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交替性文氏周期最常见于房室交界处,但也可见于房室传导系统其他部位。设想房室交界处存在上下两个阻滞区,其一发生2∶1传导阻滞,另一则呈文氏周期,故称交替性文氏周期,根据文氏周期出现的部位,可有各种不同的组合与相应的心电图改变。本文报道4例交替性文氏周期,并就它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以心房夺获结束周期的文氏型房宣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为:在一组窦性心动中,PR期间逐渐延长,此与典型的文氏型阻滞相似,最后有QRS波群失落。但文氏周期以心房夺获(Ⅱ·Ⅲ导联可见逆传P′波)。结束,并非以被阻滞的窦性P波结束,故称为文氏周期变异。房室交界区顺向和逆向传导并存为冲动折返提供了条件,在两条传导途径中,α径传导速度较漫,但不应期较短,β径传导速度较快而不应期较长,两者在交界区内易形成折返环。冲动从心房传至房室结时,适逢β径的不应期。故沿α径下传,并经β径逆传至心房形  相似文献   

3.
夏斌  黄小红  徐江祥  徐保朝  王霞 《吉林医学》2010,31(18):2884-2885
<正>房室结上部(房结区)2∶1传导,结区文氏型传导为A型交替性文氏传导,最终以3个连续未下传的心房激动而终止该文氏周期。下部(结-希区或希氏束远端)2∶1阻滞为B交替性文氏周期,最终以1个或连续2个未下传的心房激动而终止该文氏周期。房室交接区3个或4个水平层面的传导阻,因各层面的阻滞程度有  相似文献   

4.
自1989年Wenckebach借助颈部血管搏动的观察,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房室传导阻滞即文氏传导。其后他和Hay同时发现了房室传导阻滞的第二种类型,在房室传导“漏博”前房室传导时间无进行性延长。1924年Mobitz结合这些早期的临床发现,在心电图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两种类型的阻滞称为莫氏Ⅰ型(文氏型)和莫氏Ⅱ型。近代通过对希氏束电图的研究,证明了Ⅰ型阻滞通常是房室结内阻滞的特征,Ⅱ型阻滞则多发生在希氏束内(35%)或束支-浦氏系  相似文献   

5.
文氏现象是传导阻滞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常发生于房室交接处。本例异位起搏点在房室交接处,由于存在逆行阻滞,所以不存在逆行P′波;但发生下行性文氏型(3:2)传出阻滞,表现为R-R间隔呈室性二联律(即短、长间歇交替出现)。文氏现象可使心律失常心电图变得更加复杂,常常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房室交替下传文氏周期2例报道宋其梅,王其军(泰山医学院第一教学医院)房室交替下传的文氏周期,这种心脏传导阻滞与习见的文氏型传导阻滞,在发生机理和心电图表现上均不相同,其发生部位可见于,心房内,房室传导系统,心室异位起搏点与心室交界处。但最常发生于房室...  相似文献   

7.
房室交界区的文氏现象为第二度房室阻滞的一种独特类型,在心电图上有其特有的表现规律。因其多与隐匿性传导或其他传导干扰现象伴存,故常使其表现形式复杂多变。过去对房室交界区文氏现象的各种变异多有论述,意见比较一致。但对所谓典型与不典型文氏现象的分型问题尚有异议,对其发生率的观察资料也不多见。本文分析自发和诱发的房室交界区文氏现象的心电图,旨在了解两型文氏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周民  陆凌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34-2734
单独表现的窦-房或者房-室文氏型传导阻滞较常见。但二者同时出现文氏型阻滞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电图为V1、V2、V3导联同步记录。窦性P-P间期长短不一。但呈逐搏缩短、突然延长的特征。P-R间期呈逐搏延长至QRS波群脱落,R-R间期“短-长”相间类似“成对”现象,为3∶2文氏型房室阻滞的特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度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4∶3);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3∶2)。2讨论凡是心脏传导经路均可能发生传导阻滞,其阻滞程度均可分成度、度、度;其中度又可分为型即文氏型和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采用经食道程序心房刺激同时检测69例小儿的窦房结、房室结电生理功能,并与正常成年人、老年人参数相比较,以观察小儿窦房结、房室结功能特点。结果表明小儿窦房结恢复时间、窦房传导时间、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成年人和老年人(P<0.001)。文氏阻滞点及2:1阻滞点则较成年人和老年人为高(P<0.001)。作者认为,由于小儿自律传导系发育程度及神经体液调节与成年人和老年人不同,故小儿窦房结、房室结应有其本身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经食道心房调搏测定房室传导功能的情况,结果显示出正常组与病窦组间在S—R间期变化的各刺激频率(S-R延长点、文氏阻滞点和2:1阻滞点)及房室传导系统有效不应期、功能不应期方面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病窦者除有窦房结功能异常外,部分亦有隐匿性房室传导阻滞。结果还显示出正常S-R延长点应>100次/分,文氏阻滞点应>130次/分,2:1阻滞点应>170次/分,房室传导系统有效不应期应<400ms,功能不应期应<520ms。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教师和绿化队员工两类职业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入选参加体检的教师232例及绿化队员工158例,对其进行自身疾病认知情况调查及常规体格检查。结果:教师组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绿化队组,而两组体检血压、血糖结果无显著差异;教师组对高血压及糖尿病的认知率和治疗依从性优于绿化队组。结论: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又称昔布类药物,国内临床应用过的有塞来昔布(西乐葆)、罗非昔布。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在治疗剂量下不抑制COX-1,相比于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在保证抗炎镇痛的疗效的同时,具有更好的胃肠道安全性。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虽同属COX-2抑制剂,心血管安全性却各有不同,近几年来关于两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的多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网站上的Medline数据库的特点及使用方法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对检索结果的影响,指出使用不同站点上的Medline数据库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血链球菌在厌氧和需氧体内抑菌物质的差异。方法运用超声破碎技术将菌体内抑菌物质释放出来,运用定量培养技术,比较菌体内抑菌物质。结果在厌氧培养条件下,菌体内的抑菌物质高于需氧条件下培养的血链球菌,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粉碎度对人参皂苷3种不同单体提取率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不同粉碎度对人参皂苷不同单体提取率的影响.方法 以人参皂苷Rb1、Rg1、Re为考察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参须粗剪、粗粉、超微粉提取物中人参皂苷不同单体的含量.结果 人参皂苷Rb1、Re粗粉的含量最高;而Rg1则是超微粉的含量最高.结论 粉碎度对红参须有效成分提取含量有影响,但对不同单体的影响不一.  相似文献   

16.
作者研究了不同透析膜、不同透析方法对尿毒大、中、小分子毒物的清除情况。发现铜仿膜(CUP)做血液透析(HD)、聚砜膜(PS)作血液透析滤过(HDF)及高流量透析(HFD)对小分子物质清除均佳;TACurea均小于50mg。HD对中分子物质(MMS)有一定清除作用,对β2m无清除效果。HDF对MMS及β2m清除最佳。HFD对MMS及β2m清除较HDF及血液滤过(HF)差。HF对MMS及β2m有良好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雌激素受体(E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Maspin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aspin蛋白在ER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5.8%(11/24),在ER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12.5%(2/1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E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亦存在显著差异,Maspin也可作为判定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不同初加工方法、不同药用部位南板蓝根中腺苷的含量,为最佳采收期、最佳初加工方法和最佳药用部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对南板蓝根中腺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南板蓝根于7月采收,加工方法为烘干(60℃),以根中腺苷含量最高。结论:不同采收期、不同初加工方法、不同药用部位南板蓝根中腺苷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杂说翻译     
<正>因为参加了一个与中医药学翻译有关的学术团体,于是向翻译学者学习的机会多了起来,也就激起了自己对翻译和翻译中医药学问题的兴趣,并有了一些业余时间的学习和感悟。对于翻译,我们总是说"翻译",习于旧惯,多以为常,然实际上"翻"和"译"的语义却是不尽相同的。"翻"为即时情境下的双向口语转换,而"译"则不仅指书面文体在不同语言间的单向转换,而且还包含了与"译"的行动相关的某些更多的语义。例如"传也"、"解释或阐释",与"择"相通,从而将"译"的功能和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教育背景实验者对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大鼠的针刺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栓子注入法建立MID模型,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对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职业针灸师穴位组、职业针灸师非穴组,非职业针灸师穴位组和非职业针灸师非穴组6组大鼠的行为学、体重、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的影响。结果:职业针灸师穴位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体重增加,HK、PK,G6PD活性显著增高(P〈0.05)。非职业针灸师组大鼠以上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职业针灸师针刺治疗MID作用显著,其机制与上调HK、PK、G6PD活性有关;而非针灸师针刺后无效,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教育背景研究人员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针刺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施手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