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赵连松 《医疗装备》2019,(23):34-3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手术结果显示,70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中,脑血管瘤40例,非脑血管瘤30例。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瘤的准确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有效诊断脑动脉瘤,且属于无创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的应用及其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50例临床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前瞻性分析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结果 CTA检查50例患者,检出43例脑动脉瘤,共46个病灶,采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以及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50例患者中DSA检查最后确诊为脑动脉瘤42例,共45个病灶,其中3例为多发(2个病灶),有8例结果为阴性,其中7例与CTA结果相符.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在显示脑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明显优于DSA,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诊断脑动脉瘤灵敏度高,在显示脑动脉瘤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优于DSA.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的应用及其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50例临床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前瞻性分析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度及灵敏度。结果CTA检查50例患者,检出43例脑动脉瘤,共46个病灶,采用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以及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50例患者中DSA检查最后确诊为脑动脉瘤42例,共45个病灶,其中3例为多发(2个病灶),有8例结果为阴性,其中7例与CTA结果相符。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在显示脑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明显优于DSA,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6层螺旋CT小视野血管容积成像技术诊断脑动脉瘤灵敏度高,在显示脑动脉瘤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优于DS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对4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随后在工作站进行分析,同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46例患者手术证实畸形137处,256层螺旋CT证实畸形133处,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畸形120处,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漏诊误诊主要为心外大血管畸形。结论256层螺旋CT与心脏超声检查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诊断的准确率,为精确诊断及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对比剂(370mgI/mL)100mL,注射速率2.5~4.0mL/s,CT扫描原始数据送到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结果 158例患者,154例阳性,发现176个动脉瘤;4例CTA阴性。动脉瘤最小直径2.0mm,最大直径27mm。结论 16层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血管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临床受检者中选取血管成像检查异常者77例.采用GE Dise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仪根据颅脑血管成像参数进行扫描,并将所采集的参数送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进行VR、MIP、MPR重建。结果:血管成像检查异常者77例中.脑血管动脉瘤49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9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7例和烟雾病2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色彩单调.但对诊断价值较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DS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夹闭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的原因,为动脉瘤夹闭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32个动脉瘤)夹闭术后的64排螺旋CTA检查资料,并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价瘤夹位置、瘤颈是否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情况。结果 114例患者的132个动脉瘤中,所有瘤夹显示清晰。检出1例患者(1个动脉瘤)夹闭不完全,1例患者(1个动脉瘤)载瘤动脉局部闭塞,全部经临床后续治疗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结论 64排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评价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64 spiral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1例,分别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和MSCTA检查,对比不同方法的诊断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MSCTA的诊断准确率为91.80%,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质量分级的图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予以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能够有效确保诊断准确率、且可进行重复操作,安全无创。  相似文献   

9.
杨秀云 《智慧健康》2023,(14):18-2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用于全身血管造影检查工作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10月在本院接受全身各部位血管造影检查的疑似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平扫与多层螺旋CT增强后血管造影,分别计算CT平扫与多层螺旋CT增强后血管造影的疾病检出率、灵敏度与特异性,比较统计学差异。结果80例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后血管造影结果显示,68例患者存在血管疾病,其中40例患者为血管壁出现钙化,占比(58.82)%;8例患者为主动脉内壁形成血栓,占比(11.76)%;5例患者为血管瘤,占比(7.35)%;15例患者为斑块,占比(22.06)%。多层螺旋CT增强后血管造影检出准确率、灵敏度均明显高于CT平扫(P<0.05)。结论临床开展全身血管造影诊断工作中运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具有结果准确、操作便捷等优势,值得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上肢动脉及静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采集到的原始图像重建1.25mm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上肢血管疾病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结果18例上肢中CT血管成像有3例右侧肱动脉闭塞,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左侧腋动脉瘤,2例前臂动静脉瘘,4例未见明显异常,CT静脉成像中3例多发静脉石;其中18例同时进行DSA检查,2例未见明显异常,CT血管成像敏感度为87.5%(14/16),准确度为88.9%(16/18)。结论多层螺旋CT在上肢血管造影是上肢动脉病变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方法,诊断上肢血管疾病的灵敏度较高,比DSA方便,快捷,可作为血管造影筛选及替代DSA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