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护理配合。方法:对24例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护理协助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 min(平均62.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6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精细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检查和内镜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间质瘤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种消化道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的内镜治疗新兴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内镜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逐渐成为多种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如消化道早期癌症、粘膜下病变、巨大广基息肉等均可以行ESD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切除深度可包含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能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率。现将我科2009年3月至9月行ESD治疗的27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779例:其中食管288例,贲门41例,胃394例,十二指肠病变43例。结果:EUS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食管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贲门和胃多见息肉,胃肠间质瘤多以固有肌层低回声为主。内镜下治疗525例,外科手术57例。结论:EUS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和更安全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肠镜、共聚焦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直肠息肉早期癌变应用IT刀、HOOK刀进行ESE治疗。结果9例直肠息肉早期癌变全部完整挖除,所有挖除病变术后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60ml,发生ESE穿孔3例,均经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结论ESE是治疗直肠息肉早期癌变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隆起性病变常规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先行尼龙绳套扎,然后在尼龙绳上方行黏膜下剥离术,2~4周后内镜下复查创面愈合情况。结果25例全部一次性套扎并切除成功,术中发生渗血1例,尼龙绳脱落1例,无大出血及穿孔病例。分别于术后2~4周复查发现23例创面完全愈合,2例创面处浅溃疡。结论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经济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3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38例患者中,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息肉3例(7.9%),平滑肌瘤17例(44.7%),胃间质瘤2例(5.3%),脂肪瘤1例(2.6%),胃底静脉瘤1例(2.6%),异位胰腺2例(5.3%),胃外压迫11例(28.9%),未见异常1例(2.6%)。胃壁外压迫主要为脾脏(6例,54.5%)。结论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对于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内镜下微创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发现的食管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胃镜检查,根据病变大小及性质,在胃镜下分别行圈套器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治疗。结果 45例食管隆起性病变经超声胃镜检查诊断为黏膜下平滑肌瘤,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全部完整切除,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胃镜对食管平滑肌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内镜下微创切除是治疗食管黏膜下平滑肌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分析消化道隆起病变的部位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35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72例,胃61例,十二指肠2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5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椭圆或梭形,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有低回声包膜;间质瘤2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回声可不均匀;囊肿1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均匀,边界清,压之变形;脂肪瘤9例,超声内镜表现为均质高回声,边界清;异位胰腺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回声,边界清;外压病变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来源壁外,胃各层结构完整;息肉5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来源于黏膜层,管壁各层结构完整;疣状隆起4例,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1例。所有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19%。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应用IT刀、HOOK刀进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全部完整剥离,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4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ESD穿孔发生率17%(3/18)。结论 ESD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情况,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一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20例胃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2010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肿瘤进行病理分类及分级.结果 20例患者年龄55.5±10.6(35~77)岁.其中病变位于胃13例,十二指肠7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2~2.5cm.内径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半球样黏膜下隆起及黏膜糜烂.所有病变均行内镜下治疗,包括电凝电切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6例,1例患者ESD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活检及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病理分级19例为NET l级,1例为NET 2级.随访5~34个月无转移及复发.结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氩离子凝固术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PC)在消化系统疾病内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内镜下APC术治疗562例患者(胃肠道息肉393例,疣状胃炎122例,Barret食管5例,消化道出血42例),以观察其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350例直径小于5mm的消化道息肉经APC治疗后3个月内复查内镜病变全部消除,治愈率为100%;直径大于5mm广基或亚蒂、细蒂息肉43例,38例于治疗后3个月内复查内镜均无残存病变,黏膜修复好,另5例黑斑息肉综合征经治疗后内镜下表现明显好转;42例消化道出血中41例APC治疗后均未再出血;122例疣状胃炎患者治疗后1个月复查胃镜,116例内镜表现完全恢复正常,治愈率可达95.08%。联合高剂量质子泵抑剂(PPI)治疗5例Barret食管患者,6个月后内镜及病理检查示3例恢复为鳞状上皮,12个月后复查未见复发。结论APC可广泛用于消化道息肉、消化道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出血、Barret食管、疣状胃炎等疾病的内镜介入治疗,尤其对广基(直径小于5mm)扁平息肉、疣状胃炎治愈率高、疗效显著,且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成丽  李政文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44-1345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主张尽早治疗,选择一种恰当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大的良性病变的最新技术[1],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我科2009年6月~2010年7月对13例肠息肉行ESD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胃小脂肪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明确肿物(6 mm≤长径≤13 mm)来源于胃黏膜下层的37例患者,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下,先采用改良ESD剥离小肿物,暴露到一定程度后,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出血、穿孔情况,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标本大小,对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6及12个月的胃镜及EUS随访。结果 37例胃小脂肪瘤均一次完整切除,手术操作时间(12.6±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 ml,术中无穿孔,术后观察1周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发生;标本大小5 mm×6 mm~12 cm×13 m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脂肪瘤;术后随访12个月,均未见残留、复发等情况。结论 改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小脂肪瘤的疗效确切、安全,可完整切除病变,获取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弥补了单纯套扎治疗或单纯高频电圈套切除等内镜治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甘茂相  陈强 《西南军医》2011,13(6):1155-115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微创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新技术,其优点是创伤小、疗效好,但由于ESD操作的局限性,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其中最危急的是穿孔。下面介绍1例早期食管癌ESD治疗中穿孔的救治体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小探头(EMU)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30例患者,常规内镜诊断的265个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行EMU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共265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中,食管103个,胃148个,十二指肠14个;腔外压迫8个,余257个为腔内病变;间质瘤122例,异位胰腺32例,静脉瘤12例,静脉曲张16例,囊肿20例,脂肪瘤41例,息肉14例。对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结论 EMU检查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有定位作用,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常见胃部病变128层CT误诊、漏诊原因,提高术前准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层CT漏诊、误诊的30例胃部疾病患者的CT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胃癌8例中,腺癌4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漏诊1例,误诊为间质瘤1例,侵犯胰腺和结肠各漏诊1例;印戒细胞癌3例,2例诊断为胃溃疡并幽门梗阻,1例漏诊;鳞癌1例误诊为间质瘤。胃间质瘤7例,诊断为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2例,畸胎瘤1例。淋巴瘤3例,其中1例因病变范围较为局限漏诊。另外,神经纤维瘤2例,重复畸形2例,胃憩室2例,血管球瘤1例,平滑肌瘤1例,异位胰腺1例,布氏腺异位1例,类癌1例,黑斑息肉1例,均误诊为间质瘤。误诊、漏诊原因主要为胃腔充盈不佳、呼吸运动伪影等。结论:掌握常见胃部肿瘤的128层CT表现,有助于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李晓波 《西南军医》2010,12(1):73-74
早期胃癌(EGC)是指胃癌病变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无论病灶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开展的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免除了传统手术治疗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我院自2008年1月至10月共采用ESD治疗EGC19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治疗、并发症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新技术。其治疗方法是用氩气刀进行病变组织标记,在标记处用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注射于黏膜下层,使病灶充分隆起,以Hook刀切开病变周围黏膜组织,再沿着切开黏膜剥离病灶,并将剥离的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它具有创伤性小、治疗效果可靠等特点。充分显示了微创外科的时代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