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TUNEL法对1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62例大肠癌组织中细胞增殖指数(PI)及凋亡指数(AI)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在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癌组织中,PI逐渐增加,AI逐渐下降,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大肠癌Dukes分期升高,PI逐渐增加,AI逐渐下降;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对这2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显示,PI增高而AI降低组,较其它异常结合模式组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失调的程度与大肠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PI增高同时有AI降低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联合检测对大肠癌的临床分析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lingcelmuclearanligen,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表明在癌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越高生存期越短,生存期随百分比下降而延长,说明PCNA与乳腺癌近期复发率、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与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对30例的研究结果认为PCNA表达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价值。PCNA在细胞内的含量,反映了细胞的增殖状态,当PCNA在肿瘤细胞内含量高时,细胞增生活跃,倍增时间短;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表现为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组织侵袭力强,复发及远处转移早,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肝癌组织SOD、PCNA免疫组化定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关系。方法:对23例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进行SOD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SP法)。结果:肝癌细胞的SOD标记阳性率和阳性程度高于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PCNA标记阳性率和阳性程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1),并且随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P<0.05)。结论 降低肝癌细胞中SOD的活性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lingcellmucleranligen,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表明在癌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越高生存期越短,生存期百分比下降而延长,说明PCNA与乳腺癌近期复发率,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与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对30例研究结果认为PCNA表达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价值,PCNA在细胞内的含量,反映了细胞的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及癌旁粘膜细胞PCNA和EGFR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肿瘤》1999,5(4):209-21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息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CEA,rasP21和PCNA在大肠腺瘤癌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CEA、rasP21和PCNA,通过ABC法对25例大肠腺瘤癌变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CEA和P21在癌变组织中表达类似,但后者更敏感,对乳头型腺瘤癌变组织表达更强。PCNA在癌变组织中阳性表达很敏感。在管状型和乳头型腺瘤癌变组织中表达类似,并与癌变组织的异型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17例胆囊病变胆囊癌11例,慢性胆囊炎6例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研究,结果表明(PCNA)的表达主要与癌细胞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检测PCNA对判断胆囊的预后和生物学行为有很大帮助。胆囊癌表达粘膜上皮PCNA表达阴性,推测胆囊癌可能并非起源于粘膜上皮。  相似文献   

10.
PCNA和C-erbB-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NA和C-erbB-2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地对52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粘膜进行检测。结果:PCNA和C-erbB-2在大肠癌组织均呈高表达(P<0.05);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PCNA和C-erbB-2在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提示PCNA和C- erbB-2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50例大肠腺癌、腺癌进行PCNA及P53癌基因蛋白检测,并用14例正常大肠粘膜作对照。结果显示:PCNA的表达,在腺癌不典型增生Ⅰ级组、腺癌不典型增生Ⅱ、Ⅲ级组、腺癌癌变组及腺癌高、中、低分化各组中明显呈递增趋势。p53癌基因蛋白则在腺癌癌变组中表达最高。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腺瘤术典型增生Ⅱ、Ⅲ级组及腺癌癌变组中,两者的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PCNA及p53癌基因蛋白的检测,对大肠腺癌癌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是当前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自20世纪70-90年代,全国大肠癌的发病率由不足10/10万上升到22/10万,大肠癌的总死亡率增加了15%-22%。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达22.5%-48.6%,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大肠癌强调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胚胎性抗原 (CEA)表达情况 ,提供临床预后参考。方法 :采用S 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以石蜡包埋切片免疫染色。结果 :2 8例甲状腺癌患者组织学类型的PCNA ,乳头状癌 、 分别为 66.67%和 33.33% ;滤泡状癌分别为 4 2 .86%和 57.14% , 均为0。髓样癌 和 分别为 66.67%和 33.33% ,未分化癌为 33.33%和 66.67%。CEA的阴性率为2 8 57% ,阳性率为 71 4 3% ,其中 和 占 85% , 占 15% ,15%中主要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类型。结论 :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与PCNA、CEA表达强度有密切关系。检测PCNA、CEA表达强度作为判断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 ,具有临床的实际意义 ,可提供治疗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大肠癌患者对5-氟脲嘧啶(5-Fu)、顺铂(DDP)、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奥沙利伯(OXA)及联用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试验,探讨肿瘤药敏试验对大肠癌个体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法(TECIA)。结果36例大肠癌细胞对试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OXA、F+M(5-Fu+MMC)、F+D(5-Fu+DDP)及DDP、5-Fu、O+F(5-Fu+OXA)、MMC、ADM。结论TECIA法的体外肿瘤药敏试验在大肠癌的l临床用药及个体化化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大肠癌血卟啉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光激光技术,对39例食管癌,41例大肠癌血卟啉分子荧光光谱进行检测。分别与45例慢性食管炎,31例慢性结肠炎及16例大肠息肉做对照,发现癌肿组锌卟啉及原卟啉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特别是原卟啉峰增高3倍以上,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原卟啉可做为肿瘤血液标记物,对食管癌大肠癌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及癌转移的预防与Lactferr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ctferrin(LF)是一种铁结合糖蛋白质,最初作为抗菌蛋白质广泛研究。LF在多种哺乳类乳汁中广泛含有,但在人乳中含量最高。LF能够争夺微生物生长所需铁离子、并且能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诱导集落刺激活性,刺激淋巴子激活杀伤(LAK)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调整肠内环境改善肠蠕动,预防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预防癌发生及癌转移,本文对此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肠癌患者明胶酶 A基因表达的情况。方法 :50例大肠癌患者术中取癌组织及正常组织 ;提取组织总 RNA;用反转录共扩增定量 PCR方法测定其明胶酶 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大肠癌组织明胶酶 A( MMP2 )的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 ;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者组织明胶酶 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局部淋巴结无转移者。结论 :明胶酶 A在大肠癌的浸润、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桩蛋白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梁健  黄开红  李海刚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9):660-661,677
目的:研究桩蛋白(Paxillin)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简称CathD)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72例大肠癌组织中Paxillin和CathD的情况,探讨两种蛋白与大肠癌组织学分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1)大肠癌组织中Paxillin和CathD的阳性率分别为76.4%和68.1%。2)腺管腺癌组、穿透肌层组和B、C期组病例的Paxillin和Cath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分泌粘液的腺癌组、未穿透肌层组和Dukes分期的A期组(P<0.05)。结论:大肠癌Paxillin和CathD蛋白的表达,促进了肿瘤的浸润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误诊误治较为普通。从总结经验教训出发,本文对确诊前曾发生过误诊误治的536例大肠癌进行详尽的分析。本组病例536例,曾719次先后被误诊为32种疾病,其中误诊为“痔”“痢疾”“肠炎”“肠梗阻”等最为常见,误诊为其它疾病也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其预后。在误诊原因上,除病人自误外,与医生责任心不强,询问病史不细,本行或未认真行有关检查,特别是直肠指诊检查和结肠内窥镜检查是分不开的。文章就今后如何减少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提出了5点措施,强调了直肠指诊和结肠内窥镜检查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低剂量辐射免疫兴奋效应的动物模型,探讨低剂量X射线照射对人大肠癌HCT-8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大肠癌细胞周期.结果 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后,大肠癌G0/G1期细胞百分数升高(P<0.05),S期细胞百分数降低(P<0.05),G2 M期细胞百分数升高(P<0.05).结论 低剂量电离辐射可抑制大肠癌细胞的DNA合成及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