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的方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服二甲双胍(0.75~1.00 g/天)治疗3个月后的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4.1±5.7μmol/L)高于对照组(9.5±3.4μmol/L,P<0.01),并且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年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明显正相关(P<0.05),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1.6±4.7μmol/L)比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二甲双胍治疗后可降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与观察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糖尿病治疗组)38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二甲双胍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血清维生素B_(12)及P300波幅均低于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P300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较大,因此对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应重视对上述指标的监测与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探究。方法选取该院在2017年1—12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将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用维生素B_(12)与叶酸,对比两组维生素B_(12)、叶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维生素B_(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维持机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稳定,减轻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勘误启示     
正本刊2014年第22卷第2期第177-180页《二甲双胍对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及葡萄糖转运子4表达的影响》一文,通信作者姓名"金秀萍"应为"金秀平"。本课题分别获河北省科技厅《二甲双胍对同型半胱氨酸及脂源性激素的影响研究》资助,课题编号122777104;唐山市科技局《二甲双胍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研究》资助,课题编号13130266Z。作者在此补充声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_(12)(Vit B_(12))、叶酸(FA)水平的变化。方法 44例T2DM患者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测定血清Hcy、Vit B_(12)、FA水平。结果口服二甲双胍半年后,血清Vit B_(12)、FA水平下降,Hcy水平升高,其升高与二甲双胍使用剂量、Vit B_(12)、FA下降相关。结论二甲双胍口服半年可降低T2DM患者Vit B_(12)、FA水平,升高血清Hcy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Vit B12)、叶酸(FA)水平的变化.方法 44例T2DM患者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测定血清Hcy、Vit B12、FA水平.结果 口服二甲双胍半年后,血清Vit B12、FA水平下降,Hcy水平升高,其升高与二甲双胍使用剂量、Vit B12、FA下降相关.结论 二甲双胍口服半年可降低T2DM患者Vit B12、FA水平,升高血清Hcy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每日口服二甲双胍,连续服用2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每日增加叶酸、维生素B_(12),连续服用2周。治疗前后定期抽血检测患者叶酸、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高低情况。结果对照组服用叶酸及维生素B_(12)后两项指标检测结果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在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维生素B_(12)联合叶酸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明显提高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降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二甲双胍干预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型糖尿病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二甲双胍0.75 mg,连用2周;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加用叶酸15mg及维生素B12 0.15 mg,连用2周。治疗前后予以定期抽血检测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比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较治疗前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下降(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前治疗前各指标均无明显减低。结论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二甲双胍干预2型糖尿病能够维持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有利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探讨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观察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叶酸片,观察二组在观察一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B_(12),最后对各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上升(P0.05);观察一组患者叶酸水平无显著变化,维生素B_(12)水平明显下降(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两组患者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可以有效维持患者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一线药物。根据新英格兰杂志的最新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会增加维生素B_(12)缺乏的风险,换句话说,维生素B_(12)随着用药时间较长而流失。众所周知,二甲双胍能引起维生素B_(12)缺乏,这与叶酸浓度降低有关,最终导致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升高,这是维生素B_(12)和叶酸缺乏的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服磺脲类药物及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加用拜唐苹治疗,随访观察一年,取得良好效果. 对象和方法共50例,空腹血糖(FBG)≥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PBG)≥11.1mmol/L,病程1~17(7±5.3)年.其中服格列齐特22例,糖适平10例,美吡达6例,消渴丸5例,二甲双胍7例.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42~76(56±12)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在2018年8月—2019年2月期间全科门诊诊治的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单独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应用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叶酸水平、治疗前后维生素B_(12)水平、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为96.30%,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叶酸水平分别为(6.44±1.26)、(6.52±1.41)、(6.56±1.54)nmol/L,均要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维生素B_(12)水平分别为(406.44±99.26)、(405.53±103.40)、(406.56±95.52)pg/mL,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对照组数据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发展。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分别为(20.81±1.31)、(20.44±1.26)、(19.67±1.53)mmol/L,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模型线粒体途径凋亡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体外用0.6 mmol/L油酸诱导HepG2细胞脂质沉积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模型,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Con)组、油酸(OA)组、二甲双胍低剂量组(1 mmol/L)、二甲双胍高剂量组(10 mmol/L)。用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滴分布,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液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水平。用DCFH-DA法检测HepG2细胞活性氧的生成量;用双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B淋巴细胞淋巴瘤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淋巴瘤2、细胞质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油酸可诱导HepG2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加,低、高剂量二甲双胍均可减少细胞内脂滴堆积,二甲双胍高剂量组比二甲双胍低剂量组作用更加明显;OA组HepG2细胞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明显升高,分别为(43.41±7.11)U/L、(29.56±4.11)U/L;二甲双胍低、高剂量处理后细胞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明显降低,分别为(32.44±4.08)U/L、(19.31±3.03)U/L和(26.00±3.11)U/L、(15.11±4.11)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FH-DA法检测结果提示油酸组细胞活性氧荧光强度为41.21%±4.23%,二甲双胍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氧荧光强度均降低,分别为27.44%±3.91%和17.55%±5.1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结果显示,O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Con组(12.12%±0.72%比3.04%±0.57%,P<0.05),二甲双胍低、高剂量处理HepG2细胞后凋亡均明显降低(8.71%±0.71%,5.71%±0.61%,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提示与Con组相比,OA组B淋巴细胞淋巴瘤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均增加,而B淋巴细胞淋巴瘤2降低(P值均<0.05),低、高剂量二甲双胍处理HepG2细胞后B淋巴细胞淋巴瘤相关蛋白、细胞质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均降低,而B淋巴细胞淋巴瘤2增加(P值均<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有效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模型脂肪变性,改善HepG2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调节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2型糖尿病中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效果。方法对该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组34例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中性低精蛋白新胰岛素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血糖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5.54±1.18)mmol/L、(7.24±2.18)mmol/L、(6.08±1.02)mmol/L;对照组分别为(6.78±1.58)mmol/L、(8.72±2.81)mmol/L、(7.38±1.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HCY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让机体HCY水平保持稳定,对糖尿病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控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患者在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98眼),对照组30例(45眼)单纯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30例(43眼)在应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活血化瘀法。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微血管瘤个数(10.3±2.5)个,出血灶面积(1.54±0.19)PD,渗出灶面积(1.10±0.16)PD,黄斑水肿面积(1.26±0.19)P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9、8.403、5.587、3.123,P0.05)。结论对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患者在应用二甲双胍的同时给予中医活血化瘀法干预较单纯应用二甲双胍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价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在叶酸、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4、1.237、1.579,P0.05);经积极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上述三项指标水平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5.385、11.482、8.563,P0.05)。此外,在并发症总发生率上,观察组为5.00%,明显要比对照组的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9,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具备显著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1.67%),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6.73±1.43)mmol/L,餐后2 h血糖为(6.11±1.7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12±1.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治疗T2DM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下称"亚临床甲减")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396例,根据是否使用二甲双胍分为二甲双胍组和非二甲双胍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亚临床甲减的发病率,并分析T2DM合并亚临床甲减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二甲双胍组BMI[(24.97±3.05)vs(26.71±3.64)kg/m2]、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0.479±0.419)vs(0.605±0.408)]、促甲状腺激素(TSH)[(2.03±1.57)vs(2.48±1.96)μIU/ml]及亚临床甲减的发生率[(4.76%(9/189)vs 10.63%(22/207)]均低于非二甲双胍组(P<0.05)。性别是T2DM合并亚临床甲减的危险因素,而使用二甲双胍是保护因素(OR=0.325,P=0.013)。结论使用二甲双胍是T2DM合并亚临床甲减的保护因素,其可降低TSH水平,并可能降低亚临床甲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能否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C304人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Hcy组、二甲双胍组和Hcy+二甲双胍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试剂盒测定内皮细胞LDH、SOD活性及细胞内MDA含量,采用RT-PCR检测SOD1、过氧化氢酶(CAT)和NADPH氧化酶2(NOX2)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α和p-AMPK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cy组内皮细胞活力明显下降,LDH活性增加,细胞内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SOD1和CA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NOX2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二甲双胍能够抑制Hcy引起的细胞活力下降及LDH、MDA增加;二甲双胍增加SOD活性,增加SOD1和CAT mRNA表达水平,减少NOX2 mRNA表达水平。AMPK抑制剂Compoud C则可以逆转二甲双胍对Hcy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二甲双胍激活AMPK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内氧化应激抑制Hcy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