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应用生理盐水250mL加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输注,1次/日,共15d;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250mL加川芎嗪注射液2mL静脉输注,1次/日,共15d。两组予治疗前和治疗后15d取静脉血4mL测定血浆LPA水平,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5d血浆LP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NIHSS评分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王冰 《山东医药》2010,50(20):65-66
目的评价东菱克栓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116例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钠0.75 g+舒血宁针20 ml,1次/d静滴,疗程15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东菱克栓酶针剂。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10、15天检测两组血浆LPA水平,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5、10、15天血浆LPA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脑血栓形成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磷脂酸(PA)浓度的变化,以及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并预防性给予GBE,观察大鼠脑血栓栓塞后LPA和PA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对照组血浆LPA和PA水平较高(P<0.05);预防性给予GBE可明显降低血浆LPA和PA水平,而安慰剂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大鼠脑血栓栓塞后血浆LPA和PA水平有不同程度增高;预防性给予GBE可降低血浆LPA水平,同时还可抑制血浆PA水平的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轮叶党参乙醇提取物对脑血栓栓塞大鼠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磷脂酸(PA)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颈内动脉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轮叶党参提取物低、中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建立脑血栓栓塞模型.轮叶党参提取物组预先14 d灌胃给予轮叶党参乙醇提取物,观察轮叶党参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脑血栓栓塞后LPA和PA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溶血LPA和PA水平升高(P<0.05);预防性给予轮叶党参乙醇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血浆LPA和PA水平(P<0.05).结论 轮叶党参乙醇提取物可降低脑血栓栓塞大鼠血浆LPA和PA水平.  相似文献   

5.
银杏达莫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昊  王海涛 《山东医药》2008,48(2):66-67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阿司匹林、血塞通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液体中)静滴,疗程14 d.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7、14 d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浆LPA水平均逐渐降低,观察组治疗后7 d、对照组治疗后14 d接近正常值;观察组治疗后3、7 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银杏达莫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绞痛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磷脂酸(PA)浓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观察对象分为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正常对照组(20名),在病人与健康人的知情的情况下抽血检测血浆磷脂酸变化情况.结果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中,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且PA可能作为心肌缺血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必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廷斌  谭兰 《山东医药》2008,48(11):82-83
将同期收治的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予丹参、肠溶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必存30 m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2次/d,共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并取静脉血测定血清磷脂酸(PA)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ESS评分均显著升高、血清P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和<0.01),但观察组ESS评分升高程度及血清PA降低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认为必存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血清PA水平;机制为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长春西汀注射液;奥扎格雷钠组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1个疗程。结果奥扎格雷钠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LPA水平逐渐降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10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9.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胞磷胆碱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5天检测两组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及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第7、15天血浆LPA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丁苯酞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五虎化栓丸和/或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入院前未经治疗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和40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LPA含量。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0例)、五虎化栓丸组(40例)和阿司匹林加五虎化栓丸组(联合用药组,40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LPA的含量分别为(3.46±0.24)μmol/L和(1.95±0.41)μmol/L。治疗7d和14d后治疗组病人血浆LPA含量都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LPA含量明显增高。五虎化栓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病人LPA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组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实验室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粘滞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4天起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1天后差异更显著(P<0.01)。治疗后14天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8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107例及对照组79例,对照组只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钙拮抗剂、脑细胞活化剂、甘露醇及对症治疗),氯吡格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次口服,1次/d。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d及21d后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PA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后3d,21d LPA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皮层支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LPA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后21dLPA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深穿支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LPA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组治疗后3dLPA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较未使用者更为显著,对皮层支及深穿支梗死均有效,尤以深穿支脑梗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注射液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5例和对照Ⅰ组(B组)32例、对照Ⅱ组(C组)33例.A组应用舒血宁注射液结合高压氧治疗,B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高压氧治疗,C组总应用常规药物加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结果 A组、B组、C组有效率分别为85.71%、62.50%、60.61%.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降纤酶、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内分泌激素(ACTH、ET、CORT、TXB2、PBI2)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24例),予降纤酶、舒血宁注射液分别行颈动脉灌注(治疗组)和静脉输注(对照组),治疗组降纤酶总量为对照组的一半;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血ACTH、ET、CORT、TXB2、PBI2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ACTH、ET、CORT、TXB2、PBI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上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降纤酶、舒血宁注射液可降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并可能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颈动脉灌注使用较小剂量降纤酶的药效与静脉给予较大剂量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FA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S100蛋白B(S100B),观察三者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浓度并比较三者的敏感性。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24h内),血清中均可检测到H-FABP、NSE、S100B,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5);H-FABP敏感性显著高于NSE和S100B(P<0·005);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患者的早期血清H-FABP浓度较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H-FABP、NSE和S100B均有表达,但H-FABP最敏感,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相关性及其在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32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31例脑梗死患者测定其血浆LPA、血清LDL和Ox-LDL水平,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并对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和Ox-LDL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3、0.65。结论LPA和Ox-LDL在脑卒中患者中具有相关性,且可作为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动态变化的特点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选择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SAH患者67例为SAH组,另选同期住院的非SAH患者55例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7、14及28天测定脑脊液中LPA的含量,又将SAH组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确诊后分为CVS组(21例)和无CVS组(46例)。结果SAH组患者发病1天时脑脊液中LP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AH组患者发病7天时明显升高(P<0.01);14天时仍高(P<0.01),28天降至基线水平。CVS组患者发病1天时脑脊液中LPA含量与无CV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VS组患者发病7天时明显升高(P<0.01);14天时仍高(P<0.01),28天降至基线水平。结论SAH后7和14天脑脊液中LPA含量与CVS的发生明显关联。检测脑脊液中LPA含量对预测CVS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动态变化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探索CVS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SAH患者67例,分别于发病后24 h、7 d、14 d和28 d测定脑脊液LPA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观察LPA含量与CVS在时程上的相关性.结果:67例SAH患者中共有29例(43.3%)发生CVS,平均发生时间为6.6 d.发病24 h时,SAH患者脑脊液LP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发病7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14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发病7 d时(P<0.01);发病28 d时降至基线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发病24 h时,CVS组脑脊液LPA含量与无CVS组无显著差异,发病7 d时显著高于无CVs组(P<0.001),发病14 d时仍显著高于无CVS组(P<0.01);发病28 d时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SAH患者脑脊液LPA水平在发病后7~14 d显著升高,并且在时程上与CVS发生显著关联.检测脑脊液12A含量对预测CVS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硫酸镁静滴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迟发性脑缺血(DCI)和再出血的疗效。方法:106例SAH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每组53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硫酸镁治疗组加用生理盐水500mL+25%硫酸镁15mL,维持静滴,2次/d;14d后改为1次/d,7d后停用。尼莫地平治疗组加用生盐水500mL+尼莫地平10mg维持静滴,2次/d,14d后改为1次/d,7d后停用。床旁TCD监测了解CVS程度和DCI情况。定期复查头部CT了解颅内出血和缺血情况及其程度。结果:第31天时硫酸镁治疗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发生CVS、DCI或再出血者分别为15例和26例(P<0.05),其中CVS分别为6例和8例(P>0.05),DCI分别为3例和11例(P<0.05),再出血分别为6例和7例(P>0.05)。仍有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为5例和12例(P<0.01),死亡分别为5例和11例(P<0.01)。结论:硫酸镁在防治SAH后CVS和再出血的疗效与尼莫地平相近,但在防治DCI和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和病死率方面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