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脑复苏抢救成功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院2004年以来急诊科心肺复苏(CPR)1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初步心肺复苏成功后并发持续高钠血症是脑复苏过程中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少有报道,为探讨心肺复苏成功后脑复苏过程中并持续高钠血症发生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对我院住院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初步心肺复苏成功的脑复苏过程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影响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并统计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急诊科或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急诊科CPR成功ROSC并在急诊科观察,维持6h以上后收入我院ICU病房进一步治疗年龄大于15岁患者的资料。结果:总43例,存活出院11例,存活率25.58%;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MODS与ROSC后的预后有着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复苏后高血糖、低血压与ROSC后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与ROSC后的预后关系不大(P>0.05)。结论:CPR后ROSC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糖、低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及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n=6)。空白组,不诱发室颤,仅行预处理;对照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纳洛酮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并使用纳洛酮。空白组预处理后6h、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复苏后6h取脑组织行MDA、SOD浓度测定以及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脑组织MDA的含量高于空白组(P<0.01)和纳洛酮组(P<0.01);而纳洛酮组中脑组织SOD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低于空白组(P<0.01)。对照组神经元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害,而纳洛酮组神经元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肺复苏后脑组织MDA的生成,增加SOD的活力,并可减轻其病理损害,从而减轻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突然停止或即将停止的患儿所采取的急救措施,目的是恢复呼吸和循环,维持脑细胞功能,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心搏呼吸骤停是儿科最危重的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场合。其抢救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早期脑水肿的时间变化特点,以及肾上腺素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跳骤停的动物模型,并以肾上腺素组做对照,检测单纯肾上腺素注射后及心肺复苏后各时点脑组织的水含量,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正常大鼠注射肾上腺素后5min内均出现脉压差增大,心率加快,同时并发心律失常;肾上腺素组注射后3h出现脑组织水含量一过性升高,6h已下降,心肺复苏组于复苏后0.5h起就出现脑组织水含量的增加,并持续至9h。结论:心肺复苏早期就出现脑水肿,开始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而后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肾上腺素可促进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士如何配合医生实施心肺脑复苏术,以提高急救水平。方法:对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近年来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9例中复苏成功率39.39%(39/99)。其中0-4 min成功率57.78%(26/45);4-6 min成功率32.35%(11/34);6-8 min成功率12.5%(2/16)。结论:医护紧密配合,尽早构筑完整的生命链,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检验自主研发的心肺脑复苏计时器在复苏过程中的性能,模拟心肺脑复苏现场,通过对照实验,探讨心肺脑复苏计时器相比传统回忆计时法在提高Utstein登记模式数据采集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方法 熟悉Utstein复苏登记模式,掌握登记的时间点;模拟心肺脑复苏现场并记录过程,由工作人员专门计时采集标准时间,30名参加模拟复苏的人员分别采用计时器计时和通过人脑回忆计时两种方法 采集Utstein各操作点的时间信息,并与标准时间相比较,得出各自的误差值,分析各组的误差值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回忆组误差为(21.5±22.7)s,计时器组误差为(3.36±4.28)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忆组的误差值随操作时间延长而增大,相关系数为0.538,计时器组也存在类似趋势,相关系数为0.286,Z检验的结果 表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5);回忆组的误差值随着操作项目的 增多而增大,相关系数为0.523,计时器组也存在类似趋势,相关系数为0.218,Z检验的结果 表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P<0.05).结论 相比回忆的方法,心肺脑复苏计时器能减少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因回忆产生的误差,并能减小因为操作时间延长和操作项目增多导致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李慧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1):7724-7724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快效、短效的静脉麻醉药,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无蓄积,因而可控性强,为其他静脉麻醉药所无法比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氯胺酮是具有较强镇痛作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复合羟基丁酸钠用于小儿麻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的作用,评价其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跳呼吸骤停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每组其它抢救措施均相同,对照组输入复方乳酸钠溶液10~20mL/kg,治疗组输入等量的高氧液。观察记录复苏过程中患者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心跳和呼吸恢复正常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治疗组心跳恢复和呼吸恢复正常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血气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提早(P<0.05),心肺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静脉输注高氧液是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院1988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心脏骤停病人98例,均对其进行心、肺、脑复苏,成功26例(已有论文报道),失败72例,为提高心脏骤停病人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现将心、肺、脑复苏失败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2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心脏骤停按内科学第6版[1]诊断标准诊断,心、肺、脑复苏术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4版《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进行[2]。本组72例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19~83岁,平均62·1岁。基础疾病:风心病43例,心肌病20例,冠心病3例,尿毒症并高血钾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眠药中毒和有机…  相似文献   

13.
脑微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卫广  肖接承  陆士奇 《临床荟萃》2011,26(13):1185-1188
自上世纪60年代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建立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人类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获得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成功率虽有所上升,但ROSC后病死率仍居高不下,2006年美国心肺复苏注册研究(NRCPR)统计数据显示,成人与儿童ROSC后院内病死率分别达67%和55%[1].复苏成功后大脑功能障碍是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2],而在ROSC后脑组织存在持续进展的缺血性损伤[3],微循环水平的血液灌注对于心肺复苏及ROSC后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现就脑微循环在心肺复苏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侯书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3034-3034
对心肺复苏后继发尿崩症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24岁,既往体健.游泳中淹溺,约10 min余后被他人发现,现场立即清理呼吸道、胸外心脏按压,急呼120到场后查体:全身发绀,双侧瞳孔散大,心跳、呼吸停止.心电图示直线.立即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反复应用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后,抢救10 min后心电图示:心室颤动,先后给予200J双相波电击除颤共3次,心跳恢复,无自主呼吸,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血压逐渐平稳,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监测血气分析等其他生化指标;抢救过程心搏骤停约30min.  相似文献   

15.
我院外科手术多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氯胺酮麻醉又称分离麻醉,是药物作用于中枢选择性地抑制丘脑新皮质和大脑的联络经络,将丘脑新皮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功能与电生理分开。氯胺酮麻醉方法简单易行,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小儿外科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之一。但也有唾液分泌多,恶梦、幻觉,躁动等副作用。尤其患儿的呼吸循环功能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保护性反射术后仍未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心肺复苏是急救医学当代研究的重心,早期及时复苏和后续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近2a我们共心肺复苏成功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2010-03收治1例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成功,介绍如下。1病历摘要男,59岁。2010-03-22因心前区疼痛,胸闷,伴左上肢麻木,急诊就诊。心电图示心肌梗死,入抢救室。10 min后心跳呼吸骤停,给予心肺复苏,过程中4次除颤,30 min后恢复窦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肺脑复苏患者应用纳洛酮的临床意义。方法:设对照组20例,选择心肺脑复苏患者20例应用纳洛酮,对两组病例的复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应用纳洛酮组其自主呼吸恢复及复苏成功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患者应用纳洛酮能促进自主呼吸恢复,促进心脏复苏成功,促进脑复苏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胸腹同步按压法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笔者采用双人胸腹同步按压法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十余例,在心电监护下对比两种方法,结果表现在血压方面差别较大。一般传统按压能获得80~50/50~20 mm Hg血压;采用双人胸腹同步按压,一般能获得120~80/80~50 mm Hg血压。这说明改进后的按压法可明显提高心排血量,为生命支持提供有力帮助。下面2例是笔者上述两法对比使用的例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