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质浸润是粥样斑块形成的中心环节。斑块由脂质核心及纤维帽二部分构成,核心中含有胆固醇、胆固醇脂及泡沫细胞;纤维帽则由增殖的平滑肌细胞、胶原,也有部分泡沫细胞组成。斑块核心脂质的进一步积聚可使斑块增大,使冠状动脉阻塞程度加重,并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在斑块病变形成过程中,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可从动脉中层向内膜下层移行,同时伴胶原增生。而增生移行的平滑肌细胞以及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在病变局部可吞噬大量脂质,形成7粥样斑块的重要组成成分——泡沫细胞。降脂药物种类很多,通过不同机制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相似文献   

2.
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占凌辉  陈群 《高血压杂志》2003,11(6):527-531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表面破损或裂隙 ,随后继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是导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塞 (AMI)和心源性猝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的主要病理机制。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标志是斑块内脂质丰富、炎症反应活跃、胶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少 ,且纤维帽薄 ,容易破裂[1 ] 。目前认为 ,炎症反应在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认识炎症与ACS的关系 ,对预防、诊断和治疗ACS非常重要。1 炎症反应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相似文献   

3.
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斑块的比较组织学研究证明,不稳定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是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破裂、纤维帽变薄以及纤维帽被大量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体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蛋白酶能破坏纤维帽胶原并使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促使斑块破裂。因此,颈动脉斑块表面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能是促使斑块破裂的关键因素,进而发生栓塞或颈动脉闭塞。进一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细胞募集行为,有利于发现不稳定斑块并找到使斑块稳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块的比较组织学研究证明,不稳定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是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破裂、纤维帽变薄以及纤维帽被大量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体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蛋白酶能破坏纤维帽胶原并使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促使斑块破裂。因此,颈动脉斑块表面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能是促使斑块破裂的关键因素,进而发生栓塞或颈动脉闭塞、进一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细胞募集行为,有利于发现不稳定斑块并找到使斑块稳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及稳定型心绞痛(SAP)受累血管病变的特征。方法:选取140例接受冠脉造影(CAG)及OCT检查的患者,其中61例AMI患者,79例SAP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用OCT评价受累血管的病变特点。结果:纤维帽厚度在AMI组比SAP组薄[(45±13) μm vs.(80±39) μm,P〈0.01)];薄纤维帽富含脂质的斑块更多见于AMI组(56% vs. 25%,P〈0.01);血栓更多见于AMI组(52% vs. 5%,P〈0.01);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分别是(67% vs. 25%),P〈0.01),溃疡和夹层等较重的斑块破裂均发生AMI组;4个象限的富含脂质斑块更易出现在AMI组;钙化斑块的深度及广度在2组间没有明显区别,但≥2象限的钙化斑块有多见SAP组趋势。结论:OCT能准确评价冠状动脉受累血管病变的病变特点及结构特征。AMI患者脂质斑块纤维帽更薄,更多见斑块破裂、血栓及不稳定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由易损斑块引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其罪犯病变的突出特征包括薄纤维帽破裂、巨大的富含脂质坏死核心和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否破裂与斑块内在特性密切相关。斑块脂质核心增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变薄及血管钙化极易导致斑块破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可发生表型转化,转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样细胞等多种类型,进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VSMC表型转化及其与AS斑块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为稳定AS斑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蔡尚郎 《山东医药》2004,44(4):51-5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病变冠状动脉强烈痉挛收缩。偏心斑块、纤维帽较薄、脂核较大、平滑肌细胞较少、炎性细胞较多,则斑块较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便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在破裂斑块的基础上形成富含血小板的止血血栓,如果损伤严重,在血小板血栓的基础上形成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以血管壁斑块形成为特征.易损斑块定义为易于导致血栓形成或能迅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所有斑块,其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具有薄纤维帽(厚度<65μm)、大脂核(脂质池体积>40%)、大量巨噬细胞浸润(显微镜下>25个/0.3mm直径)以及血管正性重构等特点.研究表明,65%~70%的血栓南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引起[1],它的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发病机制均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有紧密关系.在易损斑块中,这两种细胞成分明显有别于稳定斑块以及正常血管,主要表现为:(1)较多巨噬细胞浸润;(2)纤维帽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等)均明显减少[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与这两种细胞密切相关,故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我们就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用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上清液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平滑肌细胞48h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平滑肌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平滑肌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平滑肌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降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处理组细胞浆内棕色颗粒比对照组少且染色浅。结果提示,肥大细胞在体外抑制平滑肌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并且能协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调控血管局部病变及全身炎症状态。一些促炎性细胞和炎症因子使斑块纤维帽的抗张强度降低,坏死脂质内核增大,血管机械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另一方面,炎症反应的激活和代谢紊乱也会引起内皮功能不全、斑块侵蚀进而导致血栓形成。该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并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包括胆固醇结晶和脂质递质、血管剪切力、血管新生及斑块内出血等。此外,机体还存在一些抑炎性分子,能避免易损斑块向破裂或侵蚀进展。促炎和抗炎反应的平衡影响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因此,以炎症反应为靶点,筛选出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并干预,或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塞(AMI)和猝死。多数急性冠脉事件系由冠状动脉狭窄并不十分严重的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斑块破裂可由血液动力学、生物力学因素(包括血压及脉压、心肌收缩、冠脉血管痉挛、斑块内毛细血管出血、管壁应力增强)及介入手术机械外力间接或直接引起。业已证实,由粥样斑块核心,薄的纤维帽伴有活动性炎症的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及包含大量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病理特征,即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其易于破裂。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引起。不稳定斑块的特征包括巨大的脂核、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增多以及较薄的纤维帽。对此进行干预可望达到稳定斑块的目的,从而给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带来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冠心病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78例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综合诊断信息将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3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3例)。患者均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的纤维帽厚度,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及Lp-PLA2水平,以65μm为冠心病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界限值,分析血清hs-CRP、Lp-PLA2水平与冠心病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的关系。结果 三组hs-CRP、Lp-PLA2和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65μm患者(59例)的hsCRP[(7.12±2.13)mg/L比(2.31±0.73)mg/L,t=22.196,P<0.001]、Lp-PLA2[(321.57±57.36)IU/L比(178.57±34.72)IU/L,...  相似文献   

1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医学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微观成像。OCT定义的薄纤维帽斑块是指纤维帽厚度不足65um的脂质斑块,常用作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不同斑块成分之间的炎性程度,为早期预警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的患者41例,分别行DCE-MRI和PET检查。以DCE-MRI图像分析结果,依照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纤维帽(无纤维帽、厚纤维帽、薄纤维帽、纤维帽破裂)或斑块内血管成分(钙化、胶原、脂质、出血),分析不同斑块性质影像学区别。以DCE-MRI为向导标记PET斑块位置,计算局部放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值(TBR),将DCE-MRI及PET对比研究,比较不同成分斑块间炎性反应程度,以鉴别不稳定斑块。结果不同斑块表面纤维帽中:纤维帽破裂TBRmax值最高,无纤维帽TBRmax值最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斑块成分中TBRmax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斑块出血、富含脂质坏死核、斑块胶原、斑块钙化,除斑块胶原与斑块钙化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斑块血管成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E-MRI和PET无创检查技术联合应用,可以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与评估。  相似文献   

18.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破裂的高风险斑块,有别于引起管腔狭窄,导致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此种斑块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性,由脂质核心、薄纤维帽等构成,并伴有血管壁的正性重构。而脂联素是一种脂肪因子,几乎参与到了从易损斑块形成至破裂的全部过程。目前更有大量研究指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同日益增长的冠状动脉疾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脂联素能够解释冠状动脉疾病病理进程中所涉及的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23例UAP和24例SAP患者,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冠心病后进行OCT检查.根据OCT结果 回顾性比较分析UAP和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包括富含脂质斑块(≥2个象限的脂质斑块)、斑块纤维帽厚度、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斑块破裂、钙化和血栓等.结果 47例患者中有44例成功进行OCT检查,包括22例UAP和22例SAP患者.UAP患者冠状动脉富含脂质斑块为91%(20/22),多于SAP患者的73%(16/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UAP患者冠状动脉脂质斑块表面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SAP患者[(69.5±34.7)μm比(141.1±68.5)μm,P=0.000],纤维帽侵蚀比例为59%(13/22),明显多于SAP患者的9%(2/22,P=0.000);TCFA[73%(16/22)比14%(3/22),P=0.000]和斑块破裂[50%(11/22)比9%(2/22),P=0.003]多于SAP患者.U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表而可见血栓形成多于SAP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6/22)比9%(2/22),P=0.761].在斑块钙化方面,UAP与SAP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CT技术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SAP患者比较,U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纤维帽更薄、更多的纤维帽侵蚀、更多的破裂斑块和TCFA.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颈动脉斑块破裂的动物模型。方法36只载脂蛋白E( ApoE)缺陷小鼠,随机分为未结扎组、单纯结扎组、结扎套管2天组、结扎套管4天组、结扎套管7天组和假手术组各6只,除未结扎组外各组结扎其左侧颈总动脉并饲以普通饮食。假手术组小鼠套管后即刻取下套管。结扎套管2天组、结扎套管4天组、结扎套管7天组于结扎处近段放置套管,分别于套管后第2、4和7天剪取结扎侧颈总动脉。血管切片,行HE、Masson胶原染色,计算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率、管壁厚度、单位中膜面积细胞数和单位内膜面积胶原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C-actin)、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表达。结果单纯结扎组结扎动脉管腔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斑块内散在分布大量泡沫细胞,斑块表面可看到明显纤维帽形成。未结扎组、单纯结扎组管腔狭窄率分别为0.10%±0.018%、0.88%±0.033%,中膜厚度分别为(0.44±0.02)、(0.70±0.04)mm,单位中膜面积细胞数分别为(16.5±1.03)、(12.7±1.07)个,两组比较,P均<0.05。单纯结扎组、结扎套管2天组、结扎套管4天组、结扎套管7天组和假手术组斑块破裂分别为0、5、4、6、0只;单位斑块面积内胶原含量分别为0.47±0.04、0.09±0.03、0.12±0.04、0.16±0.08、0.41±0.07,单纯结扎组与套管各组比较,P均<0.05。单纯结扎组动脉斑块内部和纤维帽处均可检测到αSMC-actin表达,但纤维帽处表达更明显;斑块破裂后局部仍有表达,但纤维帽处表达减弱。 vWF在部分斑块内表达,在斑块破裂处无表达。结论通过结扎并套管成功制作了小鼠颈动脉斑块破裂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