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卧床休息、心理紧张和不习惯床上排便等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产生便秘的常见原因。作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早期活动及腹部按摩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的早期预防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2.
李敏  杨秋玲 《海南医学》2003,14(8):97-97
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一般护理概述如下: 1.常规护理 (1)休息:第一周完全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士协助在床上进行。如帮助病人吃饭、洗脸、翻身、使用便器。第二周可在床上起坐,逐步离床,在室内进行活动。活动后如有心悸及不适者应减少活动量,无不适感觉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护士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避免诱发心绞痛。 (2)病情监测:急性期的病人,护士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 (简称 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中老年发病率高 ,死亡率为 10 %~ 15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早期 AMI康复医疗 ,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尽快恢复病人身心健康 ,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AMI康复护理工作更显得重要。但由于 AMI病情凶险 ,并发症严重 ,目前国内临床大多仍实施 4周康复疗法 ,要求 AMI患者急性期卧床 1周、2周可坐起床上活动 ,逐步离床活动。本研究通过对“AMI卧床”这一特殊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趋势进行调查 ,准确评估患者需求 ,进行针对性按需护理 ,更好地做好整体护理 ,促进 AMI康复护理程序的研究。1 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 6 4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护理。1 心理护理 在语言及行为上要给病人以较多的温暖、体贴 ,通过解释、暗示、启发、诱导、与病人交友等方式 ,解除病人紧张、恐惧、烦躁等心理 ,使病人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的疾病以取得配合。2 指导休息和活动 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如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第二度Ⅱ型、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率过慢的患者 ,应嘱其绝对卧床休息 ;而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易发生静脉血栓、体位性低血压者 ,在病情的恢复期 ,则鼓励病人适当活动 ,但禁止剧烈运动。3 饮食护理 嘱病人避免饱…  相似文献   

5.
陈春玲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1):1021-1022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起病急,病情重,常危及病人的生命。临床上及时正确的治疗虽然是挽回病人生命的主要手段,但是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康复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心梗的发生常与精神、情绪等因素有关,加之长时间卧床住院治疗,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变化,影响康复。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护理道德是十分必要的。我院自1997年开始实行家庭化模式护理的管理,现就7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和康复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身疾病,在病情发生发展、转归的不同时期,心理活动的变化,积极或消极地作用于病人的身心,影响疾病的康复,所以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医护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掌握心理规律,结合其家庭、社会背景、性格特点因势利导。1临床资料本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中,男87例,女13例。年龄30~78岁。其中,恐惧、焦虑心理48例,占48%;忧虑、抑郁心理33例,占33%;盲目乐观心理19例,占19%。对100例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无1例因情绪变化而加重病情或猝死。2心理反应2.1恐惧、焦虑心理心肌梗死一般发病急,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使病人产生濒死感及对死亡的恐惧感,因而对疾病不是很了解的病人,对陌生环境、监护仪的报警声、紧张工作氛围都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2.2忧虑、抑郁心理病人经过长期的恢复阶段,因生活自理能力差,意识到重病缠身,担心预后,常出现忧虑、抑郁情绪。2.3盲目乐观心理经过止痛、扩张血管、扩凝、吸氧等措施治疗,病人自觉症状减轻,不按医嘱严格卧床休息,不习惯床上大小便,一定要去厕所,过早下床活动,都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严重可导致猝死。...  相似文献   

7.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完善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病人分成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按常规医嘱护理,实验组采用制订好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2组病人住院天数、卧床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病人满意度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病人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控制了一定的医疗费用。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的满意度,控制成本和保证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2006年3月~2007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2例,由于及时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认真做好护理工作,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一般护理休息: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各项必要的医疗护理工作要集中一次做完,尽量减少患者心脏负担。可给患者做适当的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萎缩。发病第2~3周,病情趋向稳定,心肌坏死部分逐渐机化,可让患者逐步坐起,开始床上活动。发病第4周,可开始床边活动。严密监测:应严密监测心律、心率、呼吸、血压,每小时记录1次,每4小时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 对临床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护理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结论 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对病人加强观察,精心护理,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使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稳渡过急性期,顺利康复。方法 对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达临床痊愈,5例无效。结论 根据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严密观察病情,持续心电监护,加强心理护理、康复指导以及病人的配合都是护理心肌梗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整体护理要点和体会。方法: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饮食,排便及病情监测等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好转34例,治愈20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96.4%(54/56),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起病急,病情重,常危及病人的生命。临床上及时正确的治疗虽然是挽回病人生命的主要手段,但是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对患的康复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心梗的发生常与精神、情绪等因素有关,加之长时间卧床住院治疗,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变化,影响康复。因此,做好患的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护理道德是十分必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早期病人常需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及并发症的发生.而绝对卧床不仅改变了病人正常的生活方式[1],亦对身体机能造成不利影响[2].因此,为探讨对无并发症的AMI病人进行早期活动的可行性,从而为改进护理工作提供依据,避免并发症.现将我院指导80例AMI病人早期活动的护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塞的概念及心梗对健康的危害性。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7月的4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观察,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对心肌梗死病人通过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休息、吸氧及临床症状的护理,大部分患者得到成功的救治,治疗护理显效率较高。结论:对心肌梗死病人在抢救时,要争分夺秒,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病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梗死是内科的重症急症,起病急,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和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的早期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置,就可以减少梗死范围和并发症,从而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对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重要部分,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1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9例,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87岁,平均年龄63岁。2观察病情及护理2.1卧床休息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第1周病情极不稳定,易出现并发症,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协助,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我们曾收治一位63岁的男性患者,患者发病前身体状况非常好,加之发病时无剧烈的胸部疼痛,所以不能很好的配合卧床休息,于入院的第2天下午下床活动时发生了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由于抢救及时患者脱离了危险。且注意保持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2.2吸氧持续吸氧3 L/m in~5 L/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缩短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卧床时间,促进早日康复。方法 对50例AMI病人实施运动康复疗法,并配合心理护理。结果 50例顺利完成运动康复程序。结论 运动康复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对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失衡、矫正不良生活行为方式、促进早日良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今兰  阮丽斌  吴英琦 《当代医学》2009,15(15):126-12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基本护理、溶栓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健康宣教等措施。结果110例患者中,好转病人102例;死亡8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应早期溶栓治疗,同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医护配合,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对于减轻病人及家属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等,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孙焱玲 《当代医学》2010,16(26):135-136
目的分析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及临床护理。结果本组128例,显效93例,有效28例,无效1例;6例病情进展为心肌梗死,其中2例转院治疗,4例好转出院。结论科学的护理可以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和防治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 ,使血流中断 ,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急性缺血发生局部坏死 ,是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性期护理和康复期的护理 ,是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措施。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急性期护理1 1 治疗护理发病第 1周在监护病房 ,2 4~ 72h内连续心电监测 ,可及时发现室颤及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房性心律失常 ,应 2 4h内对病人进行护理监测。溶栓时严密观察溶栓后 2h内的反应 ,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及吐血、便血等现象。疼痛时给予杜冷丁或吗啡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了急救措施,注意卧床休息吸氧,做好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结果 78例心肌梗死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1例死亡.结论 通过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实行全面、系统的护理与监测,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