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清内皮素1(ET-1)、CRP、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4例KD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进行ET-1、CRP、PLT检测,并与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对照。同时用心脏彩超检测KD患儿冠状动脉的情况。结果KD患儿不同时期ET-1、CRP、PLT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患儿急性期ET-1、CRP、PL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扩张(CAE)组CRP、PLT水平与非CA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E组ET-1水平与非CA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RP、PLT、ET-1均参与了KD的血管组织损伤,ET—I可作为预测KD并发cAE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前后炎性指标、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dila-tion,CAD)、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CAA)的变化。方法针对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给予大剂量IVIG,2 g·kg-1,分2 d给予,同时给予阿司匹林与潘生丁口服,分别观测治疗前炎性指标[体温(T)、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总数(PLT)、中性粒细胞比例(N%)]及治疗后7~10 d炎性指标及冠状动脉的变化。结果 IVIG治疗前后WBC总数、CRP、ESR、PLT、N%比较,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42例患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患儿23例,其中CAD者19例(IKD组11例),CAA者4例(IKD组2例),治疗后6~10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组LCA较治疗前明显回缩(P0.05),RCA内径无变化(P0.05);CAA组LCA和RCA内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1)IVIG可以明显控制全身炎性反应,表现为体温、WBC总数、N%、CRP明显降低;(2)在KD所引起的CAD中,LCA比RCA更易受累及,治疗后短期内LCA明显回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对血清CRP变化水平预测IVIG治疗不敏感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首剂IVIG(2g· kg-1·d-1)治疗后48 h退热为A组,未退热者再予相同剂量IVIG,次剂48 h退热为B组,继续/反复发热为C组.所有患儿均在首剂IVIG前、首剂48 h后(次剂IVIG前)抽取CRP.分析各组CRP变化情况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CALs)的关系.结果 纳入病例146例,男性患儿84例,女性患儿62例,A组110例,B组26例,C组10例.发生CALs 20例,A、B、C组分别有8(7.3%)、5(19.2%)、7(70.0%)例.CALs阳性与阴性患儿首剂IVIG前CR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比较,首剂IVIG治疗前组间CRP水平、最终形成CALs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CRP水平的变化与CALs的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对首剂IVIG不敏感的患儿更易患CALs,治疗48 h后CRP水平仍然较高者更易发生CALs;对首剂IVIG不敏感者在首剂IVIG治疗后48 h CRP仍然较高时,很可能对次剂IVIG仍然失败,应及早考虑对此类表现的患儿使用更强的抗炎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63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1例。A组给予IVIG0.4g·kg-1·d,连用5d;B组给予IVIG2g·kg-1·d-1用ld。观察2组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B组退热时间、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2g·kg-1·d。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川崎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不同时期凝血功能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为指导临床诊治、减少后天性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KD组和对照组患儿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及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系。结果①KD组患儿D-二聚体升高者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动态观察KD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升高比较〈7d组、7—14d组差异均极显著(P〈0.01),〉14d组无差异(P〉0.05);③CAD组与NCAD组D-二聚体升高比较无差异(P〉0.05);④动态观察CAD组与NCAD组D-二聚体升高比较〈7d组无差异(P〉0.05),7~14d组差异极显著(P〈0.01),〉14d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KD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动态观察D-二聚体具有预测冠状动脉损伤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徐琨  段炤  韩菲  邹峥 《江西医药》2013,(9):768-770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总结2007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IVIG治疗的患儿215例,其中IVIG敏感者193例,无反应者22例,发生率10.32%(22/215)。无反应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结论低蛋白血症、初次丙球治疗前热程过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RP明显升高可能是川崎病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预测因子.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以重视并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在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前后的变化及其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KD(n=40)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n=26)患儿血清cTnI、肌酸激酶(CK)的浓度。结果 KD组血清cTnI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K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VIG治疗后CTnI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 CTnI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损害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川崎病(KD)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KD患儿作为病例组,选择30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胶体金技术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进行分析。结果KD患儿血小板膜糖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血小板膜糖蛋白及代谢产物在KD的发病中,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8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 2.0g/kg单次静脉输注,C组为IVIG 0.4g/(kg·d),连用4~5d,对比3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 1g/kg与IVIG 2.0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 1g/kg组和IVIG 2.0g/kg明显优于IVIG 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但是A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进一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住院确诊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患儿45例根据进一步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同时追加IVIG和糖皮质激素)38例和对照组(单纯追加糖皮质激素)7例,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儿体温均在24 h内恢复正常。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115.8±55.9)mg/L、(130.1±59.4)mg/L(P>0.05),治疗第3天分别为(22.0±8.5)mg/L、(27.7±16.3)mg/L(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RP水平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期(发病0~21 d)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分别为15.8%、71.4%(P<0.05),随访6个月内CAL发生率分别为5.3%、14.3%(P<0.05)。结论:同时追加IVIG和糖皮质激素进一步治疗IVIG无反应型KD与单纯追加糖皮质激素效果相当,但急性期及远期CAL发生率较低,可为临床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付佳  张宏艳  杨艳章 《天津医药》2012,40(7):679-681
目的 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 方法 对1997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107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筛选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将筛选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丙球使用病程、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CRP、年龄、性别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P<0.05)。 结论 年龄小于1岁的男孩,血小板异常增高,高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儿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1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73例(63.5%),女42例(36.5%),5岁以内96例(83.5%)。(2)典型KD 90例,不完全性KD(IKD)25例;IKD组婴儿(〈1岁)比例和CAL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44.0%vs 7.8%,40.0%vs 17.8%,P均〈0.05);除肛周脱屑、卡疤红肿外,IKD组其他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出现时间晚于KD组(P均〈0.05);除血红蛋白外,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L组男性比例、婴儿比例、发热时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大(高)于非CAL组(P均〈0.05)。(4)KD发病10 d内的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且治疗2周后复查发病10 d内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组新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给予IVIG组(P〈0.05)。结论:IKD多发于婴儿,且其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卡疤红肿有助于其早期诊断;CAL发生率与男性、年龄〈1岁、发热时间、PLT、ESR、CRP有关;KD发病10 d内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郑礼林  潘家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14-3715
目的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川崎病患儿中27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其中1岁以内9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男16例、女11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WBC〉20×10^9/L 6例、WBC≤20×10^9/L 21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PLT〉300×10^9/L 17例、PLT≤300×10^9/L 10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ESR〉100mm/1h 9例、ESR≤100mm/1h 15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发热天数〉10d使用IVIG 5例、发热天数≤10d使用IVIG 22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RP〉100mg/L 9例、CRP≤100mg/L 18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结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无性别差异,年龄〈1岁、CRP〉100mg/L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乌司他丁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6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UTI)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第1、10天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第10天WBC、ALT、总胆红索、肌酐、CRP、APACHElI评分降低、血小板升高,第21天病死率下降(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刺激分子4-1B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KD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KD患儿分2个时间点采集外周血标本:(1)发病初未用丙种球蛋白(IVIG)时,患儿体温39℃~40℃,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急性期);(2)足量IVIG治疗后体温正常1周以上(缓解期)。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KD患儿不同时间点PBMC共刺激分子4-1BB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结果:(1)对照组儿童和KD患儿PBMC均有4-1BB mRNA的表达。(2)急性期KD患儿PBMC 4-1BB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及缓解期KD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缓解期KD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KD患儿4-1BB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CRP呈正相关(r=0.723,P〈0.05)。结论:共刺激分子4-1BB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可作为监测病情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郭春霞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470-1472
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血液指标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122例脂肪肝患者为观察组与131例同期入院非脂肪肝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血常规、血脂、肝功能等血液指标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各种血液指标之间的差异,统计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常规指标WBC、LYM、EO、RBC、HCT、HGB、MPV、大型血小板比率( 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 t =10.694、3.584、5.427、18.65、22.857、23.014、4.217、4.684,均P<0.05),PLT显著低于对照组(t=5.631,P<0.05);观察组TG、TC、LDL-C、AST、ALT显著高于对照组(t=7.01、8.45、7.26、13.62、11.98,均P<0.05),而观察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t=4.13,P<0.05);ALT与TC、TG呈正相关(OR=1.762,P<0.05),与HDL-C呈负相关(OR=0.745,P<0.05);AST与ALT、TC呈正相关(OR=3.678,P<0.05),ALT与AST、HDL-C、TG存在较好的线性分布关系。结论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的血液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肝功能的指标与血脂指标之间的关系密切,降低血脂的含量有助于改善肝功能,为脂肪肝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KD病的2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及恢复早期血小板数(PLT)、CRP、IgG、IgA、IgM水平,并在急性期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KD患儿在急性发病时血清CRP、IgG、IgM和PLT水平明显升高,恢复后CRP、IgG、IgM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LT在恢复早期较急性期升高更显著;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血清CRP、IgG、和IgM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而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IgG和IgM、PLT计数变化对KD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可否以血小板计数变化程度来判断病情恢复程度和预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10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作为治疗组。在给予TACE的同时行PSE:并在同期患者中随机抽取10例仅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20倒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史:肝功能Child分级A、B、C级分别为12、7、1例。观察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以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及术后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对减轻术后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缓解脾亢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