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c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96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Ⅰ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28/196),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8.8%(22/117)、7.6%(6/7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ⅠA期、Ⅰ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剐为7.5%(5/67).17.8%(23/12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80.0%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6.5%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cⅠ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2.
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年1月—1999年1月,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pN2)137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pN2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纵隔淋巴结CT扫描阴性时(cN0-1)pN2有意义的预测指标;总结不同位置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式。结果:NSCLC无论病理类型和临床状态如何,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纵隔淋巴结增大(cN2)和cT2或cT3腺癌患者转移的发生率较高(65.0%,75.0%)。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区域性(80.9%),跨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数伴有隆凸下淋巴结受累。结论:对NSCLC应行纵隔淋巴结廓清,尤其对cN2和cT3、cT3腺癌。多数患者单独廓清区域纵隔淋巴结即可达到目的。建议手术中对肺门和隆凸下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无转移时可不必廓清非区域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最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 ,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 2 0 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除纵隔淋巴结 115 8个 ,转移度 2 1.6%。T1 、T2 、T3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差异非常显著 ( P<0 .0 1)。T2 、T3、T4 期腺癌、腺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鳞癌。 3 5例上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89.5 % ;3 5例下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3 1.6%。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16例 ,发生 1组淋巴结转移者占 81.3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 ,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纵隔淋巴结清除范围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手术切除的Ⅰ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纵隔淋巴结清除术(SML)与纵隔淋巴结采样术(LS)对于患者生存的影响。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与生存相关的因素。结果:行SML的患者(n=28)5年生存率优于行LS的患者(n=69;84.36%vs68.54%;P=0.02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行SM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肺叶切除加上SML能提高Ⅰ期NSCLC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可列为NSCLC的规范性术式。  相似文献   

6.
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与血行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洲  刘相燕  刘凡英  张林  陈景寒 《肿瘤》2004,24(2):164-16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N2)与血行转移的相关性,为对手术后的N2肺癌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96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pN2)的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无淋巴结转移(pN0)的NSCLC患者作为对照组,与pN2患者配对.术后两年内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一次,监测血行转移.计算两组患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应用x2检验比较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N2组患者手术后两年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为29.17%,多数为脑和肺转移(64.29%);pN0组患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为13.54%,两者的差别非常显著(P<0.01).pN2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血行转移的概率大约是pN0患者的3倍(OR=3.14).结论肺癌根治切除术后血行转移的发生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行转移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广泛廓清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Y  Li H  Hu Y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303-305
目的研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总结9年间手术切除38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肺门、同侧纵隔淋巴结进行广泛廓清。结果N2147例,占38.1%,清除转移N2289组。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分别为30.1%、44.1%、48.0%及50.0%。肺上叶N271例,清除转移N2146组。上纵隔转移124组,占84.9%;下纵隔转移22组,占15.1%。肺下叶(包括中叶)N276例,清除转移N2143组。下纵隔转移67组,占46.9%;上纵隔转移76组,占53.1%。跳跃式转移79例,占N2转移的53.7%。跳跃式纵隔转移16例,占10.9%。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只有广泛清除了上下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8.
淋巴结廓清程度对cⅠA期肺癌预后影响的价值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不同的淋巴结廓清范围对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将93例cⅠA 期NSCLC 病人按1∶ 1∶ 1配对,分成肺淋巴结廓清、选择性纵隔淋巴结廓清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三组.Kaplan-Meier法绘出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的统计学差别.结果肺淋巴结廓清、选择性纵隔淋巴结廓清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6%、48.1%和51.6%.肺淋巴结廓清组与两个纵隔淋巴结廓清组之间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为了达到根治的目的,应该行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廓清范围应该以区域纵隔淋巴结为主.  相似文献   

9.
潘铁成  郑智  李军  陈涛  刘立刚  魏翔 《癌症》2007,26(3):303-306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Ⅰ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Ⅰ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NSCLC放射治疗靶区的勾画范围.方法 对291例NSCLC患者治疗前行纵隔CT增强扫描,分析纵隔各分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探索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的规律.结果 152例右肺NSCLC患者中发生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4例,发生率15.8%,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0例,发生率6.6%,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是同侧肺门淋巴结,为59.2%,其次为4R区(56.6%)、1~2R区(36.2%)、7区(33.6%)、4L区(20.4%)、10~11L区(5.9%)、6区(3.9%)、5区(2.0%)、1~2L区(2.0%),左肺NSCLC 139例中发生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2例,发生率15.8%,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发生率5.8%,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也是同侧肺门淋巴结,为54.0%,其次是7区(33.8%)、4R区(26.6%)、4L区(24.5%)、1~2R区(15.8%)、5区(10.8%)、6区(9.4%)、1~2L区(5.8%)、10~11R区(5.0%).结论 左右肺叶NSCLC具有不同高危纵隔淋巴结转移区域,对这些高危区域进行选择性预防照射,有助于降低复发率,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1.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I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I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生存分析评价纵隔镜检查在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对152例可手术NSCLC患者术前行CT和纵隔镜检查,根据纵隔镜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方案进行治疗,并进行长期随访.纵隔淋巴结分期按最终病理结果分为pN0、pN1、pN2和pN3,按CT检查分为cN0~1和cN2~3,按纵隔镜检查分为mN0~1、mN2和mN3.结果 pN0组、pN1组、pN2组和pN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1.7%、75.0%、32.4%和16.1%,pN0组、pN1组的生存率与pN2组、pN3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5).cN0~1组与cN2~3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0).mN0~1组与mN2组、mN3组的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开胸手术前行纵隔镜检查能较好地判断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影响Ⅰ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微转移的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1例Ⅰ期NSCLC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检测,检测其微转移的表达.另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1/AE3)检测,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肺部良性病变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阴性.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阳性.91例Ⅰ期NSCLC取其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各91枚进行MCK(AE1/AE3)检测,45例阳性,总的微转移率为49%(45/91).其中,肺门淋巴结39枚阳性,隆突下淋巴结11枚阳性,二者均为阳性5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期和分化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8.444、6.946和14.56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4.509和7.028.结论 Ⅰ期NSCLC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ⅠB期NSCLC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A期;有必要对ⅠB期NSCLC进行术后化疗;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微转移遵循肺门到纵隔的途径;腺癌存在跳跃式微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外科治疗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外科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5例N2 NSCLC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为19.6%,其中根治性切除者高于姑息性切除者,鳞癌高于腺癌,行袖式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者高于常规肺叶切除者,纵隔淋巴结转移1~3枚者高于〉3枚者,术后综合治疗者高于单一外科治疗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T3、T4以及M1患者均无5年生存者。结论 对于N2 NSCLC肿瘤为Tl或T2、病理类型为非腺癌以及纵隔转移淋巴结〈4枚者,外科治疗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肿瘤为T3的患者,外科治疗可能并非良策,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以及肺门和纵隔的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病变分期和生存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术后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尤其适用于有肿瘤残留和(或)纵隔转移淋巴结〉3枚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根治或纵隔淋巴结活检的25例NSCL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根据手术或纵隔镜结果进行诊断及分期,计算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25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阳性率为28.0%。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0%、57.1%、83.3%、57.1%和83.3%。3例假阴性患者的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分别为1.0、0.9和0.7cm。3例假阳性患者均为炎性增生。结论 PET-CT对NSCLC手术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较低,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因此,PET-CT显示为阳性的纵隔淋巴结,有必要行纵隔镜检查;而阴性者则可不需行纵隔镜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肺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为NSCLC辅助放疗靶区勾画提供参考。方法:对193例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单叶NSCLC患者初次抗肿瘤治疗之前的胸部CT进行分析。结果:左侧NSCLC转移至同侧和对侧的概率相近,而右侧NSCLC主要转移至同侧上纵隔,两侧有统计学差异(P=0.016)。其中左下叶NSCLC更易转移至对侧上纵隔,而右下叶NSCLC主要转移至同侧上纵隔(P=0.007)。结论:建议左上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10L、5、4R、4L、6、7、2R区,左下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7、10L、4R、6、2R、4L区,右上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4R、10R、7、2R、3a、4L区,右中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10R、7、4R、2R区,右下叶NSCLC辅助放疗靶区包括10R、7、4R、2R、4L区。  相似文献   

17.
纵隔淋巴结受累程度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预后的关系及Ⅲ期NSCLC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 1988年~ 1998年间 ,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 (pN2 )的 13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前的淋巴结分期、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分组。Kaplan Meier计算生存率 ,绘出生存曲线、用Log 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差别。结果 :不同的临床、病理因素中 ,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最大。淋巴结结外转移组的五年生存率低于结内转移组 ,分别为 9.8%和 18.8%。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淋巴结结外转移的N2 患者预后不良。对手术中纵隔淋巴结活检冰冻病理证实转移灶局限在淋巴结内者 ,可采取根治性切除 ;对于淋巴结转移已突破外膜者 ,手术应该以姑息切除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程累及野后程适形放疗联合健择/去甲长春花碱加顺铂(GP/NP)方案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方法64例NSCLC前瞻性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均同时放、化疗。对照组用EP方案化疗(依托泊苷100mg/m2,d1~d3;顺铂30mg/m2,d1~d3),21d为1个周期,放疗采用常规外照射,DT2Gy/次,每周5次,总DT50~60Gy。试验组用GP/NP方案化疗(健择1000mg/m2,d1、d8;去甲长春花碱25mg/m2,d1、d8;顺铂30mg/m2,d1~d3),21d为1个周期,放疗采用前程累及野后程适形放疗,DT1·8~2·0Gy/次,每周5次,总DT55~64Gy。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6·3%(18/32),试验组总有效率87·5%(28/32),1、2年生存率分别为37·5%(12/32)、21·9%(7/32)和71·9%(23/32)、46·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30。结论前程累及野后程适形放疗联合GP/NP方案化疗治疗Ⅲ期NSCLC有较好疗效,其远期疗效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80%。临床上,早期NSCLC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淋巴结分期及手术中清扫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不同肺叶原发NSCLC的淋巴结转移区域存在一定规律。解剖性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一直以来被认为是NSCLC的标准手术方式,但近年来T1期NSCLC手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程度存在较大争议,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已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8F-PET/CT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哨淋巴结(SLN)和非前哨淋巴结(Non-SLN)转移情况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随机选择可手术切除的周围性NSCLC患者60例,患者手术前全部行18F-PET/CT检查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18F-PET/CT判断淋巴结转移标准为SUV≥2.5,术中肺癌SLN应用亲脂的异舒泛蓝染料法进行识别,将所探测的淋巴结分别切除后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PET/CT和SLN最终以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60例NSCLC患者中有37例成功识别出蓝染SLN,SLN检出率61.7%(37/60).成功识别SLN的37例患者中,术前经18F-PET/CT诊断为N0患者共18例,清除SLN 31枚,转移8枚;清除Non-SLN 195枚,转移17枚,SLN的转移度明显高于Non-SLN(20.5% vs8.0%,P<0.05),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 vs 7.2%,P>0.05).结论:18F-PET/CT能较准确的诊断SLN转移,但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将PET/CT和肺癌前哨淋巴结结合,有助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