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三高”症状,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产生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现象,从而使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次研究对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工种等人群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综述,总结不同人群体质量指数(BM I )、血压、血糖、血脂的特点及规律,从而指导我国居民建立良好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及时控制自身的血压、血糖和血脂,减少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血糖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深圳地区企事业单位的2329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身高、体质量及空腹血糖的测定,并按不同性别、年龄及BMI分组统计。结果:50~59岁年龄组之前肥胖人群糖尿病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lt;0.05);相同的BMI组糖尿病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lt;0.001):肥胖人群糖尿病的检出率是5.13%,正常人群糖尿病的检出率是1.58%。结论:肥胖及年龄增加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控制体质量增加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健康体检公务员921名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921名国家公务员进行健康体检,了解其健康状况。根据体检结果对其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4项指标分布情况进行分析。921名体检者中,高血压现患率为21.6%、高血脂为51.4%、高血糖为16.9%、高血尿酸为25.5%。其中52.9%并发2项以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尿酸现患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lt;0.001),高血压、高血糖现患率不同年龄段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5),高血脂不同年龄段现患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随着年龄的升高,干部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血糖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深圳地区企事业单位的2329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身高、体质量及空腹血糖的测定,并按不同性别、年龄及BMI分组统计。结果:50~59岁年龄组之前肥胖人群糖尿病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5);相同的BMI组糖尿病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01);肥胖人群糖尿病的检出率是5.13%,正常人群糖尿病的检出率是1.58%。结论:肥胖及年龄增加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控制体质量增加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宝鸡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空腹血糖与体重指数(BMI)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5328例18岁以上健康体检者进行 FPG检测,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PG,BMI水平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5);男性及女性 FPG异常者检出率分别为9.90%,5.50%;男性 FPG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χ2=335.47,P<0.005);消瘦、体重正常、超重、肥胖4组 FPG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71%,5.93%,11.65%和13.75%,DM检出率分别为1.38%,3.18%,6.02%和6.39%,IFG 检出率分别为0.8%,2.75%,5.64%和7.37%。FPG异常检出率及 IFG,糖尿病的检出率均随BMI水平升高而增高(P<0.005)。结论血糖水平随BMI数升高而增高,超重及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增加,应将中年人作为肥胖问题的重点监测及干预人群,控制 BMI是减少糖尿病发生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华南农业大学高校教师的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的情况。方法选择955例高校教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组,比较组间BMI、血压、血脂、血糖、尿酸指标;根据BMI分为体质量过低组、体质量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四组,比较组间血压、血脂、血糖、尿酸指标。结果各年龄组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年组BMI较青年或老年组高(P〈0.01)。随着年龄的增高,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UA)呈线性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BMI的增加,FBG、TG、LDL、UA呈线性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超重组、肥胖组的SBP高于体重正常组或体重过低组(P〈0.01,P〈0.05)。结论中年以上的高校教师,特别是BMI≥24.0 kg/m2者,出现血压及各项代谢指标异常的几率非常大,有必要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福州市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为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随机抽取福州市2个城区中等水平的小学和中学各一所,从各年级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至少20人,男女各半,共调查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为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随机抽取福州市2个城区中等水平的小学和中学各一所,从各年级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至少20人,男女各半,共调查718岁儿童青少年590人并进行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量。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将学生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3类,比较3类学生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 718岁儿童青少年590人并进行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量。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将学生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3类,比较3类学生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 712岁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1312岁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1318岁的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体重组比较,718岁的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体重组比较,712岁、1312岁、1318岁和718岁和718岁男生超重肥胖组的SBP和DBP均值以及1318岁男生超重肥胖组的SBP和DBP均值以及1318岁和718岁和718岁女生超重肥胖组SBP均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8岁女生超重肥胖组SBP均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2岁男生的BMI与SBP、DB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1312岁男生的BMI与SBP、DB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1318岁男生和女生的BMI与SBP、DB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因素后,718岁男生和女生的BMI与SBP、DB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因素后,712岁男生及1312岁男生及1318岁男生、女生BMI与SBP仍呈独立正相关(P<0.05),1318岁男生、女生BMI与SBP仍呈独立正相关(P<0.05),1318岁男生BMI与DBP也呈独立正相关(P<0.05)。结论福州市718岁男生BMI与DBP也呈独立正相关(P<0.05)。结论福州市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比女生高、低年龄组比高年龄组高;BMI与血压呈独立正相关,BMI与SBP的相关性比BMI与DBP相关性强,年龄越大BMI与SBP的相关性也越强,男生的BMI与SBP、DBP的相关性较女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头颅CT扫描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健康体检人员213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组,对阳性结果分类记录,计算阳性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阳性检出病例1753例,占体检人群的8.3%.其中脑梗死、鼻窦炎、软化灶阳性检出率占阳性检出者前三位,分别为3.84%、1.15%,0.87%,颅内肿瘤占0.72%.年龄分组显示,40岁以前阳性检出率较低,4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上升,50岁以后脑梗死阳性检出率及总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上升.结论:头颅CT扫描是健康人群颅内外病变的有效筛查手段,50岁以上者可常规选用,< 40岁者因阳性检出率低不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40 ~ 50岁高危人群可慎重选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老年健康体检人群的体重指数与血脂、血压及脂肪肝的关系,并在人群开展实施相关护理对策,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方法选取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30例中老年人,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测量所有患者的身高、体重后计算出体重指数(BMI),根据体重指数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为正常体重组,共70例;B组为超重组,共40例;C组为肥胖组,共20例。对每组患者进行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及空腹上腹部B超等检查。结果 C组体检人员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B组血压稍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C组患者TC、TG、LDL三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且C组TG、LDL指标水平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脂肪肝的检出率最高,为80.0%,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老年健康人群的体重指数与高血脂、高血压及脂肪肝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关系,BMI越高,血压、血脂水平越高,发病率也越高,在人群中普及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并控制高血脂、高血压及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从年龄结构上趋于年轻化,血糖、血脂的异常是心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检测血糖血脂对于预防和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房颤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1375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将其分为心房颤动组(n=52)和非心房颤动组(n=11323).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健康体检人群房颤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1375例健康体检者共计52例心房颤动患者,其中31例(59.61%)为阵发性心房颤动、16例(30.76%)为持续性心房颤动、5例(9.63%)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组年龄、心率均显著大于非心房颤动组,服用降压药物、糖尿病史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心房颤动组,心房颤动组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与非心房颤动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心率、高BMI、高DBP、高SBP、卒中史为健康体检人群房颤发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高心率、高BMI、高DBP、高SBP、卒中史为健康体检人群房颤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监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以了解年龄和性别因素对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7112名健康体检者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将受检者按性别和年龄分组,比较各组胃蛋白酶原检测水平及蛋白酶原阳性检出率。结果体检人群胃蛋白酶原Ⅰ<70 ng/mL检出率为73.58%,其中女性检出率为83.85%,远远高于男性的77.08%。体检人群按性别和年龄分组后,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检测结果随年龄增加而增大(χ2=901.256,P=0.00<0.05;χ2=858.738,P=0.00<0.05),而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随年龄增加而下降(χ2=59.063,P=0.00<0.05);随着分组年龄的增加,同一年龄组男性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明显高于女性(Z=-36.045,P=0.00<0.05;Z=-16.992,P=0.00<0.05),而女性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明显低于男性(Z=-21.204,P=0.00<0.05)。在此次调查的体检人群中,血清胃蛋白酶原轻度阳性检出率为3.13%;中度阳性检出率为3.36%;强阳性检出率为1.05%。女性胃蛋白酶原检测轻度阳性、中度阳性检出率在各年龄组均高于同龄男性组;在小于50岁3个年龄组女性胃蛋白酶原强阳性检出率高于同龄男性组,在50~59岁年龄组强阳性检出率与男性基本持平,而在大于60岁的2个年龄组男性反超女性。结论年龄和性别是影响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孙汉黄凯喻惠敏王晓雅俞双燕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8,19(3):97
目的主要研究现代人群进行健康体检的价值所在。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中心1430例的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按性别、年龄统计疾病及生理指标异常的检出率。结果通过数据统计出1430例体检人群检出率最高的前十位阳性体征疾病及生理指标异常的结果。结论现代人群定期进行身体的健康体检至关重要,它能够及时发现潜在于人体中的致病因素,且对于越来越多处于亚健康的人群来说,进行深度的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现代人群的生活质量,达到节省医疗成本的开支,符合国家大健康政策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体重指数体检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分层以及危险因素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三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年度健康体检的受试者30281例,采用China-PAR模型进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人群的心血管病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受检者中超重11191例(36.96%)、肥胖3774例(12.46%)。其中,男性超重、肥胖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年龄≥45岁者超重、肥胖比例显著高于年龄<45岁者。该人群心血管病10年心血管病风险高危、中危和低危比例分别为2.03%、7.46%、90.51%。男性中、高危人群比例显著高于女性。随着年龄、BMI水平的增长,中危、高危人群比例逐渐增加(P<0.001)。该人群心血管疾病终生发病风险为高危和低危的比例分别为2.61%、97.39%。其中,BMI>28 kg/m2组终生ASCVD风险高危比例显著高于BMI<24 kg/m2组和24 kg/m2<... 相似文献
17.
高知人群体检结果分析及保健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169-170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压力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航人-高级知识分子,不断受到各种慢性病的困扰,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本文通过对武汉市的高校教职工及党政机关干部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高知人群最常患的疾病特征,以及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并对提高我国高知人群的健康水平提出有效的保健策略。 相似文献
18.
曾祥生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4(5):96-97
目的 分析研究青少年人群体质指数分布状况及趋势。方法 采用武汉大学1997。2000级新生体检相关资料,经SPSS统计程序包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超重肥胖患病率男女生分别为7.5%和3.6%,总患病率5.9%,男女生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各年级组超重、肥胖患病率:1997级为4.6%,1998级为5.7%,1999级为7.1%,2000级为6.0%,各组间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且呈逐年增高趋势。结论 青少年人群的超重、肥胖患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男生患病率更高。建议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工作应在中小学甚至更早开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检人群体重指数(BMI)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2007年1月—12月对11 310例在华西医院体检人群进行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检测,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 310例体检人群中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32.8%、8.1%;体重过低、正常、超重、肥胖4组人群的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率分别为3.3%、7.2%、17.6%、24.2%,糖尿病(DM)患病率分别为0.6%、2.7%、6.8%、9.8%,高TC患病率分别为7.0%、11.8%、15.7%、16.9%,高TG患病率分别为3.0%、19.6%、47.5%、58.9%,低HDL C患病分别为0.8%、1.7%、8.1%、14.1%,高LDL C患病率分别为2.4%、5.5%、8.0%、8.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指数组的FPG、TC、TG、HDL C、LDL 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G、DM、高TC、高TG、低HDL C的患病率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大而显著增高,FPG、TC、TG、LDL C值也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大而增高。建议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平衡日常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减轻精神压力、控制体重等方式来干预防治超重和肥胖,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佛山某学校职工2007~2014年血糖水平、血脂控制情况,探讨健康体检对人群血糖水平、血脂控制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佛山某学校2007~2014年连续8年进行健康体检的职工86例,对其血糖水平、血脂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年间研究人群血糖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3个指标平均水平和边缘异常率、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平均水平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呈逐年上下波动,无显著上升或下降趋势。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糖平均水平和异常率无逐年升高趋势,血脂平均水平和异常率呈先上升、后波动的变化趋势,说明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此与定时健康体检的指导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