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厥     
厥,考之古籍,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1)逆气自下而上,上冲胸咽;(2)突然昏晕不省,移时方苏,或一厥不还;(3)手足寒冷。《伤寒论》中的厥证主要论述四肢厥冷甚则体厥之证,对昏厥和逆气上冲间有论述,不属主要。今就论中四肢厥冷证(姑称狭义厥证)作一总结,以利更好地体会论中辨治精神。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对厥证有较详细的论述,后世医家对《伤寒论》厥证主要从寒厥、热厥的角度讨论,从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论述了阳气在厥证中的重要地位,概括厥证的病机主要为阳虚、阳郁两类,并从具体的治法中体现了温补阳气和发越郁阳的治则。  相似文献   

3.
厥,通常有二种涵义:一指昏厥不省人事;一指手足逆冷。《伤寒论》中所论及的厥,主要指后者,有时亦包括前者。厥证的种类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水厥、血厥、气厥等。其原因虽多,但总不外乎人体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贯通所致。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形成厥证的一个共同的病理特点。对于厥证的治疗,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学习到九种方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厥热胜复的认识不一 ,有为寒厥的一个特殊证候类型 ;有为热厥的表现 ;有为厥阴病的主证 ;有为厥阴病阴阳消长 ,邪正进退的病机概括。结合《伤寒论》本意及临床实践来看 ,对厥阴病厥热胜复不应该局限在病证上的认识 ,应该是在厥阴病的病理机制方面探讨。厥热胜复不是某种具体病证 ,而是厥证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临证不可忽视。当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厥热胜复时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救治。至于治疗 ,《伤寒论》有关厥热胜复的论述未提出具体方药 ,实则提示了临证应依病情随证救逆。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6.
厥证是《伤寒论》中的严重证候,仲景十分重视,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条中论及厥证者就有四十八条,约占全书的九分之一,其方一十六首,约占一百一十三方的七分之一。其论述大多见于少阴、厥阴篇中。众所周知,少阴主先天心肾,为人体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伤寒论》与"蛔"相关的条文,提出对《伤寒论》"蛔"字的见解。[方法]收集《伤寒论》不同传本与"蛔"有关的文献,结合经典著作及《金匮要略》相关论述,分析《伤寒论》"蛔"的本字。[结果]《伤寒论》"蛔"字是"逆"之讹字,将"乌梅丸证"条文重理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非为逆厥也。令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其人常自吐逆。逆厥者,乌梅丸主之"。[结论]《伤寒论》在流传中历经整理,难免有错讹之处,若能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并纠正错讹,则有助于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9.
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厥脱证的治疗是当前较为重视的国家研究课题。厥脱证是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按中医学理论可分为热厥证和寒厥证。热厥证由热毒内陷、热深厥深发展至元气外脱的热厥气脱证,热厥证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前期和早期,元气外脱证出现于感染性休克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而由厥至脱,用抗厥注射液。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耗伤,气滞血瘀,又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功效的救脱1号。寒厥证是由寒邪直中、内外皆寒之证,寒厥证可发展  相似文献   

10.
厥证是常见的严重病证,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已有记述,如公元前五世纪扁鹊曾用针灸、药熨、汤剂等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证。《内经·厥论篇》对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后世医家又作了大量的补充论述。考《内经》有暴厥、寒厥、热厥、煎厥、薄厥、大厥、尸厥等;后世又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蛔厥、暑厥、肝厥、实厥、虚厥、秽厥之名。这些名目繁多的厥证,临床上如何区分?它与现代医学之休  相似文献   

11.
论厥与厥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厥的释名,厥证的命名,分类,厥证与中风,痫证,痉证的鉴别,厥证的治疗等方面作了论述,同时对厥和厥证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规范研究,以便对临床证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手足发凉归属于"肢厥"范畴,《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实证的"厥证"有寒热之分,寒证乃由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末所致,热证系由热盛伤津,热邪阻遏,阳气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24条的论述颇多不一,为了正确解读《伤寒论》第24条,探究仲景本意,作者以内经为据,运用文献学、训诂学、逻辑学等方法对伤寒论第24条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原条文病机为太阳感邪,少阴厥逆,先刺风池风府是为了治标,再服桂枝汤是为了治厥逆之本,其因机证治实乃源自于《素问·评热病论》中"风厥"一病。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厥阴病”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之“厥阴病”实质问题,古今学者仁智各见,终无定论,所以被称为“千古疑案”。有认为属寒者,有认为属热者,有认为阴极阳生、阴阳交争、厥热往来者,有认为阴阳错杂、虚实相兼、上热下寒者,分歧甚大。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家未能把厥阴作为人体生理系统来理解,未能把厥阴病与“厥证”、“厥热胜复证”等分别开来。笔者长期扎根临床,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发现三阴三阳即所谓“六经”,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人体生理六大系统,同时又是人群的六种不同的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5.
厥证是一个常见的临床证侯,其中包括不少危急重证在内。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有了详细的论述,《伤寒论》论及厥证的就有48条16方,后世更进一步发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实践证明,这些经验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当齐握热"一词,始见于《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原文:"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齐握热。"论表实误下之变证。其中,对于"当齐握热"的理解,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多数医家认为这是一种表证误下后邪热深陷于内的证候表现,也有医家提出不同看法。1历代注家对"当齐握热"的认识1.1热厥证候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1]曰:"外实者,表热也,汗之则愈,下之为逆。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热厥的本质应为现代医学中脓毒症休克,二者皆由外界致病因素引起,均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急危重症。"厥应下之"论述了热厥的治疗应以清热或攻下为主。脓毒症休克病因病机复杂,临证应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若伴见阳明腑实证,治宜攻下,方以小承气汤内泄肠腑热结、外解厥阴气滞;若腑实未见,而是无形邪热内郁,阳气郁遏不能通达四肢,治以白虎汤甘寒清热,则里热得清、阳气得通,厥证可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分析及对当前厥证证型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综述,提出厥证中医证型的研究思路与设想如下:(1)规范厥、脱概念;(2)寻找能指导厥证辨证分型的特异指标,将之定量化、标准化;(3)摒弃一些不太常见的厥证证型使之更具实用性;(4)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协作攻关,适时吸纳现代科学成果,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剖析了《伤寒论》的难点篇章──厥阴篇中厥阴病、厥证及其他症候之间的关系,并对厥阴篇涉及证候较杂,应如何看待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脉证征象进行比较推测,分析《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方式。[方法] 通过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包括根据治疗之后药效反应、相似之中有不相似之症、应出现之脉症未出现和不应出现之脉症出现、大小便症状表现、小便利否、厥热的程度和时间,以及阴性脉证推测病机等,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推测的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结果] 《伤寒论》中非常重视病机阐释,其原文中便有丰富的病机比较推测的语言文字描述。另外,张仲景认识病机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其治疗之后的药效反应、脉症推理、二便合参、药物试探、厥热变化及阴性脉证等多方面比较推测病机的思辨理论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结论] 对《伤寒论》中病机比较的推测思辨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究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