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永利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2,25(4):195-197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传统认为血管新生内膜来源于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内向迁移,但最近国外有学者提出新的学说:血管外膜细胞内膜迁移造成血管再狭窄。这一学说将可能对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血管成形术后外膜细胞表型转化和迁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外膜细胞向血管内膜的迁移。方法改良导丝法损伤24只大鼠颈总动脉(CCA),制作血管再狭窄模型;采用5-溴,2尿苷嘧啶(BrDU)标记增殖和迁移的成纤维细胞,以免疫组化,BrDU单染结合α-肌动蛋白(α-actin)复染,光镜、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仪观察和分析损伤后3、7、14和28d,血管外、中和内膜上与BrDU结合的成纤维细胞的动态分布。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BrDU结合的外膜成纤维细胞在术后第3天外膜上分布较多,至第7天达到峰值并表达α-actin,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化成为成肌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第14天,外膜上阳性细胞数下降,中膜和内膜上数量显著上升,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第28天,外膜、中膜和内膜阳性细胞数量回归到基线,但内膜ECM沉积较多,内膜仍增厚,管腔狭窄。不同时间点,血管三层结构内阳性细胞数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2.电镜观察:血管成形术后,成纤维细胞胞质饱满,粗面内质网发达,表面分泌颗粒丰富,合成大量微丝束,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第7和14天,成肌纤维细胞形成宽大的伪足,分别伸向血管外弹力板窗孔和内弹力板窗孔,细胞呈腔内方向迁移趋势。结论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合成分泌α-actin;外膜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增殖,成为新生内膜的细胞成分;外膜细胞和血管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管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滑肌细胞 (VSMC)的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形成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细胞外基质(ECM )的降解是VSMC迁移的前提条件。血管成形术后的VSMC的迁移 ,涉及到细胞外基质的破坏和再修复 ,即结缔组织修复维持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性。此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及缺失依赖于蛋白激酶及其抑制因子作用的程度。实验提示血管壁上存在两个系统 ,相互作用达到内环境的稳定 ,即纤溶酶原系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系统。在VSMC的迁移中作为主要角色———MMPs受到重点关注。本文将对血管成形术后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MMP… 相似文献
4.
既往研究认为,血管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是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近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外基质比平滑肌细胞可能起更重要的作用。现综述细胞外基质在正常血管壁的分布、在血管成形术后的变化及其在再狭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直流电场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物电场(EF)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EF干预72h,显微成像及图象分析技术检测VSMC迁移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VSMC增殖核抗原表达情况,观察细胞增殖改变。结果:在含有10%胎牛血清(FBS)的培养基中,在150mV/mm EF作用下,VSMC向阴极迁移明显,向阳极迁移受抑制。150mV/mm、250mV/mm EF干预下,细胞增殖核抗原较无EF干预培养VSMC无明显改变。结论:EF诱导VSMC定向迁移,对VSMC增殖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生长因子(GF)对生物电场(EF)诱导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定向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在不同条件培养基中用150 mV.mm-1EF干预6h,显微成像及图象分析技术检测平滑肌细胞迁移情况。结果:在含有10%胎牛血清(FBS)的培养基中,VSMC在EF作用下向阴极迁移。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中,细胞没有定向迁移。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补充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PDGF-BBb、FGF、TGF-β1)时,部分恢复细胞向阴极迁移。结论:EF诱导的VSMC定向迁移依赖于血清的存在,血清中的生长因子与EF协同作用,促进细胞向阴极迁移。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进行1.06μm激光血管成形术(LA),应用系列癌基因片段与地高辛-dUTP随机插入标记,进行血管组织的原位杂交。发现:(1)LA后血管壁可见c-fos、c-jun、C-myc和N-ras等癌基因表达;(2)癌基因表达多位于血管斑块中的SMC;(3)c-fos、c-jun表达迅速而短暂,c-myc和N-ras表达较迟,持续时间较长。结论:激光损伤可诱导动脉SMC中的某些癌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8.
9.
血管腔内放疗预防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人们认为,射线预防PTCA后血管再狭窄主要是射线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的抑制作用,但是这种抑制作用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射线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凋亡在射线抑制再狭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存在争议,在这个过程中,射线对巨噬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上,行激光血管成形术(laser angioplasty,LA),用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3H-TdR掺入和癌基因c-fos表达的测定观察了心痛定对血管损伤后腹主动脉VSMC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心痛定(10^-8-10^04mol/L)能抑制体培养VSMC3H-TdR掺入,呈剂量依赖关系,10^-5 相似文献
11.
既往研究认为,血管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是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近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外基质比平滑肌细胞可能起更重要的作用.现综述细胞外基质在正常血管壁的分布、在血管成形术后的变化及其在再狭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射线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腔内放疗预防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人们认为,射线预防PTCA后血管再狭窄主要是射线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的抑制作用,但是这种抑制作用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射线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凋亡在射线抑制再狭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存在争议。在这个过程中,射线对巨噬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BTEB2反义基因转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将BTEB2 cDNA反向克隆至腺病毒载体,构建携带反义BTEB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ASBTEB2;用Ad-ASBTEB2转染VSMC,经免疫印迹法检测BTEB2蛋白质表达;通过改良Boyden趋化小室检测VSMC迁移数;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促VSMC迁移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链(PDGF)的表达。结果:(1)Ad-ASBTEB2转染明显抑制VSMC的BTEB2蛋白表达;(2)Ad-ASBTEB2组VSMC迁移数较未转染组(P〈0.01)和Ad.LacZ组(P〈0.01)显著减少;(3)Ad-ASBTEB2组PDGF-BB表达较Ad.LacZ组和未转染组显著降低。结论:BTEB2反义基因转染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的迁移,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促迁移因子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后较高的再狭窄率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 ,大量研究证实放射治疗能抑制PTA后再狭窄。最近 ,2种用于治疗支架内狭窄的设备已经应用于临床[1 ] 。但对放射治疗抑制PTA后再狭窄的机制 ,人们认识较少。放射治疗抑制PTA后再狭窄的机制实验证实放疗抑制新内膜形成的生物学效应依赖于血管壁吸收的照射剂量 ,而与放射源的种类和持续照射时间关系不大。放疗抑制再狭窄的作用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低剂量时不能抑制再狭窄 ,反而可促进内膜增生[2 ] ;过高的剂量可引起毒… 相似文献
15.
用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造成狭窄≥50%的日本大耳白兔50只进行激光血管成形术(LA),术后3、7、14、21、28、35、42、49、56和63天血管取材切片作病理变化分析。结果:LA后14天,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出现增殖,动脉中层SMC向内层迁移;LA后28天,内膜层SMC增殖最为明显,并导致血管再狭窄;内膜层SMC表型与合成型SMC相似;LA后35天,内膜层增厚速度降低。结论:实验性LA后SMC增殖反应呈一动态过程,与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变化大致相同,故本实验模型适于LA后血管再狭窄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管狭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血管成形术可能会导致内膜过度增生,血管成形术再狭窄已成为临床严重问题。血管外膜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血管损伤后激活的外膜成纤维细胞(AF)可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并向内膜迁移,同时促进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分子,而AF衍生的活性氧(ROS)引起的氧化应激也会参与血管炎症,这一炎性反应加剧了血管再狭窄。炎性微环境下,祖细胞分化加剧,脂肪细胞功能失调,引起细胞增殖。本文首次综述了几种外膜细胞如AF、炎性细胞、祖细胞和脂肪细胞在血管成形术后血管重构和内膜增殖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放疗预防PTCA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近年来人们在基础和临床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放疗抑制再狭窄的机制。放疗的时间点,剂量和剂量率;照射方式以及放疗所产生的副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上,行激光血管成形术(laserangioplasty,LA),用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VSMC)3H-TdR掺入和癌基因c-fos表达的测定观察了心痛定对血管损伤后腹主动脉VSMC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心痛定(10-7-10-4mol/L)能抑制体外培养VSMC3H-TdR掺入,呈剂量依赖关系,10-5mol/L抑制血清诱导VSMC中的c-fos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9.
1-磷酸鞘氨醇促进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rat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rVSMc)迁移的作用机制,为肿瘤血管新生和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rVSMc细胞,建立低氧培养箱和氯化钴诱导的细胞低氧模型,应用RT-PCR方法对rVSMc细胞的S1P受体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运用微孔隔离室穿越方法研究S1P对rVSMc细胞迁移的作用,并用S1P受体阻断剂加以证实。结果与结论rVSMc细胞表达SPK1和S1P受体rS1P1、rS1P2和rS1P3,低氧状态下rVSMc细胞SPK1的表达和活性均高于对照,S1P主要通过与rS1P2受体结合促进rVSMc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