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脑卒中偏瘫是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康复功能恢复效果与生存质量。相关研究表明:传统中医针刺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功能恢复。同时,运动想象通过内心反复模拟排练运动功能活动、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运动特定区域,从而改善康复功能恢复[1]。但关于针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功能恢复的作用研究罕见,现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手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采用表面肌电信号(s 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及的肌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的肌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评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自身诱导法结合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表面肌电信图(s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肱二头肌肌力评估、肱三头肌肌力评估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诱导法的训练方法结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自身诱导法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其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展开探讨。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6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展开研究,33例患者为一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主要为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再加上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患者在训练前、训练4周后的进行检测、评定、评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从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及训练后肩、肘、腕的活动度、Lindmark评分的改善情况上看,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加以上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可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以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运动想象疗法在疗养院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逐渐被大家认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研究发现,运动想象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目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针对瘫痪的上肢,并认为运动想象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1]。评估方法"运动想象"具有疗养康复效果,患者的选择和治疗的实施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①患者应具备一定的想  相似文献   

6.
金翊思  袁波  张桂珍 《河南中医》2015,35(1):142-144
目的:观察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A组采用Bobath疗法进行上肢康复功能锻炼,每日30 min,每日1次。B组在A组康复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患侧肩髃穴、臑会穴针刺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20 d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手、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07、0.000、0.000);且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P=0.003、0.004);治疗后,A组的Fugl-Meyer评分为(25.00±6.32),B组的Fugl-Meyer评分为(33.06±6.00),B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04);A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61.11%,B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5.56%,B组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1)。结论: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减少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患者的角度了解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对运动想象疗法的态度和实施过程的建议,为进一步规范运动想象疗法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在福建省某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1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所得资料运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受访者对运动想象疗法的态度,可归纳为4个主题:①对运动想象疗法感兴趣;②最关注运动想象疗法的康复效果;③顾虑运动想象疗法的治疗费用;④想要更多地了解运动想象疗法的治疗过程,希望运动想象指导语能结合康复训练内容、且通俗易懂。结论医院要加强对运动想象疗法的宣传,把该方法作为康复治疗方案的一部分,费用由医疗保险统筹支付;同时要进一步规范运动想象疗法的实施,通过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制定通俗易懂有针对性的运动想象指导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训练、且训练时间要适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组(30例)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B组(30例)则采用作业疗法治疗;共8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1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及手运动功能评定、肌张力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别采用Brunnstrom(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量表、Fugl-Meyer(FMA)、FIM、MAS等评定量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FMA、FIM、MAS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出现显著改善,其中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力,使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恢复治疗。由此可见,上肢康复机器人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及家庭训练(有经济条件的)不可或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运动组(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及综合干预组(头电针+CIMT),常规康复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为主,Brunnstrom技术为辅)强化患侧上肢训练;头电针组采用焦氏头针结合电刺激疗法;强制运动组限制健侧上肢,强化患肢训练;综合干预组采用头电针联合强制运动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12周观察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明显升高,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P0.01);但除综合干预组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在腕关节背伸及桡偏两个活动方向上较常规康复组明显改善(P0.05)外,其他各组间FMA评分及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干预组FMA评分升高,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康复、头电针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头电针联合CIMT训练作用最为明显,且显效最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冲击波及康复功能训练综合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I期患者运动功能、疼痛变化及综合功能变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针刺治疗及康复功能训练,其中治疗组加用冲击波进行治疗,对照组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疗程均为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简化Fugl-Meyer(FMA)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综合功能的变化分别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综合功能的改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疼痛程度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综合功能的改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优于中频脉冲电治疗,针刺结合冲击波及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而研究组则采用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者的Brunnstrom分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采用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熏洗联合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念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57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强制性运动训练干预措施,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熏洗+经颅直流电刺激+强制性运动训练干预措施。采用Broetz手功能量表评估患者手运动功能;对治疗前和治疗后偏瘫手功能分级;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上肢肌电图(upper limb electromyography,EMG)评估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Broetz手功能评分、手功能分级、日常功能MBI评分和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Broetz手功能评分显著减小(P0.05),手功能分级显著改善(P0.05),日常功能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快(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念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实施中医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50例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显著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强化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使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强化运动疗法治疗。对两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一定效果,但观察组上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ARA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时,使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强化运动疗法,可取得明显更佳的治疗效果,有较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临床上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根据Bruunstrom分期,采取康复训练、传统中医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的康复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近年来"运动想象疗法"在分期康复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文献报道,从"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神经作用机理研究和其在脑卒中运动功能分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两方面概述其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职业康复技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就业年龄段肢体残疾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就业年龄段肢体残疾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上肢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试验组给予上肢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职业康复技能训练,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性能力评估、就业愿望的改善和提高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试验组康复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独立性评测、就业愿望的改善和提高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职业康复技能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就业年龄段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就业能力,在其回归职业方面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究运动想象结合病房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中 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0 月诊治的 72 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6 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行常规结合病房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运动想象 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上肢功能、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运动想象结合病房日常生活活动 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患者中有利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对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闭链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测量肩峰下缘与肱骨头之间的距离(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使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和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估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AHD、FMA、ARA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AHD、FMA、ARAT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闭链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半肩关节脱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