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面神经麻痹是急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大多数有面部受凉史,发病较突然,面部表情肌瘫痪明显,眼睑闭合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进食、喝水及日常工作和生活,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如面肌痉挛、角膜溃疡等。笔者近几年来运用中药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它是由面神经麻痹引起所支配肌肉瘫痪,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我们主要探讨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季节交替前后气温变化较大时,以冬春季为多,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现把我科2004~2010年间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的病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57例病人中男98例,女5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2天;单侧发病156例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耳麻痹,系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疾病,每年冬春或秋冬之季气温突变时发病增多,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可遗留面瘫、面神经痉挛及面部肌肉联带运动等诸多后遗症,给患者生活及心理上带来极大痛苦,笔者自2011年9月以来采用针灸、药物及面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吴振英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610-1611
面神经麻痹是由于受寒冷刺激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侧面部表情肌急性瘫痪,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发病率较高。笔者近年采用牵正散配合针刺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30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30例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俗称“歪嘴风”,面神经麻痹是脑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疾病,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往往发病突然,多由于夜晚睡觉醒来外出受凉或睡觉后头面部受风所引起,还有精神紧张引起自律神经失调,也有因感冒受到病毒感染或车祸外伤而引起颜面神经麻痹,多在清晨醒来发现口和眼向一侧歪斜。  相似文献   

6.
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潘华  李守然 《中国针灸》2004,24(8):531-533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常规针灸治疗组各70例,两组患者针后均进行面部功能锻炼.结果:电针治疗组对受损伤的面神经的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疗法对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有较快、较好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家瑛  蒋达树 《针刺研究》1992,17(2):85-86,89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基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所致一侧面部表情肌的瘫痪,亦称Bell’s麻痹。是因面部感受风邪,致使风邪中于经络而引起面部肌肉瘫痪的病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麻痹多因面部感受风寒、局部病毒感染、面神经缺血或附近组织炎症等引起。1997~2007年,笔者用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221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又称面瘫,它是一种以面神经炎或脑中风所引起的面部一侧肌肉瘫痪运动障碍,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10.
腕踝针治疗冠心病58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冲电针TDP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雷功富徐玉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十堰442000)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祖国医学称口眼斜、口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病发病急速,多由周围一侧面神经麻痹引起,但劳累过度,饮食起居失常,外感风寒,邪风侵袭面部经络...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麻痹 (炎 )是指茎乳孔内 (面神经管 )组织急性水肿 ,面神经管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 ,亦称 Bell麻痹。其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 ,前额无皱纹 ,眼裂扩大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笑时尤为明显 ;患例不能皱额、挤眼、鼓腮 ,此病相当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 2 0~ 4 0岁为多 ,男性较多见。常只发生于一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本病属祖国医学“口眼斜”、“面瘫”等范畴 ,其发病主要由于风寒外袭 ,风热侵络面部致病。1 辨证分型1.1 风寒外袭 :证见突然口眼斜、面部拘紧 ,恶风畏寒 ,无汗 ,舌…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麻痹是因面部感受风寒,局部病毒感染,面神经缺血、水肿,或附近组织有炎性病变等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病的“中络”范畴。面神经麻痹是世界卫生组织推广针灸主治的主要病症之一。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结合封闭疗法治疗本病1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  相似文献   

13.
王民集  王红  刘畅 《光明中医》2012,27(7):1395-1396
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又称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亨特综合征.本病发病急速,不受年龄限制,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临床表现主要为口眼歪斜,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笔者运用针灸"三步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神经麻痹。早期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骨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两部分尤其明显,少数病例呈间质性神经炎改变。主要临床表现以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口眼歪斜为主症,春秋二季发病较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40岁~60岁居多,男性多发。因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而发病,中医学称为“口眼喁斜”。笔者于2006年3月~2008年12月间,采用电针配合火罐及红外线治疗本病3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以季 《河北中医》2005,27(11):875-87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贝尔麻痹,其病因主要为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乃为面神经被病毒感染后肿胀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轴突骨髓鞘变性,而致面瘫后所支配的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丧失。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气血虚弱,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入面部脉络,血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将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为“口僻”、“吊线风”,发病迅速,多在睡眠后出现,最常见的是因头面部受冷风侵袭或病毒感染等导致面神经炎。我科自1998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8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面瘫。认为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缺血水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1]。笔者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气虚机表不固,风邪乘  相似文献   

18.
<正> 面神经炎为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氏麻痹(Bell’spalsy),发病突然,患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歪向健侧,闭目时眼睑不能闭合,跟球上窜,大多数病人在起病后1-3个月内恢复,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失当,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能完全恢复,可引起瘫痪肌的挛缩或联带运动。作者自1986年起对36例面神经炎患者采用大剂量强的松口服,辅以其它中西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子午流注纳甲纳子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的"面瘫"、"口眼歪斜"、"口僻"等范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Bell’spalsy),即西医学"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或面部受风着凉所引起[1],多由感冒、外伤或五官科疾患所诱发。近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导致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1] .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病侧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试闭眼时病侧表现为Bell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吹口哨不能以及面神经不同损害部位的相应表现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我院2008年1月-2009年9月共收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1例,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