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市家栖鼠群落演替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桢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5):341-342
目的 探讨苏州市区家栖鼠的群落演替及其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制对策。方法 夹夜法捕鼠。结果1991~2000年的10年间,苏州市家栖鼠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褐家鼠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优势种;小家鼠和黄胸鼠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结论城市环境改造和人为干预活动,改变了鼠类栖息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场所,家栖鼠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2.
家栖鼠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家栖鼠主要包括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屋顶鼠(Rattus rattus),我国代表种为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和小家鼠(Mus musculus)2种害鼠.由于这些鼠类的危害日益严重,它们不仅糟蹋粮食,污染食品,更主要的是传播疾病,如鼠疫和出血热等,而且能够咬坏电线,破坏通讯设备,引起火灾等重大事故.因此人类对害鼠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控制措施,但直到20世纪中叶,鼠类防治还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对家栖鼠类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抗凝血灭鼠剂的应用,鼠害控制进入了新的时代.这类灭鼠剂主要包括香豆素和茚满二酮两类化合物,它通过干扰维生素K代谢,破坏正常的凝血功能而导致死亡.由它配制的毒饵,不会引起老鼠的拒食反应;人畜误食也有足够的时间抢救,并有特效的解毒剂维生素K1,成为防治家栖鼠的理想鼠药[1].因此,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推广应用,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随着这类灭鼠剂的长期使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出现了明显的抗药性与交叉抗药性,影响着这类杀鼠剂应用,使鼠害控制更加困难.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褐家鼠、小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药性以来,几乎所有使用这类鼠药的国家和地区都报道了家栖鼠的抗药性.近年来,围绕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以下简称抗药性)的研究,国内外开始了许多工作. 相似文献
3.
4.
5.
6.
孟风英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8,9(1):43-43
突击灭鼠后家栖鼠密度回升因素分析孟风英近几年来在灭家栖鼠方面开展的“一役达标”活动,使家栖鼠的数量在大范围内锐减。但灭后家栖鼠数量的复升速度各地快慢不一,而复升因素众说纷云,然灭田问鼠不力,是多数同志一致的意见,这就给人们一个提示,即在灭家栖鼠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家栖鼠与我们的生活过于紧密,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巨大。因此,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家栖鼠进行防治是必要的。目前,毒饵防治是家栖鼠防治的主要手段。笔者主要对我国灭鼠毒饵的农药登记情况和专利登记情况、灭鼠毒饵基饵、引诱剂以及家栖鼠不育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为更好地进行鼠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伟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3,(3):250-254
城市鼠害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3种家栖鼠是城市主要害鼠。城市具有适宜家栖鼠生存的条件,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家栖鼠可持续性控制越发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城镇家栖鼠综合防治是可持续控制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该文对城镇鼠类调查、启动阈值确定、干预、评价等步骤进行阐述,并对比部分国家(地区)登记使用的杀鼠剂,同时探讨诸如标准和法规、综合监测、风险评估、抗药性问题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参与对于持续长久地城市鼠害控制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苏州市区10年来鼠情监测结果,分析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为城市鼠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夹夜法.结果苏州市家栖鼠类群落由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和臭NFDA6NFDA5组成,优势种为小家鼠.特殊场所和重点行业鼠密度较高( 2.34%、 1.41%),居民区最低( 0.41%);城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73.27%),城郊地区以小家鼠为优势种( 81.25%).结论苏州市不同区域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相似,不同生境中群落结构略有差别,而密度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288.97,P< 0.001). 相似文献
10.
梁玉清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5,11(4):251-253
目的掌握鼠类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方法夹夜法。结果14年共捕获鼠类动物1196只,经鉴定属2目2科5种,即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和臭鼩鼱。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3.71%。平均鼠密度2.37%,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结论在城镇居民区家栖鼠防制中,应加强鼠情监测,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溴敌隆杀灭家栖鼠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先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0,1(2):110-112
0.5/万溴敌隆毒饵对怀化市区不同场所的灭鼠效果,以招待所(旅社)和单身职工宿舍最佳(94.2%、93.6%),明显高于饲养禽畜宿舍(77.7%);对小家鼠的效果(95.1%)高于褐家鼠(86.9%),对黄胸鼠的效果(81.8%)与褐家鼠无明显差异,对黄胸鼠与小家鼠的效果差异非常显著;一楼灭鼠效果(85.0%)明显低于二楼(93.3%),饲养禽畜宿舍灭效(77.7%)明显低于普通家属宿舍(92.4%),这与前者对饲料保管不善,影响鼠类盗食毒饵有关。溴敌隆杀灭小家鼠的效果(95.1%)明显优于杀鼠降(81.4%)。试验表明,溴敌隆是当前杀灭小家鼠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家栖鼠的抗药性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11(4):313-315
抗凝血灭鼠剂是当前防制家栖鼠的主要手段 ,但长期使用鼠类会产生抗药性。解决抗药性的关键在于及时察觉它的存在。因此 ,使用过程应进行定期调查。 70年代末 ,笔者将有关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试验方法资料译出发表[1-2 ] 。 1980年 ,几个单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供的杀鼠灵(Warfarin) ,对家栖鼠进行了初步的敏感性试验〔3〕。鉴于抗凝血灭鼠剂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 ,根据笔者建议 ,1985年成立了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经过协作单位通力合作 ,在查清我国主要鼠种敏感性本底基础上 ,进行了大规模的抗药性调查 ;与此同时 ,… 相似文献
13.
大隆杀灭家栖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隆杀灭家栖鼠的效果。方法:一次投饵、间隔投饵及连续5天饱和投饵。结果:0.005%大隆毒米对家栖鼠的灭效分别为89.27%、98.11%和99.14%;现场使用适口性及安全性良好。结论:大面积灭鼠宜采用间隔投饵法。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85~1991年城乡家栖鼠鼠情监测资料为主要依据,揭示了辽宁省城乡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月变动及七年来年变动趋势。城乡1年内均有两个数量商峰,城市数量高峰为4~5月与9~10月,农村数量高峰为3~4月与10~11月。城市家鼠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鼠密度被控制在1%以下;农村鼠密度也下降,但平均密度高于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长春市的家栖鼠类群落结构特征,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夹夜法捕鼠。结果长春市家栖鼠类群落由褐家鼠、大林姬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东方田鼠、布氏田鼠、黑线仓鼠组成,鼠密度为7.7%,褐家鼠为优势种群。结论褐家鼠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中鼠害防制的重点鼠种,要有针对性制定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立克命毒水杀灭家栖鼠的效果。方法:定点多次投饵,连续10天,每次100ml。结果:立克命毒水对家栖鼠第10和第15天的灭效分别为8830%和9548%;现场使用适口性及安全性良好。结论:立克命毒水在水源较缺乏的场所能有效控制鼠害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方法现场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分别摄食0.005%、0.05%杀鼠灵毒饵和0.005%溴敌隆毒饵.结果对杀鼠灵抗药性,44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2.27%,29只黄胸鼠中发生率为13.79%;对溴敌隆抗药性,42只褐家鼠中发生率为4.76%,10只黄胸鼠中发生率10.00%;对杀鼠灵和溴敌隆毒饵产生抗药性的黄胸鼠个体分别对溴敌隆和杀鼠灵毒饵产生交互抗性.结论(1)当停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4年后,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有明显的衰退现象,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在连续15年使用溴敌隆后,上海地区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均对溴敌隆产生了抗性个体;(3)建议尽快建立鼠类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检验方法、抗药性个体和种群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莆田县历史上鼠疫流行严重,近50年来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未再发生疫情,但在1987~1993年连续检出5份鼠血清放射免疫阳性,提示鼠疫在我县仍存在复燃和传入的可能,为此,我们于1997年1~12月选择历史上流行严重的厝柄等5个村进行鼠类生态学调查,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