,研究其在意识障碍苏醒预测中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包括37例严重颅脑外伤或脑卒中的意识障碍患者,其中持续植物状态(PVS)21例,最小意识状态(MCS)16例,均经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方法评估。依次采集所有患者安静闭眼、声音刺激和疼痛刺激三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计算脑电信号的复杂度、近似熵和互近似熵非线性指数。入院后6个月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定患者预后。 结果:三种状态下,PVS组非线性指数均低于MCS组。3例PVS和7例MCS患者入院6月后GOS达到3分。苏醒患者和未苏醒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常规脑电图无明显差异。在疼痛刺激状态下,苏醒患者脑电非线性指数明显高于未苏醒患者。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定量评估PVS和MCS患者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脑电非线性指数可能在PVS和MCS苏醒预测中存在价值,对疼痛刺激有良好反应可能意味着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