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安置PICC的合理的体外导管放置长度。方法 88例行PICC穿刺的肺癌患者根据PICC的留置的体外导管放置长度,分为三组:≤2.5 cm组,2.5~3.0 cm组和≥3.0 cm组,研究留置的体外导管放置长度与不良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88例患者中2.5~3.0 cm组的堵管发生率为5.7%,低于≥3.0cm组堵管发生率31.6%,两组结果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2.5~3.0 cm组的局部感染及静脉炎发生率为7.7%,低于≤2.5 cm组局部感染及静脉炎发生率为29.4%,两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5~3.0 cm组导管移位发生率为5.8%,低于≤2.5 cm组导管移位发生率为52.9%,两组结果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 PICC置管体外导管放置长度最合适的长度为2.5~3.0 cm。结论合适的PICC置管体外导管放置长度对于减少PICC置管的不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PICC置管体外导管放置长度最合适的长度为2.5~3.0 c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PICC置管穿刺失败后,采用穿刺点上方3cm处切开组织暴露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可行性。方法比较采用穿刺点上方3cm横行切开组织暴露静脉进行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如感染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导管感染率及导管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PICC置管穿刺失败后,采用穿刺点上方3cm处切开组织暴露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行PICC置管中的价值。方法将82例乳腺癌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时间段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PICC置管并发症进行预防,内容主要有静脉炎、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及移位等的风险预防。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穿刺点渗血率为(17.7%vs3.2%),静脉炎22.6%vs4.8%),感染发生率(14.5%vs3.2%),两两比较,均P〈0.05。结论PICC置管常见的并发症有静脉炎、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及移位,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治疗,增加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的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黄颖兰 《吉林医学》2014,(26):5968-5969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对低出生体重儿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未开展集束干预策略的低出生体重儿17例和开展集束干预策略的低出生体重儿19例,比较集中干预前后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集束干预前PICC堵管率为47%,体外导管断管发生率为11.8%导管移位的发生率为11.8%。集束干预后PICC堵管率降为15.8%,体外导管断管发生率为0,导管移位发生率为0。结论:实施集束干预策略能有效减少低出生体重儿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青兆  方海棠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700-700,775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置管(CVC)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患者中化学治疗的应用范围及利弊。方法:60例颈内静脉置管(A组):首次化疗、第2次化疗、第3次化疗者各20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60例(B组):其中,首次化疗、第2次化疗、第3次化疗各占20例。结果:A组静脉炎2例(3.3%),B组静脉炎12例(20%)。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液体流速560ml/h,B组液体流速300ml/h(P〈0.01)。PICC导管的价格是颈内导管的3~5倍。结论:尽管颈内静脉置管较PICC管并发症多,但能达到临床所需的速度,价格患者宜接受。留置CVC或PICC需慎重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PICC置管时导入鞘置入不同长度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 将置入PICC导管的121例患者根据穿刺时导入鞘置入血管内长度分为三组,其中穿刺时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1 cm者为观察组1,穿刺时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2 cm者为观察组2,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3 cm者为观察组3,观察三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1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2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0%,观察组3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1.95%,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ICC置管时导入鞘置入长度为2 cm时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上肢静脉置管和颈外静脉置管方法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保留时间。方法: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分别从上肢静脉(A组:108例)和颈外静脉(B组:72例)穿刺置管,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导管进行维护。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为98.1%,B组置管成功率97.2%,两组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3例脱出,低热1例,拔管后体温正常,B组5例导管脱落,两组总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导管保留时间大于3个月病例的百分比分别为62.96%和19.44%。结论:上肢静脉置管,使用时间较长,并发症高;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容易脱落。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条创伤小的治疗途径。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否则导管会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  相似文献   

8.
翟慎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4):199-199
目的:通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癌症患者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减少癌症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癌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57例癌症患者分为两组,15例为PICC置管组,42例为静脉留置针组。结果:PICC置管组留置时间40~260天,静脉留置针组留置时间1~6天;PICC置管组静脉炎率5%,静脉留置针组静脉炎率65%;PICC置管组疼痛率5%,B组疼痛率35%;PICC置管组并发症率5%,静脉留置针组并发症率21%;PICC置管组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静脉留置针组日常生活50%需人照顾。结论:在癌症患者申,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堵管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98例需要留置PICC的新生儿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导管堵塞、导管移位脱落、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72%、1.7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0%、12.50%、10.00%(P<0.05);观察组的带管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堵管主要与血管、导管以及药物等因素有关,严格掌握置管规程,强化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堵管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69例患者采用皮下隧道法PICC静脉置管(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传统PICC静脉置管(对照组),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期间穿刺部位渗血、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过程中及留置期间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移位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隧道法穿刺PICC导管置管方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预防PICC穿刺部位出血及导管移位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PICC堵管预防中“A—C—L”,导管维护程序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于本科住院治疗期间接受PICC的64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维护方法,观察组接受“A—C—L”导管维护程序,对比两组导管堵塞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分别采用不同维护方法维护后,在患者接受PICC导管留置期间,对照组PICC堵管发生率为18.75%(6/32),观察组中无PICC堵管现象发生,观察组堵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患者接受PICC置管治疗时,采用“A—C—L”导管维护程序可有效预防堵管现象发生,可有效保证患者临床治疗质量,大幅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硫酸镁联合芦荟对肺癌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肺癌患者119例,留置PICC导管,并按置管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置管后立即予新鲜芦荟汁涂擦置管静脉,24 h后予50%硫酸镁湿热敷置管静脉;对照组置管24 h后予50%硫酸镁湿热敷置管静脉,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是3.3%和15.3%(x2 =5.039,P=0.025).结论 硫酸镁联合芦荟对PICC所致静脉炎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肺癌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方案化疗中应用的静脉炎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应用NP方案化疗的肺癌患者分为2组,30例使用PICC导管,30例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PICC组静脉炎、局部疼痛、红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P〈0.05-P〈0.01),2组硬结和血管闭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可以有效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保证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与带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3年1~6月PICC置管患儿141例(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 包括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更换敷料、更换输液接头及冲封管等, 观察局部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及断管与堵管的发生率。并与2012年7~12月行常规护理的PICC置管患儿12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局部静脉炎及堵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局部静脉炎及堵管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徐燃  李燕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223-224
目的:对36例肿瘤患者应用PICC时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导管移位、堵管、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正确选择穿刺的外周静脉,准确测量体表长度.送管时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输液的连续性,输液终止时的正压封管,华蟾素、康来特、脂肪乳剂等输注时的定期冲管,穿刺点处外渗的冰指加压包扎,置管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格的导管,以及娴熟的静脉穿刺和置管技术,可有效地预防与解决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延长PICC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经肘静脉置入后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肘静脉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试验组采用皮下隧道法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统的PICC置管术,置管期间二组患者严格执行导管维护,观察两组置管后穿刺部位渗血、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的渗血率、导管头端感染率、导管移位、静脉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皮下隧道PICC置管法可有效减少穿刺渗血,移位,预防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王佳 《中外健康文摘》2013,(12):125-126
目的探讨PICC 导管置入长度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0例拟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组40例.两组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90度.A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加5cm的体外测量法, 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胸骨上窝加3cm体外测量法,置管成功后,予胸部X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置管长度末端定位.结果 B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安全率显著高于A组, A、B两组测得置管长度与实际置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B组采用的体外测量法测量准确,可提高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水调散加冰片湿敷治疗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炎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6%~9.7%。而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为机械性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后的5天内。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处理,症状不缓解或加重致拔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对导管置入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行腰硬联合麻醉时硬膜外导管置管通畅的160例拟接受剖官产手术产妇,年龄(23~36)岁、体重(55~75)kg,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0例。160例产妇ASAI级、凝血功能正常、足月妊娠且无妊娠期并发症。腰硬联合麻醉均在L2~3。间隙穿刺,Ⅰ组产妇放置硬膜外导管时置入硬膜外腔内的长度为3cm,Ⅱ组、Ⅲ组和Ⅳ组产妇置入硬膜外腔内的导管长度分别为4cm、5cm和6cm。导管顺畅置入后末端连接注射器回抽观察有无发生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产妇发生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5.0%、5.0%和5.0%,四组中的任意两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置入硬膜外腔内的导营长度在3cm、4cm、5cm和6cm时导管置入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