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伴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56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及持续低流量氧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IPPV治疗,48 h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心率、呼吸频率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PaO2增加、PaCO2下降,pH值改善,心率降低,呼吸频率下降(P <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NIPPV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呼吸功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144例均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NPPV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用无创通气(Vision无创呼吸机);记录患者年龄、COPD病史,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体温、血白细胞计数、血钠、动脉血气(pH、PaCO2、PaO2)、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14项生理指标,分析可能影响NPPV的血气分析、生理指标等因素。结果:NPPV组治疗后2h,与治疗前比较,PaO2、pH值即有显著上升,PaCO2下降,24h后各指标继续改善;而常规组2h后血气分析结果改善不明显,24h后各指标显著改善,但改善幅度均低于NPPV组(P<0.01);NPPV组治疗失败率及需气管插管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高龄、重度呼吸性酸中毒、重度PaCO2升高以及昏迷者尤其2h后无明显改善者,NPPV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结论:NPPV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一种有效手段。高龄、重度呼吸性酸中毒、重度CO2潴留者NPPV治疗2h无效者及时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腺肽联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诊治合并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纳入对照组(n=40),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胸腺肽治疗患者纳入观察组(n=40)。治疗10 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呼吸困难情况(MRC评分)、症状情况(CAT评分)、生活质量(SGRQ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治疗后观察组PaO2、SaO2、IL-10高于对照组,PaCO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无创正压通气(NIPPV)、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NIPPV+HFNC)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NIPPV组、HFNC组、NIPPV+HFNC组,每组各10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24、72 h时呼吸参数[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循环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乳酸(Lac)]指标变化;比较3组患者舒适性及耐受性评分差异。结果 治疗24 h时NIPPV+HFNC组患者PaO2、PaO2/FiO2、RR指标改善均好于NIPPV组(P<0.05);治疗72h时NIPPV+HFNC组患者PaO2、PaO2/FiO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PaCO2≤75mmHg)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HFNC组和NIPPV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SpO2、RR、HR及治疗后48h护理气道次数、通气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颜面部皮肤破损、胃肠胀气)等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pH、PaO2、SpO2、RR、HR、通气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h PaCO2、48h内护理气道次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I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NC与NIPPV两种治疗方式均可作为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方式,但HFNC耐受性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6.
岳伟岗  蒋由飞  袁鹏  尹瑞元  吴雨晨  李斌   《四川医学》2023,44(6):565-56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对于呼吸衰竭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撤机相关性肺水肿(WIPE)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 纳入我科呼吸衰竭合并心功能不全机械通气患者107例,将纳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撤机后试验组接受无创正压通气(n=54),对照组接受高流量氧疗通气(n=53)。记录两组患者撤机4 h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低氧血症、48 h再次气管插管、患者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长及住院时长、气管切开、28 d住院病死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无创正压通气组患者HR、RR显著低于高流量氧疗组(P=0.028、0.018),MAP较高流量氧疗组高(P=0.047),低氧血症、48 h再次插管发生率显著低于高流量氧疗组(P=0.031、0.038),患者PaO2、PaCO2、PaO...  相似文献   

7.
李欢欢 《甘肃医药》2022,(7):627-628+631
目的:探讨脑梗死致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给予苦碟子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苦碟子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气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P<0.05),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17、IL-19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致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给予苦碟子注射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气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期间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联合NIPP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治疗,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呼气峰值流速(PEF)]、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FEV1%pr...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联合无创通气(NIPPV)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74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单独NIPPV治疗,研究组采用BAL联合NIPP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PaCO2、血清IL-6、CRP、PCT水平均下降,而PaO2、SaO2、FVC、FEV1、PEF均上升,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7.30%)较对照组(78.3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BAL联合NIPPV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动脉血气,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肺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监护下并备好急救设施后,按纤支镜检查要求,经鼻插入纤支镜,先吸出并收集气道内的黏液及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然后用灌洗液反复冲洗,直到分泌物基本消除,支气管冲洗完毕后接面罩进行NIPPV,第2、3天若气道分泌物多(≥50ml/d)则再次进行纤支镜支气管灌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NIPPV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aO2及PaC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创通气前后PaO2及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成功26例,成功率86.7%,改为有创通气者4例,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治疗成功23例,成功率7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经纤支镜采痰培养23例阳性,阳性率76.7%;对照组自行排痰15例阳性,阳性率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无创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纤支镜联合NIPPV抢救COPD呼吸衰竭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序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4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采用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氧合指数,以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气管切开情况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2组撤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管切开、病死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 3);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PaCO2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治疗前,两组呼气峰流量(PEF)、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EF、FEV1、F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龙岩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创组(45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血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潮气容积(VT)、深吸气量(IC)、总肺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自主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创组VT、IC、TLC大于对照组,FVC、MVV、FEV1/FVC高于对照组,SaO2、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  相似文献   

14.
翟琳  尚茜  李瑞 《河南医学研究》2023,(17):3261-3264
目的 探讨目标管理理论下的督导式预警性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通气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22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督导式预警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督导式预警性干预。比较两组康复进程、血气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干预前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PaCO2水平更低,PaO2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督导式预警性干预可缩短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改善血气指标,同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枸橼酸咖啡因与无创机械通气联用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60例诊断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咖啡因联合无创通气组)和对照组(仅无创通气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初始治疗失败率、无创通气时间与用氧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上机治疗6小时、24小时后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有所降低,动脉氧分压(PaO2)均有所增高(P<0.05),且观察组患儿动脉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动脉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有所降低(P<0.05),用氧时间与无创通气时间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鼻损伤、腹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徐娟  吴晓飞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5):627-629, 634
目的比较经鼻加温湿化高流量氧疗(HFNC)与无创辅助通气(NI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7例COPD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8)。观察组采用HFNC,对照组采用NIV,2组病人均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等综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COPD评估测试评分(CAT)、肺功能指标及失败率。结果2组治疗后24 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分别低于和高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72 h PaCO2、PaO2分别低于和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P < 0.05);2组间治疗前后pH、PaCO2、P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失败率、CAT评分、肺功能指标(FEV1、FVC及FEV1/FVC)及失败原因(治疗不耐受、血气指标恶化、临床症状加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C与NIV在治疗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病人中疗效类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ST+V)模式和自主/时控(S/T)模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无创呼吸机S/T模式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创呼吸机ST+V模式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率、血pH值、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血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相似文献   

18.
姜媛媛  杨旭旭 《海南医学》2022,(18):2343-2346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122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NIPPV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联合NIPPV治疗,均连续治疗一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治疗前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pH值,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水平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O2、p H值分别为(10.82±1.12) mmHg、7.39±0.08,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PtcO2/PtcCO2)监测在呼吸衰竭患者有创通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有创通气。分别于通气前和通气后6、12、24小时测定患者的PtcO2、Ptc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PtcO2、PtcCO2与PaO2、PaCO2之间的差异。根据撤机情况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对撤机成功和撤机失败不同时间的PtcO2和PtcCO2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tcO2监测对呼吸机撤机的指导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有创机械通气,通气前和通气后的6、12和24小时的PtcO2、PaO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强度与常规压力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对比。   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月就诊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共72例, 应用简单随机法分为高强度组(36例)和常规压力组(36例),吸气压力分别设为(24.7±1.8)cm H2O(1 cm H2O=0.098 kPa)和(16.1±1.2)cm H2O,比较2组之间及组内治疗后2、6、24、48、72 h的pH、PaCO2、PaO2;使用无创通气的不良反应;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住院天数;出院28 d后再入院率及6分钟步行距离。   结果  2组治疗前pH、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H、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aO2、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管插管率分别为8.33%(3/36)和13.89%(5/36),病死率分别为2.78%(1/36)和8.33%(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10.0±1.7)d和(13.2±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8 d后患者再入院率、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应用高强度无创正压通气可更快改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PaO2、PaCO2,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