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淋巴管灌注治疗妇科晚期癌症淋巴转移的临床探讨湖南省肿瘤医院(410006)陈志明,黄萍,周彦杰,唐迪红0引言早在1982年我院将淋巴造影技术应用在妇科癌症领域中[1],近两年多来;开始用于临床治疗妇科晚期癌症的淋巴结转移灶。以往对这类淋巴结转移灶病人...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血液循环好比是纵横全身、奔流不息的河流,而淋巴循环只是人体内涓涓细流的小溪。“树有根,水有源”,淋巴液的“源”是血液。动脉血管进入组织后越分越细,越分越密,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血液中的水分、营养物质、无机盐等都会穿越这层很薄的管壁,跑到组织的间隙里,成为组织液,与组织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随即,大部分组织液又重新被毛细血管吸收,还有小部分组织液被分布在组织内的另一种更细的毛细淋巴管吸收进去,便成为淋巴液。淋巴液是沿着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干→淋巴导管朝心脏流动的,最终在胸腔汇…  相似文献   

3.
在34具胎儿尸体上,用多色淋巴管间接注射方法观察了十二指肠和胰二器官淋巴系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与胰头之间有淋巴管直接吻合者占21%;二器官的淋巴经集合淋巴管均注入到胰十二指肠上淋巴结、幽门下淋巴结、胰十二指肠下淋巴结和肠系膜上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用色素穿刺注入法、动脉内墨汁硝酸银水溶液注入法及过氧化氢涂抹法研究了23具胎儿和新生儿新鲜尸体及12只狗的胆囊淋巴管的分布、形态结构、淋巴管和所属淋巴结、淋巴液的流向及肝和胆淋巴管之间的相互关系。胆囊的毛细淋巴管起始于固有膜,后依次穿过胆囊壁各层移行为外膜淋巴管,后者经胆囊淋巴结、肝总淋巴结及腹膜腔淋巴结相联系。淋巴管穿出肌层时,即出现朝向外膜的淋巴管瓣膜。胆囊附近肝浆膜下的淋巴可流至胆囊淋巴管中,而胆囊浆膜下的淋巴则不能逆流至肝脏,故在两个器官的淋巴管之间存在淋巴流的单向界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肝脏肿瘤淋巴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30%普鲁士蓝氯仿溶液在40例新鲜的足月胎儿和新生儿尸体上,对肝表面浆膜下和肝实质进行间接淋巴管注射。结果:无论是肝浅层还是深层的淋巴都有上升或下降二种去向;上升者穿膈注入胸腔内的淋巴结,下降者经肝淋巴结、贲门淋巴结等注入腹腔淋巴结。结论:根据肝脏的淋巴流向,肝的肿瘤细胞或细菌,既可转移到腹腔淋巴结,也可经淋巴管漫延到胸部甚至颈部的有关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经睾丸淋巴管注射癌细胞后淋巴结切片观察与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睾丸实质和睾丸淋巴管内分别注射叶绿素溶液和癌细胞悬液后2h,颈后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显色。取显色淋巴结做石蜡切片,HE 和 Feulgen 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在淋巴结内的形态位置,并应用Quantimit97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癌细胞核的形态学参数和 DNA 含量,以鉴别癌细胞。叶绿素和癌细胞分布于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而髓窦和输出淋巴管内未发现叶绿素和癌细胞。这表明叶绿素和癌细胞是经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的。本文提出,癌细胞可经胸导管和胸导管侧支顺淋巴流进入周围淋巴结,引起这些淋巴结肿大。本文同时讨论了左锁骨上淋巴结的肿瘤转移机理。  相似文献   

7.
黄家良  叶建新 《医学综述》2006,12(5):281-283
淋巴转移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及肿瘤淋巴管形成密切相关。甲状腺癌常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近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诱导甲状腺癌淋巴管形成及淋巴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淋巴结肿大属于多类疾病的一种共同表征,颈部是全身淋巴结最密集的的部位,结核、癌症转移及淋巴瘤均可引起颈部淋巴肿大,其定性诊断对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经高频超声检查的95 例共145 个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疾病定性诊断价值,为淋巴结疾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的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淋巴引流系统扩散到区域淋巴结和经血道播散的远处转移。上皮源性的膀胱癌以淋巴道播散为首要的转移途径,晚期发生血道远处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的膀胱肿瘤预后一般不良。淋巴管转移是影响膀胱肿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浸润浅肌层的膀胱癌约50%淋巴管内有癌细胞,浸润深肌层者几乎全部淋巴管内有癌细胞,因此探讨膀胱癌的淋巴管转移机制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其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山羊小肠的淋巴流向。方法 肠浆膜下以不同速度注射中华墨汁 ,并进行局部按摩 (对照组不按摩 ) ,对墨汁的引流进行活体观察。结果 以慢速注射时 ,墨汁先在浆膜下沿毛细淋巴管向周围扩散 ,约 1min后 ,部分进入肠系膜缘的浆膜下淋巴管 ,由此开始沿肠系膜内淋巴管快速引流 ,30s内即引流到局部淋巴结。快速或慢速注射并对注射局部进行按摩时 ,15s内可完成上述过程。墨汁进入局部淋巴结后 ,首先在淋巴结被膜下弥散 ,约 5~10min后墨汁出现于淋巴结输出管 ,再很快进入肠系膜前淋巴干由此进入肠淋巴干。结论 山羊小肠的淋巴流向属于集中型。  相似文献   

11.
经淋巴管介入疗法治疗淋巴癌22例疗效分析。主要方法:(1)淋巴造影;(2)淋巴管灌注抗癌药;(3)淋巴管冲洗;(4)术后对症处理。6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和16例淋巴转移癌经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者有19例,明显改善或缓解者2例;18例肿大的淋巴结经CT和X线片证明显著缩小或趋于正常,随访2年4个月无复发。作者并对命名,临床应用和并发症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术后淋巴漏的主要原因。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0只,随机选择左右侧腹股沟区作为实验侧和对照侧,通过剥离髂血管周围淋巴管模拟临床牵拉伤,3d后应用亚甲蓝示踪了解表浅和深部淋巴显影情况。结果 对照侧可见浅表及深部淋巴管和淋巴结显影良好,无亚甲蓝漏出;实验侧中8例显示髂外静脉周围淋巴漏,但髂总静脉处淋巴结和淋巴管未显影;2例显示髂外静脉周围显影剂无漏出,而髂总静脉处淋巴结显影。结论 髂腹股沟入路术后淋巴漏的主要原因为术中移动髂血管时对深淋巴结和淋巴管造成了损伤,应对其一些步骤进行改良以避免术后淋巴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邹容 《医学综述》2011,17(19):2921-2923
肿瘤中淋巴管新生因子的过量表达会诱导更多的新生淋巴管而促进肿瘤的转移。淋巴管新生是影响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VEGF-A是VEGF家族中的一员,研究表明VEGF-A不仅能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使肿瘤发生淋巴转移,且能够在原发肿瘤在发生转移之前,产生淋巴管生成因子使信号转导到前哨淋巴结。VEGF-A促进淋巴结转移已成为继血管转移研究后的又一热点,在此就VEGF-A与肿瘤淋巴管新生的研究近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经内踝上集合淋巴管淋巴造影术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陶银贵谭丽郑英河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郑州450003关键词集合淋巴管;淋巴造影术;肿瘤在妇科肿瘤领域,常用的辅助检查无法确定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前淋巴造影可显示盆腔淋巴结情况及有无转移。传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动脉内墨汁硝酸银注射法和普鲁士蓝间接注射法在34具新鲜胎儿尸体上研究了十二指肠壁内淋巴管分布及淋巴流向.结果表明,在十二指肠粘膜、粘膜下层、环肌与纵肌之间和浆膜下存在毛细淋巴管,但在肌纤维束之间未见到毛细淋巴管.十二指肠的淋巴经过局部淋巴结向上注入腹腔淋巴结,向下注入肠系膜上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发生淋巴漏的原因。方法分析214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病例,对淋巴漏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14例患者中发生淋巴漏3例,1例为血管旁有2 cm×3 cm淋巴结;2例为血管表面有小淋巴结,术中分离淋巴结时损伤淋巴管。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高位结扎剥脱术中遇到淋巴结应精细操作,仔细结扎淋巴管,以避免淋巴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淋巴转移是肿瘤转移的主要方式,淋巴结转移是重要的预后指标,因此研究肿瘤淋巴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由于淋巴管生成因子和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相继发现,极大促进了淋巴管在肿瘤转移方面的研究,为肿瘤的早发现和手术方式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就淋巴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淋巴管内皮标记物、肿瘤淋巴管生成机制、淋巴转移相关细胞因子和抗淋巴管生成方法及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娥  庄建基  杨帆 《医学争鸣》2007,28(5):479-480
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及许多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肿瘤新生淋巴管调控与淋巴道转移机制研究得以深入开展. 大量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和瘤周组织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新生的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标记物的表达强度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这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开发淋巴管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现就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恶性淋巴瘤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45个受累浅表肿大淋巴结声像图,并选择40例患者43个良性反应性增生肿大淋巴结做对比.比较两组淋巴结长径与短径比(L/S)、淋巴门髓质部形态(淋巴门髓质部存在时,还需比较淋巴门髓质部宽径与淋巴结宽径比)、结内血流分布,并比较两组患者浅表肿大淋巴结分布部位数.结果 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多数呈类圆形(L/S<2)、淋巴门髓质消失、非淋巴门型血流,且常多处肿大.同时本组资料中约1/3的恶性淋巴瘤声像图类似良性反应性增生,但这类淋巴瘤淋巴门髓质形态特异,可资鉴别.结论 超声对恶性淋巴瘤引起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声像图类似良性反应性增生的一类淋巴瘤.  相似文献   

20.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表现,尤以浅表淋巴结肿大最多见。少数患者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部位,以侵犯前列腺和盆腔淋巴组织引起肾后梗阻极为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