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肠道运动的频率降低,大便失禁,结肠功能紊乱,直肠功能障碍,成为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障碍。本文将对脊髓损伤后肠道的状况和护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回顾结肠、直肠动力和排便的基本生理学特征 ,阐述脊髓损伤对排便的影响 ,讨论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措施 ,并提出新的治疗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短期内小鼠肠道功能的变化。方法将105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30)、假手术组(B组,n=30)和模型组(C组,n=45)。A组不作处理,B组仅暴露脊髓,不夹持。C组采用动脉瘤夹夹持T10处脊髓,复制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2 h、24 h、48 h测定小鼠回肠肌电慢波及平滑肌收缩力,并做回肠HE染色。结果脊髓损伤后12 h、24h、48 h,C组小鼠肌电频率和振幅低于A组和B组(P0.05),收缩力振幅低于A组和B组(P0.05),但24 h、48 h后收缩力频率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各时间点肠黏膜评分均较A组和B组高(P0.05)。结论小鼠脊髓损伤后早期,肠道平滑肌肌电活动减弱,收缩力减小,肠黏膜轻度损伤。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2021,41(4)
目的 探讨竹圈生大黄灸治疗实热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确诊为实热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竹圈组(竹圈生大黄灸)、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每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的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NBD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r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NBD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的NBD评分皆有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前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Barthel评分皆有提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竹圈生大黄灸能有效治疗实热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指力刺激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脊髓损伤分级的病人10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实验组早期采用指力刺激直肠黏膜,配合腹部按摩、药物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排便方法。结果两组排便恢复情况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不同分级脊髓损伤病人的肠道功能重建中综合评估病人情况,采用指力定时刺激直肠黏膜,能重建骶部排便反射,使病人形成规律性排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道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病人便秘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给予脊髓损伤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给予肠道功能排便训练,1周后观察两组便秘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周后有效排便率为92%,常规组仅为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功能训练解决脊髓损伤病人便秘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法。  相似文献   

7.
总结帮助截瘫病人建立起反射性排便的护理.包括排便训练前评估,饮食的管理,肠道按摩方法,肛门刺激方法,排便时的体位配合,心理护理及排便情况的观察和记录.认为通过对脊髓损伤截瘫病人肠道功能训练,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加其在社交活动中的独立性,维持最佳的卫生状况,保持自尊及健康感.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与肠道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后患者面临五项主要问题 :行走能力、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性功能、疼痛[1]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仍是难题。近几年来 ,国内外对SCI后行走能力、疼痛的处理、尿流动力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与之相比 ,SCI后胃肠功能紊乱和排便功能障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而该问题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ADL)和回归社会产生终身影响[2 ] ,给患者的生活、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很多研究发现 ,在SCI稳定以后 ,肠道功能紊乱可导致患者一系列的问题 :独立排便障碍、便秘、…  相似文献   

9.
患者脊髓损伤后,肠道失去控制不仅进一步对病人的身体造成新的打击,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及性功能,2002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对107例脊髓损伤(SCI)病人进行肠道护理,在合理时间内促进肠道的排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除了致死致残外,常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同时,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复杂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近年来,肠道菌群对脊髓损伤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不仅可以作为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以及部分并发症的生物标志物,而且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肠道菌...  相似文献   

11.
12.
曹效  吴慧楠  赵海红  毕胜 《中国康复》2019,34(11):575-578
目的:探讨基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肠道(NB)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脊髓损伤(SCI)合并肠道障碍患者31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例,对照组16例。2组均给予收缩肛门,盆底肌上提起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20min、频率调制 25Hz/75Hz、带宽 500μs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疗程为20次。治疗前后对2组进行肠道功能评分与直肠超声检测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exner便秘评分、Cleveland便失禁评分、神经源性肠道综合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肛门外括约肌厚度及肛提肌群厚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群厚度的变化率比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定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群的厚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结肠壁病理结构及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血管活性肠肽能(VIP)神经元表达变化,探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的病理机制。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非NBD(对照组)和NBD(模型组);大鼠氯胺酮(60mg/kg)腹腔注射麻醉,利用NYU脊髓打击器,以75gcm致伤力制作第10胸椎节段(T10)SCI模型,手术切除大鼠结肠组织制作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壁病理结构,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VI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SCI后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绒毛减少、倒伏、脱落,结肠组织中VI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假手术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肠VIP能神经元表达变化可能是导致大鼠SCI后NBD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目标管理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上海某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的胸段脊髓损伤诊断神经源性肠的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肠道护理;观察组31例在常规肠道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目标管理的方法,促进医治护患共同参与到患者肠道管理中,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并按时间轴制定具体、可量化、可实施的阶段目标,小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目标进展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按时间点达到阶段目标,最终达到患者肠道自我管理的总体目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大便控制情况、满意度、肠道功能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肠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患者参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大便控制等级评分:1级0人(0%),2级2人(6.5%),3级6人(19.4%),4级9人(29.0%),5级14人(45.2%)。对照组患者干预后大便控制等级评分:1级3人(9.7%),2级6人(22.6%),3级7人(22.6%),4级9人(29.0%),5级6人(19.4%),2组患者干预后大便控制等级较干预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大便控制等级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自理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1, P ?0.05)。结论 目标管理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参与到自我护理行为中,提高患者肠道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索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肛门直肠功能降碍对排便的影响。方法 利用肛门直肠动力检测仪,对照比较30例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和30例正常人排便时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排便时肛管压力下降幅度、直肠—肛管压力梯度和排便指数小于正常人(P<0.01)。结论 脊髓损伤破坏了用力排便时肛门直肠活动的协调性,使自主排便机制受损,非自主排便成为主要排便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3D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3DHR-ARM)观察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NBD)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致脊髓损伤术后神经源性肠道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肠道功能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配合针刺治疗,应用3D HR-ARM、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分、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肛门括约肌收缩压、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Barthel指数(BI)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便意阈值、神经源性肠道(NBD)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静息压、高压带长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研究组肛门括约肌收缩压、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便意阈值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肛门括约肌收缩压、BI评分与ASIA评分成正相关(P<0.05),便意阈值、NBD评分与ASIA评分成负相关(P<0.05)。结论: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3D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与量表评定具相关性,有望成为神经源性肠道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分类及其与治疗的关系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传统的分类和按膀胱功能及尿流动力学的分类方法与临床治疗不相适应。基于排尿时患者有无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及康复治疗的需要 ,近年提出了新的4型分类法 ,即大脑脊髓束残留型、脊髓协同型、截瘫型和四肢瘫型。本文简要介绍了各种分类方法及其治疗原则 ,尤其是新分类法 ,简明实用。  相似文献   

18.
神经性疼痛(NP)是脊髓损伤(SCI)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存在长期服药后药效下降、手术疗效差及术后复发等问题。心理意象(MI)可有效促进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缓解NP,但其对于NP的疗效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且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神经影像学可直观反映MI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助于理解MI调节NP的神经机制。本文就MI治疗SCI后NP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电压的骶神经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肠道的影响,寻求最佳的刺激参数。方法:应用RM6240c将不同刺激电压1V、2V、4V、8V分别作用于脊髓损伤大鼠的骶神经根,刺激7d后,通过测定各组大鼠的肠道生物电、肠道通透性、肠道动力以及肠道的形态学改变来比较各组的肠道功能恢复差异。结果:不同刺激组肠道生物电峰值和肠道动力均高于对照组,肠道通透性以及肠道的形态学较对照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电压的骶神经刺激均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肠道功能障碍,其中刺激电压4V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肠道功能的改善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