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肢体气压治疗对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比较本院2008-04~2011-03下肢术后使用肢体气压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下肢发生率。结果:治疗组96例患者通过使用气压治疗仪,术后无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介入下放置静脉滤网后治愈。结论:应用肢体气压治疗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3.
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邬青林仙方本文总结了应用二维(2D),彩色多普勒(CDFI)及脉冲多普勒(PW)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1资料与方法1151例DVT患者。男28例,女23例,年龄19~83岁,平均51岁。病... 相似文献
4.
5.
急性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的一种主要并发症,与其相关的肺栓塞(PE)是导致SCI人群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笔者拟就近年来有关急性SCI后DVT的病因、发生率与预防方面的文献作一概述。一、病因脊髓损伤人群DVT的临床诱因包括:脊... 相似文献
6.
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17例 1周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其中血栓形成位于髂静脉 1例 ,髂股静脉 4例 ,股静脉 6例 ,股静脉 5例 ,静脉 1例。血栓长度 4~ 3 0cm ,平均 11.2 9± 5 .86cm。采用经皮穿刺方法 ,置入 6F或 8F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 ,将生理盐水以 2 .5ml/s的流率和 5 171kPa的压力注入 ,行流变血栓清除术 ,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流变血栓清除术后 ,17例重建了前向血流 ,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 ,技术成功率 (残留狭窄 <5 0 % )为 10 0 %。 15及 3 0天的初始血管开通率均为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流变血栓清除术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清除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 相似文献
8.
李海兰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7):1037-1039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与护理方案。方法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恶露排泄量更少,子宫收缩情况更优,泌乳正常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妇而言,在围术期开展包括常规护理、心理护理以及溶栓护理在内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满意,安全性高,有利于提升产妇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评价血栓消融器 (AT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EDVT)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LEDVT患者 17例 ,病变在左侧髂股静脉 8例 ,右侧髂股静脉 7例 ,双侧髂股静脉 2例。经健侧股静脉 (或右颈内静脉 )穿刺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然后经患侧股静脉或静脉穿刺插管 ,行血栓消融术 ,并结合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 本组 17例患者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 17/17)。临床疗效 :痊愈 3例、显效 11例、有效 3例 ,总有效率为 10 0 % ( 17/1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表现为髂 -股静脉通畅 ,肿胀消退。随访无复发。结论 采用ATD行血栓消融术并配合综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 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 ~ 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要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共34条患肢进行彩超检查,分析其类型、声像图特征,并与X线血管造影进行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左侧血栓22例(73.0%),右侧4例(13.3%),左右侧同时发病4例(13.3%)。34条患肢中中心性血栓18条(53.0%),外周性8条(23.5%),广泛性8条(23.5%)。34条受累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且探头加压无管腔压瘪(100%)。急性血栓为均匀低回声,不均匀偏高回声多提示为慢性血栓。CDFI显示受累静脉内血流信号消失或仅有少量溪流。结论:CDF1可为下肢DVT的检出、分类等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导管溶栓治疗(CDT)中,常用插管技术失败情况下采用辅助性插管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经右股静脉或/和右侧颈静脉等常用技术途径插管失败的35例LEDVT患者,6例采用同轴插管技术、8例采用翻山鞘技术、19例采用左(患)侧股静脉插管技术、2例采用微导管技术等4种辅助性插管技术。结果:同轴插管技术,插管成功率83.33%(5/6),翻山鞘技术:插管成功率75.00%(6/8),(患)侧股静脉插管技术:插管成功率89.47%(17/19)。微导管技术:插管成功率100%(2/2);四种方法总插管成功率85.71%(30/35)。经过3~14天导管溶栓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溶解,下肢肿胀消退,未发生与插管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LEDVT导管溶栓治疗中,在常用技术插管失败情况下,上述辅助性插管技术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直接深静脉造影,并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3D成像。结果:多层螺旋CT 3D成像可准确、立体、直观的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部位、范围、侧支循环的情况及周围毗邻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直接静脉造影术技术方法成熟完善,三维重建图像清晰,该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明确,对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价值。方法对18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行下肢深静脉CDUL检查及D-二聚体的检测。分别计算CDUL、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检测以及二者联合对高危人群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Kappa值。结果CDUL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95.8%、94.5%、88.2%、98.1%、0.881。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85.2%、95.6%、89.3%、93.8%、0.818。二者联合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98.0%、100.0%、100.0%、99.1%、0.986。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与单独行D-二聚体检测及CDUL检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7月—2018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165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89例;年龄55~78岁,平均64.0岁。其中胸腰段骨折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腰椎滑脱症34例,腰椎管狭窄症51例,腰椎内固定翻修术5例。术后发生DVT的21例患者作为DVT组,其余144例作为非DVT组。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凝血四项、D-二聚体、是否使用抗凝药、是否输血和手术情况等一般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DVT组和非DVT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70岁、BMI≥24kg/m^2、输血、卧床时间≥5d、血清TG水平增高是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两组患者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发生下肢DVT患者血栓均位于小腿远端。结论年龄≥70岁、BMI≥24kg/m^2、输血、卧床时间≥5d、血清TG水平增高的老年患者在施行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腰椎融合术后应积极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Parellada AJ Morrison WB Reiter SB Carrino JA Glickman PL Kloss LA Patel P 《Skeletal radiology》2006,35(9):659-664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highlight the critical role that MRI may play in diagnosing unsuspected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scrutinizing MRI studie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showing apparently non-specific muscle edema for any evidence of intra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Design and patients The imaging studies of four patients in whom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as unsuspected on clinical grounds, and first diagnosed on the basis of MRI findings, were reviewed by two musculoskeletal radiologists in consensus. In all four patients the initial clinical suspicion was within the scope of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gastrocnemius strain, n=3; ruptured Baker cyst, n=1), explaining the choice of MRI over ultrasound as the first diagnostic modality.Results All patients showed marked reactive edema in the surrounding soft tissues or muscles. Three patients showed MR evidence of branching rim-enhancing structures within intramuscular plexuses characteristic of venous thrombosis (gastrocnemius, n=1; sural, n=2); one patient showed a distended popliteal vein. Ultrasound was able to duplicate the MRI findings in three patients: one patient showed above-the-knee extension on ultrasound; neither of the two patients with intramuscular thrombosis demonstrated on ultrasound showed extension to the deep venous trunks.Conclusion Intra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can present as marked edema-like muscle changes on MRI, simulating primary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 In the absence of clinical suspicion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nly the identification of rim-enhancing branching intramuscular tubular structures will allow the correct diagnosis to be mad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并保留导管3-7d,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IU及尿激酶25万-100万IU稀释液50-200ml,每日1次。另40例经足背静脉注入同样的药物。共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1例,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10例。结果:80例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溶栓治疗后1-3d内开始消退、减轻。31例滤器均未发生移位变形,下腔静脉通畅,10例支架无阻塞。结论: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