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被家长击打头部后癫疒间发作的脑电图及随访脑电图的变化。 方法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于1990-1999年,对36例头部被家长击打后癫疒间发作患儿行脑电图检查并进行3~8年的随访。 结果36例中脑电图异常32例(889%),其中有疒间样放电者28例(875%,28/32);随访脑电图异常消失22例(687%,22/32),疒间样放电消失18例(643%,18/28)。常规记录即有疒间样放电、背景节律以慢波为主、临床发作较晚(>1周)者疒间样放电较难消失(均P<005)。首次脑电图有疒间样放电者临床发作较难控制(P<005),随访脑电图疒间样放电不消失者临床发作更难控制(P<001)。 结论儿童头部被家长击打后癫疒间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高,疒间样放电消失与否与疒间样放电的特点及临床发作早晚有一定关系,且对临床预后产生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癫疒间治疗效果。 方法总结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合并癫疒间的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疒间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抗癫疒间治疗效果。 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2例合并癫疒间,占230%(32/139);常见的癫疒间类型为强直 阵挛发作12例(375%)和部分性发作6例(188%);25例(781%)癫疒间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疒间脑性瘫痪儿童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占30例(938%)和27例(844%);常见的头颅影像异常为脑发育不良11例(367%)、脑积水6例(20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等13例(433%);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82%(13/27)和518%(14/27);癫疒间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中(688%);813%(26/32)的癫疒间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癫疒间药物治疗。 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疒间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性背景活动异常伴疒间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疒间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小儿额叶癫疒间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小儿额叶癫疒间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 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应用录像脑电图仪和携带式脑电图仪对21例额叶癫疒间患儿进行长时间监测描记,同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21例中15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共47次,最多1例24h发作18次。仅睡眠期发作的7例,睡眠与清醒时均有发作的4例,清醒时发作的4例。发作持续时间平均30s,有3例泛化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达2~3min。同一患儿发作表现基本相同,强直性姿势发作8例,偏转发作4例,发作性情感异常2例,失神样发作1例。发作时10例伴有面色潮红、表情惊恐,6例伴有发声,2例伴有发笑,2例有踏车样自动症。发作前有先兆的5例,均为感觉异常。发作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作后抑制不明显。发作期或发作间期脑电图见有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异常电活动,睡眠期尤为明显。 结论额叶癫疒间是一组具有特征性的癫疒间综合征,睡眠期长时脑电监测额区起源或以额区导联为著的疒间样放电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疒间(JME)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 方法对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44例JM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4例JME患儿100%出现全身性肌阵挛发作,16例(36.4%)伴有失神发作,33例(75%)伴有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11例(25%)3种发作均有,6例(13.6%)只有全身性肌阵挛发作。首次就诊即确诊为JME 13例,有31例曾误诊。清醒脑电图阳性率为50%,睡眠脑电图阳性率为95.5%,3例动态脑电图检查均阳性。JME患儿43例给予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中3例偶有肌阵挛性发作,余39例发作均控制。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阵挛持续状态(JMES)者有7例,占15.9%。 结论JME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癫疒间综合征,临床医生在诊断中要多询问病史,结合规范的睡眠及动态脑电图检查,以提高检出率,并合理选择抗癫疒间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视频脑电图对婴幼儿非癫疒间性发作的诊断价值。 方法无锡市儿童医院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对152例拟诊或需排除癫疒间的患儿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 结果非癫疒间性发作51例,其中非癫疒间性强直发作10例,良性夜间肌阵挛8例,屏气发作7例,婴幼儿擦腿综合征6例,脑瘫及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导致异常动作强直、震颤、手足徐动5例,良性非癫疒间性婴儿痉挛5例,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4例,其他疾病6例。 结论视频脑电图是鉴别发作性质及类型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鉴别癫疒间与非癫疒间性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总结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变异型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和治疗。方法 1999年5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病房收治的BECT变异型患儿29例,其中男9例,女20例。对29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视频脑电图(VEEG)分析发作类型和脑电图(EEG)特点,18例同时监测双侧三角肌表面肌电图(EMG)。随访患儿对抗癫痫药物和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结果 睡眠期部分性发作起病年龄2~8岁,出现不典型症状距首次发作的病程为2~57个月(平均21个月),不典型症状包括手抖、持物落地27例,点头、站立不稳或跌倒4例,语言表达障碍13例,口咽部运动障碍11例,完全失语3例,认知功能下降18例。14例出现不典型症状期间睡眠期部分性发作加重。29例患儿EEG均显示清醒和睡眠期大量Rolandic区棘慢波发放,慢波睡眠期棘慢波指数为50%~85%。VEEG监测到癫痫性负性肌阵挛27例(通过直立伸臂试验证实),不典型失神11例,11例应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单用或联合应用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有效,18例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和皮质激素临床症状和EEG放电改善。结论 BECT变异型的临床特点包括病程中出现负性肌阵挛、不典型失神、口咽部失用和认知功能下降,同时伴EEG恶化。单用抗癫痫药物或联合应用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Panayiotopoulos综合征(PS)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例P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中男女各4例,发病年龄2岁9个月至5岁11个月,出生史、生长发育史均正常。2例既往有高热惊厥史。8例癫痫发作均以呕吐为起始表现,其中3例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发软,3例呕吐前诉恶心,1例诉头晕、恶心,1例呕吐后有便失禁。发作后期6例表现为双眼向一侧斜视,2例表现为双眼上翻。其中2例头向眼斜视一侧扭转,1例伴有一侧上肢抽动,2例继发全身阵挛性抽搐,7例伴有意识丧失。6例患儿发作持续10~20 min,持续2~3 min或120 min者各1例。脑电图显示枕、后颞导联中高幅棘波、棘慢波4例,两侧前额、额散在中高幅棘波、棘慢波2例,中央、中颞区棘波1例,脑电图未见异常1例。结论 PS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年龄相关的特发性良性癫痫综合征。发作起始特征表现为以呕吐为主的自主神经症状,后期多出现眼偏斜、意识障碍,甚至四肢抽搐。脑电图特点是以枕叶为主的多灶性放电。临床表现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视频脑电图(Video EEG)对儿童发作性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5年5~12月在泉州儿童医院因发作性事件而经Video EEG监测的1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163例患儿,40例(24.5%)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23例(14.1%)判定为癫疒间性发作事件,17例(10.4%)判定为非癫疒间性发作事件;123例(75.4%)癫疒间患儿得到了证实,其中35例(35/123,28.4%)可进一步确定癫疒间综合征。 结论Video EEG对鉴别儿童发作性事件的性质、确定癫疒间发作类型及相关癫疒间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评价动态脑电图(AEEG)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1 10—2005 10,应用AEEG检测仪对46例 惊厥发作的新生儿进行AEEG监测分析,并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46例惊厥新生儿AEEG监测正常30例(65.2%),异常16例(34.8%)。重度异常AEEG特 点为发作期惊厥性放电者8例,发作间期惊厥性放电2例,低电压2例;轻度异常为4例,表现为缺甲图形变化3例,一过性尖波增多1例。该组睡眠期 惊厥性放电出现的频率增高,尤其在安静睡眠期多见(5/7,71.4%)。随访4例轻度AEEG异常患儿预后正常;12例重度AEEG异常有9例出现后遗症, 表现为运动智力低下,脑瘫,癫疒间。结论AEEG监测对于新生儿惊厥性疾病的诊断与预后的估计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AEEG异常程度越重则临床 后遗症明显。  相似文献   

10.
视频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数字化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数字化视频脑电图仪,对64例胎龄28~44周的新生儿惊厥发作进行VEEG监测并分析结果。结果正常脑电图43例(67.2%),异常脑电图21例(32.8%),其中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脑器质性病变癎性放电异常率最高。其中发作期癎性放电者13例;发作间期癎样放电3例,背景节律正常;背景节律改变伴有发作间期癎样放电2例;背景波改变3例,其中低电压1例,平坦波1例,交替现象消失1例。睡眠期癎性放电的放电频率比清醒期明显增高,且以安静睡眠期最为多见。18例VEEG同步监测到发作期癎性放电,其中16例(16/18)起始放电为局灶起源,以颞区为主(13/18)。共监测到46例新生儿发作,在发作期或/和发作间期VEEG检测均无癎性放电,确定为非癫癎性发作。结论VEEG对于新生儿惊厥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绝经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见诸于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中医的重要文献之一《黄帝内经》。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这样的描述:“女子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绝经是卵巢功能衰竭所造成的一种生命现象,从理论上讲,经过长期的进化的洗礼,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在不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仍保持在50岁左右[1-2],可谓亘古未变,而变化的是人类寿命的延长,2018年北京女性预期寿命已经达84.63岁。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12.
探讨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0年6月至2007年8月59例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7例有随访,随访时间13~90个月,末次随访年龄为2岁6个月至12岁2个月(中位数60个月)。结果 59例患儿癫痫起病年龄为12~98个月,中位年龄22个月。以痉挛发作起病36例(61.0%),以其他发作类型起病23例(39.0%)。17例(28.8%)在病程中有部分性发作,22例(37.3%)合并其他全面性发作形式,20例(33.9%)病程中仅有痉挛发作。EEG 14例(23.7%)为典型高度失律;2例(3.4%)为一侧性高度失律;43例(72.9%)无典型的高度失律。总计22例(37.3%)表现为局灶性或一侧性临床、影像学和(或)EEG异常。44例(74.6%)为症状性癫痫,围生期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结构异常为主要病因。14例(23.7%)符合晚发型West综合征,7例(11.9%)符合Lennox-Gastaut综合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后近期无发作率32.0%,有效率58.0%,复发率为61.5%。随访的37例患儿中,在抗癫痫药物治疗下至末次随访时46%维持临床无发作。80%以上患儿在治疗随访过程中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16%为重度落后。统计学分析显示,癫痫性痉挛病因、癫痫发作类型、痉挛发作形式、ACTH疗效与长期发作控制率及精神运动发育转归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晚发型癫痫性痉挛并非仅见于West综合征,可由诸多严重的脑部疾病引起,常合并其他部分性或全面性发作,EEG多数无典型高度失律,治疗困难,预后不良,ACTH仍为本病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哌甲酯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安全性及对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广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0例BECTS合并ADHD患儿,经抗癫痫药物治疗临床无发作达6个月以上,加用盐酸哌甲酯,每6个月复查1次脑电图(EEG),评价患儿注意力和行为改善情况,记录癫痫发作次数、类型以及其他副反应,将患儿用药前后的癫痫发作情况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40例中37例用药时间超过6个月,注意力、多动及对立违拗行为明显改善。4例发生副反应;2例用药1周内发作增多;1例用药1年后出现1次发作;1例用药2d内出现入睡困难,停药后发作及入睡困难停止。患儿服用盐酸哌甲酯前后癫痫发作及其他副反应出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抗癫痫药控制临床发作的同时,在规范剂量范围内使用盐酸哌甲酯治疗BECTS合并ADHD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G J Wong  K L Hung  J S Huang  T Y Chen 《台湾医志》1991,90(6):609-11, 587
Ipsilateral brain atrophy is rare in neoplastic lesions of the brain, but it has been reported in patients with a thalamic tumor. We report a Chinese boy who presented with a right focal motor seizure and right side weakness at the age of six and half years when an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showed focal epileptic discharges over the left hemisphere, but computed tomography (CT) of the brain failed to reveal a definite mass lesion. The weakness became gradually worse. On admission at age 8, follow-up CT scan revealed a huge tumor (5 x 5 x 7 cm) compressing the third and lateral ventricles with mixed densities in the left thalamus and centrum semiovale. The scan after contrast infusion showed a marked enhancement of the tumor. Instead of peri-mass edema surrounding the tumor, the overlying cerebral tissue showed atrophy of the ipsilateral cortical layer. He received subtotal resection of the tumor. The pathology proved to be germinoma. A test of tumor markers revealed a high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 level in the blood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A short course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was given after surgery. He has been well for the past two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