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祛邪欠妥致误案 1978年7月26日,应友人之邀出诊,为其68岁寡母疗疾,至其宅,见患者蹲坐床边,以手扪胸,神情萎靡,形清癯,面(白光)白,赖言语。友人代诉云:其母体虚‘素有喘疾。三日前洗衣后觉恶寒微热,头身酸痛,续则喘促胸闷,不得平卧,纳差恶食,二日来唯啜米粥半碗。曾服克感敏、通宣理肺丸、香砂六君汤诸药,效罔。现仍恶寒,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咳痰清稀,稍进食水则胃中不适,胸闷加重。  相似文献   

2.
湿热病案     
张×,女,10岁。1989年5月21日诊。患者半月前持续高热,住院治疗热退后,双耳听力骤降,须大声喊叫方能闻及。家长初以为病后体虚,遂辅以鸡蛋、奶粉、饮料等食物,听力非但毫无好转,反而高声叫喊也难辨其传声方向,只得借助手势传呼。证见:发育如常,神色呆滞,倦怠欲卧,口渴  相似文献   

3.
刘×,男,4岁。1982年9月28日诊。患儿身热,缠绵月余,日晡更甚,在某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半月余,热势未减,又转县人民医院治疗,疑为肺炎、伤寒及病毒感染等,但各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予西药对症治疗效差,遂来我院门诊求治。刻诊患儿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少气无力,食纳不思,小溲微黄,体温  相似文献   

4.
暑证误治案     
鄢×,男,35岁。在烈日下劳作后,而壮热烦渴,尿短亦灼热,乡医投白虎汤加芦根、连翘。初服一剂,壮热烦渴稍减,尿不灼热,但谵语神昏,频欲呕吐,舌苔灰黑。谓之邪入心包,照前方加用安宫牛黄散一支,服后病势不退。而邀余诊。证见发热头痛,汗出少而粘,口渴饮不多,不喜冷饮,脉浮滑有力,右大于左。询知患者暑天(农历七月初二日)在炎日下劳作,晚上贪凉求爽,大饮凉水,又搬竹床于井旁露宿达旦,醒后先觉畏寒,头痛身重,继而壮热烦渴。笔者认为,患者虽身热昏谵、呕逆,但舌苔灰黑且厚,实是伤暑之后,又感寒凉,复加寒药,暑邪被寒所阻,  相似文献   

5.
临证误治谈     
总结临床上失败的教训,其意义不亚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更多的成功找到捷径。兹就个人临证所见和体会,陈述临证误治的教训。补肾气不可温燥刘××,男,34岁。1965年始患“肾炎”,迁延未瘥。至1982年春后头面浮肿、腰膝酸软、腰痛等证加重,常服“金匮肾气丸”,诸证减轻,因病情反复,于1982年9月30日入院。证见:头面浮肿,面色暗晦,腰膝酸软,腰痛,四肢不温,夜尿频多,小便清长,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细弱。医以补肾温阳兼利小便为治,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味:附片6克,肉桂5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熟地1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云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车前子10  相似文献   

6.
<正>针灸误治是指针灸治病过程中因辨证不准、针刺手法不当等原因而致疗效不显著甚至加重病情的临床现象。本研究通过对针灸误治病案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病案1:患者,男,23岁,大学生,于2014年11月24日就诊。病史:腰部酸痛3年余,不能久行久立久坐,腰部CT示:L_4/L_5椎间盘轻度膨出。服用活血化瘀药"独一味滴丸"无效而在某医院行针灸治  相似文献   

7.
1 咽痛案陈某,男,12岁,学生。反复咽部疼痛6个月,自觉咽喉灼热疼痛,吞咽不适。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咽炎,经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菌素治疗十余天,疗效不佳,后改用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之类,如银翘散加马勃、射干、山豆根、板蓝根等治疗十余天,疗效仍不佳。诊见:咽喉疼痛,口唇灼热干燥,头晕重痛,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体温正常,咽部不红、不肿,舌润多津,心肺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综合病史及体征,认为此证当属初起于风热,过用苦寒损伤脾肾,痰湿内生,虚阳上浮之证。治宜温经通阳,祛散寒痰。处方…  相似文献   

8.
一、疗胃咳,化痰降逆取效古人曰;“咳者,肺之本病也。”然《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说乃是指它脏亦可影响及肺。《内经》又云:“胃咳之状,咳而呕”故疗胃咳尤当慎重中焦病变。曾治某女,  相似文献   

9.
肾病湿热证     
湿热证是多种肾病主要证型之一,形成较为复杂,有内生而成,有外感所致,亦可因内外合邪以及药物等原因。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对湿热所处的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而采用不同治法。上焦湿热为主,三仁汤加减;中焦湿热为主,黄连温胆汤或泻心汤加减;下焦湿热为主,八正散加减。肾病湿热证成因复杂,变化多端,湿热病邪可弥漫于三焦,亦可虚实夹杂,故治疗时还需考虑数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临床所见低热一证,湿热引起者颇多。湿热的成因,在儿科多是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滞胃助热;嗜食生冷,损脾留湿。湿热合邪可沿经络、三焦、气血流注传变;或继外感内外相引而致病。在发病过程中,湿热邪气又可随中气的盛衰而起变化,中气实者易于化热,病变多在阳明;中气虚者,易于化湿,病变多在太阴。临证又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异。笔者按湿热病变在脾胃的理论,对低热分别辨证施治,收到较好效果。(阴虚、气虚、食积所致的低热,不在此论。)例一湿邪内伏热灼营阴李×女11岁1974年11月21日初诊  相似文献   

11.
方某,男,35岁。因消瘦伴尿血1月入院于2001年3月15日。1月前“感冒”发热,服“感冒药”后热退,诊时解肉眼血尿,伴口温渴、盗汗、轻微咳嗽、胸闷、痰白稠而少、纳少、近1月体重减轻4kg。不伴发热、腰痛、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小便中血川,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3-4/HP,肝肾功正常,胸片提示: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查痰找到结核杆  相似文献   

12.
<正> 梅核嗌哽,疏郁化痰无功王某,女,45岁。咽部似有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延逾半载,曾多次服中、西药罔效。伴胸膈满闷,神疲乏力,纳差,夜寐不实等证,舌淡苔白微腻,脉虚细无力。拟疏肝达郁,化痰散结利咽法。半夏厚朴汤方出入:半夏、厚朴、茯苓、苏叶、川贝母、枳壳、陈皮、  相似文献   

13.
赵某,女,42岁。起病六天,初病即发生右侧颜面及上下肢筋肉痉挛,同侧眼睑、口角向上歪斜,手足外翻,虽神志清醒,亦不能自主控制,每次发作约三至五分钟。始病日发作二至三次,往后渐频,现一昼夜竟达十余次,伴头晕,难寐,纳少,口干。服西药未见效。患者于候诊中发作一次,自觉甚苦。观其神疲,目眶色晦,舌淡  相似文献   

14.
总结临床工作的失误很有必要,这对提高医疗质量大有裨益。既往有关误治病例的报导,多系报导者本人修正他人的错误,或者修正自己初诊时发生的错误。然而事实上个人发生错误经由他人修正者亦不在少数,只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医者本人往往难以察觉。本文报道笔者的中气虚弱证误治两例,由他医正误治愈,并试加分析,以吸收教训。  相似文献   

15.
徐剑文 《中医药导报》2019,25(6):119-120
介绍在社区针灸科临床中遇到的5个误诊误治病例,分析导致误诊误治出现的原因包括医师因素和患者因素两个方面,认为临床对于疾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完全避免误诊难以实现,但医者如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误诊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正> "挫折和失败看上去很不好,但它却促使人们去深思熟虑,顽强探索,奋发图强"成功的经验固然可贵,但失败的教训,更能作为一种强心剂,激发人们上进.余从学校毕业,临证已有四载.所学理论,记忆犹新,然未能使理论与临床融为一体.遇到疑难病证,不能见微知著,识其病本,故临证失误较多.然求知之心,使余勤奋不息,求教老师,醒悟之后,改弦易辙,每多获愈,随即著录《临证笔记》.今整理病例两则,可为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7.
黄某,男,42岁,教师,于1996年3月21日因感受春温时邪引动伏热而致发热,微寒无汗,口渴,咽喉干燥,延今3日。前区以伤寒病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药后复见壮热心烦,无汗,烦渴,咽喉干燥,舌边红绎,舌苔干黑起刺,脉洪清。此乃春温误服辛热之药而致热炽津伤。治疗急宜养阴清热生津之法。方用生地15g玄参10g天冬10g麦冬15g石斛10g天花粉10g生石膏20g,上方连服6剂,诸症消失。原方去生石膏连续服4剂以善其后。按:春温之病,每因里有伏热,外感风寒触发所致。故发病初起,除见身热口渴、按赤、苔干黑等里热津伤证候外,又常兼微寒无汗…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湿热证证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渴病多被认为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证,但在岭南地区尚有属湿热证者。从湿热证的产生、湿热证病机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治疗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辨治消渴病湿热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肾炎湿热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湿热证在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临床医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从病因、病理、生化、免疫、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方面论证了湿热伤肾是肾炎病机的基本特点。这其中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过程:1978年徐嵩年[1]指出邪热内蕴常为整个慢性肾炎治疗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干扰因素;1982年张镜人[2]提出慢性肾炎伴肾功能损害过程中,湿热是贯穿始终的病邪;1988年赵金锋[3]观察50例慢性肾炎患者,认为百分之百的病例在整个病程或病程中某个特定阶段都可表现有湿热,刘志明[4]进一步指出湿热伤肾是肾炎病机的基…  相似文献   

20.
湿热证治验     
本文详细说明了注入井和采油井的井下工况,即温度、压力、酸性以及腐蚀液体和气体条件。并用示意图说明五种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