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烨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5):382-384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一组反复发生在经前,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以躯体、精神症状(情感和行为)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情绪不稳定的PMS称为经前焦虑性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  相似文献   

2.
从肝试论经前期综合征的体质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肝失疏泄为切入点论述经前期综合征的体质特征。认为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情志因素易致肝疏泄失常,气机紊乱,日久则精血津液疏泄失常,五脏六腑失于濡养而形成以气郁质和气逆质为主的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3.
经前期综合征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文章从中医学角度出发,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经前期综合征(PMS)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为制定合理有效的中医学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50-1552
经前期综合征(PM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多发病。从肝疏泄太过致肝气上逆和疏泄不及致肝气郁结的基本病机出发,临床应用调肝法治疗PMS疗效显著,但机制不明。近年来,基于对大量调肝方药对应激性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性作用研究资料分析和MAPK途径是神经损伤修复的重要信号转导途径认识,结合我们前期发现,PMS发生发展的重要调节中枢在海马等脑区,治疗PMS肝气逆证的经前平颗粒可调节MAPK信号通路中JIK等若干信号分子的表达,提示我们MAPK信号通路活性状态可能与PM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外缺乏相关研究资料。因此,对MAPK信号通路与PMS发病机制相关性进行概述,可为进一步探讨PMS神经生化方面的微观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本病概述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MTS)是指部分妇女在月经来潮前5~10天伴有生理,精神及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如乳房胀痛、乏力、头痛、压抑、易怒、失眠、腹痛、吐泄、水肿等一系列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目前其发病原因尚不甚清楚,临床亦无统一诊断标准,但多认为是一种心理神经内分泌疾患。通过大量调查显示,妇女在经前或经期出现一种或数种体征情绪症状者占50-80%。20-30岁妇女可高达90%而成为影响工作生活的因素之一。目前在治疗方面基本上是对症治疗,远期疗效不甚乐观。中医有关该病的论述散见于各医籍中,名目繁多可达20余种,在中医妇科学中常将以上症状统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相似文献   

6.
愤怒及郁怒与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syndrome,PMS)是一组以躯体、精神症状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伴随月经周期性出现,是一种与社会、精神、心理压力或全身疾病相关的疾病。其临床改变包括身体、认知、情绪或行为等方面,多数病例(尤其是严重患者)可同时发生上述几个方面的改变。至今已有150多种症状被报道与PMS伴随出现,其中常见症状包括情感低落、易怒、紧张、情绪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经前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治疗该病的一线药物,疗效有限。中医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从中医药干预角度讨论本病近年来的治疗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针刺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方法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方法:将61例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针刺组30例,药物对照组31例.针刺组主穴取百会、关元、膻中、内关、太冲、三阴交,配穴取背俞穴;药物组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9.
1病因从中医角度看,此综合征复杂,涉及脏腑广泛,妇人以血为本,月经以血为用,由于经、带、孕、产、哺乳等生理特点,故使妇女平时即处于阴血不足、阳气偏盛的状态,加之行经前或行经期由于阴血下注冲任、血海充盈,  相似文献   

10.
陈小玲 《陕西中医》2000,21(5):217-218
<正> 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妇女常见病,现代医学以性激素治疗为主,效果不甚理想。本病在中医典籍中缺乏系统论述,本人采用中医方法辨证论治,疗效颇佳,兹举例介绍如下。 1 气滞血瘀,经前乳结 梁某,女,36岁。因丧偶致情志违和,近半年渐觉胸胁胀闷不舒,烦躁易怒,每于经前10d左右双乳出现结块如指头大,硬痛拒按,月经周期及经量正常,经色暗红有少量瘀块,舌质暗红,脉弦。证属肝郁气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活血祛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化裁:丹参、益母草各20g,柴胡、赤芍、当归、枳壳、香附、郁金、穿山甲、五灵脂、延朗索各12g,甘  相似文献   

11.
痤疮有平和质型痤疮、阳虚质型痤疮、阴虚质型痤疮、气虚质型痤疮、痰湿质型痤疮、湿热质型痤疮、气郁质型痤疮、血瘀质型痤疮和特禀质型痤疮等9种类型,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治疗大法,但该病病机复杂,在治疗中不能拘泥一法,注意在清热解毒时要宣郁,苦寒燥湿时要滋阴,化瘀时要扶正,补虚时要祛邪;再选用相应的预防方法,使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提高,从而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痤疮,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常见证候分布与病机。方法:分析514例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证候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郁热、痰热、瘀热、阴虚为焦虑障碍常见证候,其病位在心,邪扰神明、形神不安是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辨治过程中,方证辨证具有高效、便捷的优点,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方证辨证中的方和证之间的联系紧密,牢不可破,有是证便用是方;证是致病因素与体质相互作用而使机体产生的疾病状态;方剂不仅可以直接治疗相应的证,还可以直接针对体质进行调理,增强人体正气和抗病能力。因此,结合患者的体质因素进行方证辨证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体质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乳腺癌已经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因此找到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成为关键。随着中医对乳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完善,我们发现对乳腺癌的体质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也是一大促进。  相似文献   

15.
从实验研究、临床观察等方面综述近5年来经前期综合征(PMS)的研究概况。指出经前期综合征的分型以肝气郁型和肝气逆型多见,肝失疏泄为基本病机,大量实验研究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临床上因人而异,对症施治,疗效确切。今后应进一步结合实验研究探讨PMS的微观机制,以及中药治疗本病的微观机理,同时扩大临床验证范围,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以促进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试探证与病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证与病机的关系:①病机是证的客观基础:辨证的前提是从症状追溯体内的病机;综合病机是证对病情整体把握的过程;整体性病机的形成和表述是对病情的理性把握;病机是动态病情发展的机制.②证是对病机的高度概括:证的概括使病机实现了有机联系;证对病机的概括实现了对病情的本质把握;证不是抽象的概括;证不是定型的模式.③中医临床施治的实质是扭转病机:中医临床治疗针对的是病机;因势利导,扭转病机;调理病机,以平为期;不可重复性反映了中医治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体质的医学文献,其中关于体质的条文散见于《素问·血气形志》《素问·异法方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等诸篇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和归纳。中医体质学说始终围绕《黄帝内经》奠定的体质学理论基础及基本架构,本文从《黄帝内经》原文入手,分析总结了其中关于体质理论构建的条文,尤其对《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的体质学思维进行了系统剖析。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胆石症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体质差异等引起相火妄动而离位,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肝肾不足。其治疗以实现“相火安位”为目的,以“引火归元”为原则,本文分别从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清利湿热、调理肝脾,滋补肝肾、补益精血三方面论治加以阐述。相火安位,则气机调和,脏腑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9.
闫朋宣杜宝俊  郑瑗璟 《世界中医药》2013,8(10):1152-1153,1156
目的:本文依据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方法:结合历代文献,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阐述。结果:系统准确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探讨,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结论:肾虚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肝郁、痰湿、瘀血为其主要病机,但临床以虚实夹杂证型为多见。  相似文献   

20.
性早熟对儿童身体、心理影响发生在患病之初,甚至持续终身,影响并非局限患儿自身,对家庭、社会均存在影响,具有较大的隐匿性危害。性早熟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有向常见病方向发展的趋势。体质具有个体性、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特征。体质辨识由来已久,可评估人体脏腑精气阴阳偏颇和功能活动差异。中医在儿童体质辨识上具有独特优势。历代医家经临证实践总结将性早熟儿童在体质上主要分为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3种,但并不全面,在临床及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中发现平和质亦常发生该病。目前,对性早熟的中医体质研究已较为深入,但尚未体系化、统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