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和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均系多种病因所造成的综合征。正常成人外周白细胞总数一般在5,000~10,000的范围内。凡低于4,000者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而低于2,000者,则因其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而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由于嗜中性粒细胞占大多数,约为50~60%,故白细胞总数的变动,大多由其所造成。粒细胞缺乏症通常伴有白细胞减少。但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并不一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下降,这是由于它种白细胞的代偿性增加的缘故,如患肠伤寒时,嗜中性粒细胞数虽减少到0.5%,但白细胞总数却  相似文献   

2.
当中性粒细胞数在成人低于2.0×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10岁的儿童及婴幼儿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数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ulocytosis)。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同种免疫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utoimmuneneutropenia,AIN)和自身免疫性疾患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同种免疫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胎儿携带母亲体内不存在的父源性粒细胞抗原,引发母体产生针对粒细胞的同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诱发粒细胞的减少。1病因和发病机制AIN的发…  相似文献   

3.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数周期性波动为特征的罕见疾病。严重病例可导致死亡。其病因尚未明了。近年文献报道2例经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本文报告1例经强的松龙治疗获得缓解。患者女性,生于1962年。1981年4月因反复感染和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就医。无粒细胞减少家族史和其他血液病、周期性口腔溃疡或反复感染史。1974年患伤寒,未经氯霉素治疗而痊愈。血细胞数大致正常。1977年5月发热、咽痛、口腔溃疡、颈与腹  相似文献   

4.
苏珊珊 《内科》2007,2(3):356-357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白细胞减少”的患者,白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多数是粒细胞减少的结果,故又称粒细胞减少症。其病因多种多样,发病机理各不相同,明确病因有利于治疗。现将1999—2005年我院收住的180例白细胞减少症病例分析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理复杂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目前治疗哮喘的药物种类较多,现将有关药物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Sweet综合征     
赵天恩 《山东医药》2001,41(15):54-54
1964年 Sweet首次报告了一种发热、四肢及面部发生红色疼痛性斑块、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的皮肤病 ,称为 Sweet综合征 ( Sweet’s Syndrome) ,又名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病。后者名称冗长且不完整 ,故以 Sweet综合征为妥。本病我国已有多例报告。1 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属于皮肤变应性血管炎范畴 ,由于组织病理显示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故归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亚类。本病确切的病因不明。其常见的诱因有感染 (流感、咽炎、扁桃体炎等 )、药物、疫苗接种、气候变化、日晒、肿瘤等 ,半数以上找不到明显诱因。近年来随着生物…  相似文献   

7.
李运辉  孙勇  吕美丰 《肝脏》2014,(12):904-906
目的:探究110例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以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非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110例,根据病因分为良性病因患者组19例和恶性病因患者组91例,患者均采用 ERCP 进行治疗,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胆管癌是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大便潜血阳性是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最常见临床特征。与治疗前相比,良性病因非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 ERCP 治疗后总胆红素、GGT、ALT、WBC、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黄疸、腹痛、发热例数减少(P <0.05)。与治疗前相比,恶性病因非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 ERCP 治疗后总胆红素、GGT、ALT、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黄疸、腹痛、发热例数减少(P <0.05)。结论非医源性胆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为胆管癌,临床特征包括大便潜血阳性、黑便、便血、呕血。ERCP 为胆道出血有效的、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immuneneutropenia),系一组因中性粒细胞抗体介导的粒细胞减少(<10岁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成人低于2·0×109/L)和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因患者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或通过脾脏破坏,或由补体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溶解作用,使粒细胞减少[1]。大多数患者的抗体是作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因此患者的骨髓象大多呈增生象伴粒细胞系“成熟障碍”,但也有少数患者的抗体可直接作用于粒细胞系的前体细胞,导致严重粒…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研究工作系对大系列的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估,并分析抗中性粒细胞抗体(IgG 或 IgM)的存在及其结合补体的活力与各项临床参数(包括其他血细胞减少、脾大和感染)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磷~(82)对各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人进行研究之后,根据中性粒细胞的动态情况,作了如下生理学分类: 一、生成减少 1.药物引起 2.放射线作用 3.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① Kostmann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 Glasslen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de Vaal网状组织发育不全 5.无丙球蛋白血症和丙球蛋白缺乏症 6.慢性发育不全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7.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8.可能由于缺乏一种血浆因子引起的家族性  相似文献   

11.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lymphadenopathy.NHL)是1972年以来被认识的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廇性淋巴结肿大。临床上以颈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为三大特征。病理组织学上以淋巴结广泛性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而无中性粒细胞浸润为  相似文献   

12.
自1978年我们用肾上腺素试验诊断和鉴别各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粒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组人粒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刺激中性粒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促进其超化活性和周围血粒细胞增多。因此G-CSF已被用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文就近年来G-CSF或基因重组人粒单系细胞集落刺激因素(GM-CSF)临床应用的进展概要综述如下:1粒细胞减少(缺乏)症1.1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白1989年以来,G-CSF用于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日益增多。为了评价G-CSF及GM-CSF治疗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O.IX10’几)的疗效,SPrikkelm等“‘总结7O例临床资料,结果表明外周血粒细胞均迅速恢复,死亡…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炎症免疫应答是VMC的主要发病病因。中性粒细胞作为先天免疫应答的一部分在VMC中发挥的作用过去很少被研究。然而多个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可通过一种新的防御机制即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参与多种疾病。并且,最近在活动性心肌炎患者和VMC模型心肌病理活检中都发现有NETs形成,因此NETs被推测在VMC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本文就NETs在VMC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可导致患者感染,与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而中性粒细胞抗感染能力与其表面粘附分子表达有关.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巩固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及其体外对趋化三肽(fMLP)的反应,观察其与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与中性粒细胞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粒细胞减少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极为常见,一直多用肝硬化继发脾亢和脾中中性粒细胞清除加速等“过分吞噬学说”“体液学说”来解释。基于此,采用脾栓塞或切除以改善症状,但多数患者疗效欠佳。因此,陆续有研究脾亢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目前已知引起粒细胞减少的总体原因主要包括:1.骨髓内粒细胞的生成减少或分化发育障碍;2.粒细胞破坏加速(免疫性和非免疫性);3.白细胞分布异常;4.骨髓贮备能力低下;5.复合机制;6.机制不明等。本文就肝硬化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周围血中性粒细胞60000SSA抗原第230~241表位表达水平的检测,并与相关的临床指标分析比较,初步探讨这一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人工合成的60000SSA抗原第230~241表位(E230~241)寡肽,从课题组已成功构建的SSA噬菌体单链可变区(scFv)抗体库中筛选得相应的scFv单抗,用其标记18例伴粒细胞减少的SLE患者和10名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仪比较检测E230~241的表达程度,分析其与中性粒细胞计数、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总病程、病情活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比较重症和轻症SLE患者间这一表达程度的差别。结果SLE组患者E230~24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20±12vs7±5,P=0.001),且表达程度与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686,P=0.002),与SLEDAI呈正相关(r=0.665,P=0.003),与病情活动时间呈正相关(r=0.571,P=0.013),与总病程无显著相关性(r=0.114,P=0.651);重症患者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病情相对较轻者(31±10vs12±8,P=0.001)。结论SLE患者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增强表达E230~241,可能是其粒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并可能参与SLE其他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经胎盘传播IgG抗体而致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较为罕见,它是由母亲抗人中性粒细胞抗原(HNA)-1b抗体引起的,可合并感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有效。本文报道1例由输血引起的严重而持续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极其严重,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是常见的死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后易患感染而导致死亡。本文报道的2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有8例死于感染,5例的中性粒细胞少于100/立方毫米,单核细胞少于20/立方毫米。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绝对值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体外研究证明,单核细胞减少如同中性粒细胞减少一样,可使这些病人有严重感染的危险。 22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有骨髓增生低下,中性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在1500/立方毫米以下,淋巴细胞超过1500。大多数患者血小板严重减少(少于50,000/立方毫米),仅1例正常。总的预  相似文献   

20.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问世后,对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作用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我科于1997年2月~1997年9月观察了低剂量国产rhG-CSF对肺癌CAP方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防治作用。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