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治疗多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或辨证分型论治,或辨病论治,或强调清热化痰活血,或强调温阳益气活血,或强调通腑泄浊等,论治各有侧重,研究角度不尽一致,结果多获效满意。通过整体回顾,不难看出,临床应用多限于中药饮片,可供选择的中成药及中药静脉制剂不多,中药剂型改革任重道远。今后研究当坚持中西并重,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看待新生事物,争取在慢性肺心病的治疗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3.
丹参、川芎嗪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将 9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和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控显率和肺功能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丹参、川芎嗪能明显降低血浆内皮素 (ET - 1)含量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丹参、川芎嗪能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肺功能 ,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 ,其作用可能与减少肺小动脉血栓形成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减少ET - 1释放 ,促进ET - 1代谢 ,改善肺循环 ,降低肺动脉高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1996年3月~1999年3月,我院内科住院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64例,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中西医结合组(下称治疗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8~74岁,平均63岁;心功能Ⅲ级24例,Ⅳ级8例。西药组(下称对照组)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9~75岁,平均62岁;心功能Ⅲ级23例,Ⅳ级9例。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2-1慢性肺心病诊断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 :将 6 4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 32例。治疗组在西医抗感染、对症等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 ,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 75 % ,对照组为 75 %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蝮蛇抗栓酶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9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和对照组(15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蝮蛇抗栓酶0.75U溶于250mL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对照组为59.6%(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蝮蛇抗栓酶对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高黏滞状态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苏子降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抗生素与苏子降气汤加减,对照组予相关西药,疗程均为7d。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苏子降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心电图的改变。方法:选取2009~2011年住院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127例。结果: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同时有窦性心动过速者52例(41%),房颤、房扑者14例(11.0%),室性早搏12例(9.5%),ST-T改变8例(6.3%),窦速伴房室大及右束支阻滞无其他心电图表现者39例(30.7%),两种以上心律失常伴呼衰死亡者2例(1.5%)。结论:在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情况下纠正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及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后心律失常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以益气补肾、活血化瘀为原则组成的固本活血汤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 :单纯西医治疗组4 6例采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5 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自拟固本活血汤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 1个疗程结束后测量血液流变学指标 ,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 92 % ,单纯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82 .6 1%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5 ) ,且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结论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加用固本活血汤治疗疗效显著 ,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11.
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方法:将60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取穴为双侧双行间、风池、每日治疗1次;对照组口复方降压片1片,每日3次,分别于首次治疗前及15天以后取血,测定血浆内皮素。结果:治疗组治疗15天后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脑-心卒中患者血中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影响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的机制,观察不同腧穴组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观察组50例,针刺对照组50例。观察治疗前,后2周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血浆ET、血清NO含量的变化。结果: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血浆ET,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针刺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血浆ET,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可良性调整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血中ET,NO水平,维持神经内分泌体液平衡,保护受损心肌,并且不同的选穴组方,其疗效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针药前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浆ET、cGRP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针药并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属心气亏虚兼痰凝血阏证患者31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组31例,单纯中药治疗组31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针药并用组我痛症状缓解率和缺血心电图改善率均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P<0.05或P<0.01)。各组患者治疗前后ET、cGRP及TXA2、PGI2水平比较,针药并用组改善和调控上述指标的作用亦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和中经治疗组(均P<0.01)。提示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中医综合疗法为佳。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炎急性期针刺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面神经经炎急性期针刺治疗,对于疗效及疗效程的影响。方法;在面神经炎急性期(发病10日内)采用针刺风府、风池、完骨、合谷治疗,随机设立对照组(患侧红外线灯局部照射)。结果:针刺组在疗程上优于对照组(P<0.01)。疗效方面基本接近(针刺组痊愈率90.0%,有效率100.0%,对照组痊愈率85.0%,有效率97.5%),针刺组略高于对照组。结论:面神经炎急性有针刺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机理探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探讨针刺风府、人迎、廉泉、百劳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机理。方法:测定针刺前、后5分钟和疗前、疗后的吞咽相关肌肉肌电图和脑干诱发电位。结果:真性球麻痹患者疗后环甲肌振幅、时限及舌肌时限较疗前降低。假性球麻痹患者疗前、疗后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针刺主要是调节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当中的吞咽中枢对于吞咽反射的控制作用,协调吞咽诸肌的运动;而对于真性球麻痹障碍,针刺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促使损伤的周围神经恢复,从而起到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59,自引:7,他引:59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针刺风府,人迎,廉泉,百劳治疗,随机设立康复对照组,结果:根据床边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价:针刺组治愈率31.7%,有效率61.6%,总有效率93.3%,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起效快,且疗效与病程长短无关;针刺组假性球麻痹疗效优于球麻组,根据电视荧光吞咽功能评价;针刺组治愈率25.0%,有效率60.0%,总有效率85.0%,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应用针刺加西药治疗4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与38例同期采用西药疗法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显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静脉压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说明针刺与西药协同可明显增高PaO2(动脉血氧分压),降低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0,降低静脉压,降低红细胞比,使全血粘度(高切速及低切速)降低,对血浆粘度的改变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E)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针前与针后1周的TNF的血清测定,及针前,针后1周,1月的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两组病例针刺后1周血清TNF均有下降,针刺组下降明显(P<0.01)。疗效评估针后1周无明显的差异(P>0.05),30天后两者有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进行针刺能降低血清中TNF的含量,加速炎性的吸收或减少炎性的关系,促进脑组织和肢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疟疾患儿贫血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针灸治疗的效果,对214例患儿进行了动态观察与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对外周血中Hb、RBC、Ret及肝脾肿大的恢复都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进一步证明了针灸具有明显刺激机体造血功能的作用,而且可能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贫血都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取得了大量进展。脑血流图是早期研究采用的方法。彩色多普勒和单光子发射CT(SPECT)观察针刺研究结果更精确和直观。动物实验表明,针灸可降低脑血管的阻力和改善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表明,针炙确实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功能活动。神经系统调节是针灸产生效应的基础,今后应进一步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