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通过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出血后3、6、12、24、48、72h、7d脑组织中NGF和B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脑出血组6hNGF表达增加,12hBDNF表达增加,均于24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出血后可诱导NGF和BDNF蛋白表达增加,有利于对脑出血后损伤神经元的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2.
大鼠颅脑损伤急性期水通道蛋白4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在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时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水肿间的关系。方法9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伤后0.5、2、6、12、24、48、72 h共7组,对照组不打击)。制作大鼠液压冲击颅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0.5、2、6、12、24、48、72 h采用干湿比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及其变化。结果脑组织AQP4 mRNA在伤后0.5 h开始表达上调,2、6、12 h依次增高,24 h达到峰值(P<0.05),72 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 mRNA表达变化一致。经相关性分析,AQP4 mRNA的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095,P<0.05)。结论重型脑损伤急性期,AQP4 mRNA表达变化与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AQP4可能参与重型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形成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兔脑爆炸伤模型,研究爆炸后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情况,探讨爆炸伤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外伤组,其中对照组10只。用纸雷管爆炸制作兔脑爆炸伤模型。外伤组分别随机分为伤后1 h、6 h、12 h、24 h、72 h、7 d、14 d 7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AQP-4的表达。结果各组致伤动物脑组织皮层均有不同程度AQP-4表达,广泛分布于星形胶质细胞膜及周围突起,随着伤后时间的推移,AQP-4阳性表达逐渐增强,3 d后表达最明显,7 d后开始下调,14 d仍有较明显表达,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组与对照组对比各时相点AQP-4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QP-4的表达与爆炸性脑损伤引起的继发性脑水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PO低、中、高剂量(1 000、3 000、5 000 u.kg-1)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 h时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3、6、12、24、48、72 h断头取海马组织,取材前行神经功能学评分,取材后标本以免疫组化法、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n=12)。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神经功能学评分明显升高,再灌注12 h后MMP-9、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EPO各剂量组再灌注12 h后神经功能学评分、MMP-9表达明显降低,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EPO低剂量组比较,EPO中、高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MMP-9表达明显降低,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EPO能通过抑制MMP-9发挥保护细胞外基质的作用,通过增强VEGF表达以增强组织周围微血管的修复能力,从而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在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TERT及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给予低浓度氧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Wistar新生大鼠90只,随机选取对30只仔鼠作为对照组,剩余60只制作HIBD模型,随机分为HIBD组和EPO组.其中EPO组大鼠在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内注射EPO5000u/kg,HIBD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对造模后即刻、6h、12h、24h、72h各组大鼠每组选6只取脑组织检测TERT及Bcl-2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可见各时间点脑组织中Bcl-2有极少量的表达;HI BD组在脑组织中TERT于造模后6h开始增加,12h升高明显,24高峰,72h开始下降,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EPO组中TERT蛋白的表达规律与HIBD组相似,在12h和24h时表达量高于HIBD组(P<0.05).HIBD组大鼠缺氧缺血后6h Bcl-2表达开始增多,12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 EPO组Bcl-2表达规律与HIBD组相似,在24h时表达量高于HIBD组(P<0.05).结论: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有保护性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TERT及Bcl-2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廖常莉  张英  赵晓蓉  欧册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3):3525-3527,3530
目的探讨p63与大鼠全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只):假手术(Sham)组和全脑缺血/再灌注(I/R)组。两组分别在手术后6、12、24、48、72 h处死8只大鼠,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p63基因表达、神经元密度及凋亡情况。结果 I/R组术后24、48、72 h神经行为学评分较Sham组同时间点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与同组24、72 h比较,术后48 h最高[(2.6±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海马CA1区p63阳性表达率在术后12、24、48、72 h较Sham组同时间点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与同组12、24、72 h比较,术后48 h最高[(70.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凋亡指数较Sham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与同组24、72 h比较,术后48 h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63基因表达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神经元凋亡趋势基本一致,提示p63可能参与了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泊洛沙姆188(Poloxamer 188,P188)对体外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细胞死亡及线粒体损害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的原代神经元培养并建立体外神经元离心损伤模型(VCID),在损伤后10 min加入P188,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变化,MTT法与LDH法检测P188对体外神经元损伤引起细胞死亡的影响。分离线粒体亚成分,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损伤后6 h与24 h线粒体内与胞质中CytC的表达情况,并检测P188对体外神经元损伤后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显微镜观察到: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在外伤后24 h出现了一些结构与形态上的改变。P188处理过的神经元在损伤后24 h,在形态特征上发生明显的恢复,与对照组的形态特征类似。MTT法与乳酸脱氢酶(LDH)法结果显示:P188能明显减轻损伤引起的神经元死亡与乳酸脱氢酶漏出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损伤后6 h与24 h,P188处理后均能明显抑制损伤后线粒体成分中CytC蛋白水平的下调(P<0.05),及胞质成分中CytC蛋白水平的上调(P<0.05),提示P188能明显抑制外伤引起CytC蛋白的释放。同时,P188也能抑制外伤引起的激活型caspase-3(p20)的上调(P<0.05)。结论 P188对体外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细胞死亡及线粒体损害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线粒体膜完整性破坏和抑制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减轻脊髓损伤、保护神经功能的可能机制以及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治疗组(EPO组),每组12只。Sham组:不损伤脊髓,仅行椎板切除术;SCI组和EPO组:行椎板切除术后,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撞击法造成脊髓损伤。EPO组于术后1 h、1 d、3 d、7 d、14 d腹腔注射rhEPO;Sham组及SCI组,于术后1 h、1 d、3 d、7 d、14 d腹腔内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术后第3天,各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并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并用脊髓损伤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价大鼠术后第1、3、7、14天的运动功能情况。比较三组脊髓组织中各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及不同时间点BBB评分。结果术后第3天,Sham组的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SCI组及EPO组,EPO组的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SC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最高分21分,Sham组无脊髓损伤,术后大鼠运动功能正常,BBB评分接近正常值。术后第1、3、7、14天,EPO组和SCI组大鼠的BBB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14天,EPO组和SCI组大鼠的BBB评分均低于Sha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EPO组大鼠的BBB评分分别为(10.04±1.01)、(12.50±1.17)分,均高于SCI组(7.92±1.04)、(9.92±1.1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PO可减少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保护神经的作用;且rhEPO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液压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8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损伤轻度、中度、重度及对照组各42只。各组分别再随机分为0.5、2、6、12、24、48、72h各7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液压颅脑损伤仪,对轻度、中度、重度组分别给予0.5~1.0atm(1atm=101.3kPa)、1.5~2.0atm、2.5~3.0atm液压冲击力,制成轻、中、重3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分别于致伤后相应时间点对各组大鼠断头取脑。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TBI中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创伤区大脑皮层CGRP表达。结果①光镜观察显示:创伤后12~48h时脑组织损伤最严重。②不同程度TBI中创伤区大脑皮层CGRP神经元表达的阳性单位呈现规律性变化,损伤程度越重,CGRP表达的阳性单位变化幅度越大。不同程度TBI组及对照组之间创伤区大脑皮层中CGRP神经元表达的阳性单位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明显低于轻度、中度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中度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I中损伤程度和时间对于创伤区大脑皮层中CGRP神经元表达的阳性单位有交互效应,中度2h时最高,重度24h时最低。结论不同程度TBI中创伤区大脑皮层CGRP神经元表达的阳性单位量与损伤程度及损伤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发生后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的时相性特点.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及假手术组(Sham)、梗阻1 h组(H1)、梗阻6 h组(H6)、梗阻12 h组(H12)、梗阻24 h组(H24)、梗阻48 h组(H48)及梗阻72 h组(H72),每组6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动物末段小肠上皮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的mRNA(CLDN1)表达情况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梗阻发生后6 h发现CLDN1表达的2-△△ct已经显著减少至正常表达量的43%(P<0.05),12 h为19%(P<0.01),24 h为10%,48~72 h阶段表达量很低.结论:肠梗阻发生后早期(6 h)已经发生机械屏障的破坏,随着梗阻进展,紧密连接蛋白上游基因的低更加显著,至梗阻48~72 h阶段肠上皮的完整性已经完全失去,肠道机械屏障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大鼠血清硫化氢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18只颅脑外伤雄性SD大鼠及6只正常对照和6只手术对照雄性SD大鼠的血清硫化氢浓度,并分析脑外伤不同临床亚组间血清硫化氢含量的差异及血清硫化氢含量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轻度脑外伤大鼠血清中硫化氢浓度[(33±7)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17±6)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脑外伤大鼠中,重度损伤组[(64±11)μmol/L]与中度损伤组[(48±8)μmol/L]均高于轻度损伤组[(33±7)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损伤组与中度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大鼠血清中硫化氢含量升高,脑实质损伤程度越重,其血清硫化氢含量升高越明显,检测血清中硫化氢含量变化对判断颅脑损伤病情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麝香酮联合灯盏花素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用灯盏花素进行比较。方法选择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BI模型组、麝香酮组(1 mg·kg-1)、灯盏花素(200 mg·kg-1)组和联用组,均n=10。采用液压打击法制造大鼠左侧TBI模型,假手术组只开骨窗。分别于制模前6 h、30 min,制模后30 min、6 h给予相应剂量的灯盏花素或麝香酮灌胃给药。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制模前30 min及制模后30 min、6 h、12 h和24 h的额叶大脑皮质血流量(CBF)变化。制模后24 h,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脑含水量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麝香酮组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灯盏花素组在制模后12 h、24 h CBF显著提高(P<0.05),联用组在各时间点CBF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联用组较模型组和灯盏花素组学习记忆能力均显著提高(P<0.05或P<0.01),脑含水量显著降低(P<0.01),且caspase-3阳性细胞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麝香酮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重型TBI比单用灯盏花素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卫旭 《江苏医药》2013,(4):446-447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联合脑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大骨瓣减压术和脑局部亚低温治疗;B组单用大骨瓣减压术。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颅内压变化、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A组术后24、48和72h颅内压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术后恢复明显好于B组(P<0.05)。术后1个月,A组GOS评分显著优于B组[(11.3±2.6)分vs.(21.5±3.4)分](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联合脑局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ES)的动态变化及同神经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0)、假手术组(n=20)和脑损伤组(n=100),采用Marmarou法建立脑损伤模型,脑损伤组在损伤后1,6,12,24和72 h各取20只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VEGF和ES水平。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VEGF含量1~12 h无变化,24 h开始显著上升;ES含量1~24 h无变化,72 h开始显著上升;重度脑损伤大鼠VEGF和ES水平较中度损伤大鼠升高早,幅度大。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VEGF和ES含量随损伤时间呈规律性动态变化,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趋势相符,可能同自身修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孕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皮质核因子-κB(NF-κB)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孕酮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治疗组.按改进后的Feeney自由落体损伤装置制作大鼠脑损伤模型,于伤后6、24、48h时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F-κB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治疗组大鼠的NF-κB和Caspase-3表达较损伤组减少,伤后6、24、48 h时,治疗组的NF-κB和Caspase一3阳性细胞数与脑损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酮可能通过抑制脑损伤后NF-κB的活性.下调Caspase-3的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佳  周厚荣 《贵州医药》2015,(2):101-105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心肺复苏术后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干预作用。方法随机将7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常规复苏组(C组)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组(EPO组)三组,每组又分为0h、2h、4h、6h四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假手术组做动脉穿刺、气管切开、普通上氧(3L/min),常规复苏组及EPO组(复苏前给EPO 5 000U/kg)做动静脉穿刺、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及心肺复苏。假手术组、常规复苏组各观察时点采血测EPO水平;并监测各组间0h、2h、4h、6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峰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室最大上升与下降速率(±LVdP/dtmax)。结果假手术组各时间点EPO值随有创操作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指标较术前组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复苏组血清EPO值先升高后下降,复苏后2h、4h亚组与术前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指标较术前组降低(P<0.01)。复苏后EPO与LVSP、+LVdP/dtmax、-LVdP/dtmin呈正相关,与LVEDP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PO组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与常规复苏组同时点比较均有改善(P<0.01)。结论重大创伤应激可促使血清中EPO在短期内表达增多;内源性EPO大量消耗可能是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之一;外源性补充EPO可明显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低温冷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20例需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不停跳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组(BH组),另一组为低温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组(CCP组),每组各10例。分别在转流前、开放主动脉后1h(BH组为开放上下腔静脉后1h,下同),术后6、24、48、72h采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两组间比较cTnI、CK-MB及SOD在开放主动脉后1h、术后6、24、48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或P<0.001),cTnI于术后24h达到峰值,术后72h降至正常水平(P>0.05);SOD水平开放主动脉后1h为最低,后逐渐升高,至术后72h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心肌保护基本能避免缺血损害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之低温冷停跳是一种更安全、更接近于生理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牡荆素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牡荆素40、80 mg/(kg·d)组,每组15只。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损伤模型。术前1周及模型制作前30 min,各组分别ip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牡荆素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指数及梗死体积的影响,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再灌注后大鼠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的动态变化,测定缺血侧脑组织活性氧(ROS)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Caspase-3活性及12羟二十烷四烯酸(12-HETE)、15羟二十烷四烯酸(15-HETE)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Bax、ALOX1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ALOX15蛋白、p38MAPK及p-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缺失症状评分、脑指数及梗死体积显著升高(P<0.01),ALOX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p38MAPK和p-p38MAPK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同时Caspase-3活性、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Bcl-2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牡荆素预处理能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脑指数,减少梗死体积,增加缺血侧大脑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缺血侧脑组织Bcl-2m RNA表达(P<0.05、0.01),提高SOD活性(P<0.05、0.01),降低ALOX15 mRNA、Bax mRNA和ALOX15、p38MAPK和p-p38MAPK蛋白表达(P<0.05、0.01),下调Caspase-3活性、15-HETE、12-HETE的表达和MDA水平(P<0.05、0.01)及减少ROS的生成(P<0.05、0.01)。结论牡荆素对局灶性缺血大脑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可改善缺血侧大脑血流供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12/15-LOX信号抑制p38MAPK介导的细胞凋亡,同时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从而减轻脑I/R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miRNA芯片分析方法,观察硫芥致小鼠皮肤损伤后miRNA的改变,筛选参与硫芥致伤过程的miRNA,探讨硫芥致皮肤损伤机制及miRNA在硫芥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5周龄雄性BALB/c小鼠外耳部腹侧皮肤局部染毒硫芥,于染毒后6, 24和72 h取材, 未染毒的小鼠为空白对照。用miRNA芯片分别检测各组mi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筛选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上调或下调2倍以上的miRNA进行重点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iR-376b在6, 24和72 h后分别上升3.215, 2.817和3.945倍(P<0.01),miR-883b-3p在各时间点分别上调2.617, 2.217和2.045 倍(P<0.01),miR-467e-star在损伤6和72 h后较对照组表达上调2.415和2.11倍(P<0.01),但24 h时未见明显变化,miR-181a-1-star在损伤24和72 h后表达上调2.096和3.423倍(P<0.01),与其他组相比,损伤72 h后miR-182表达下调(P<0.01)。结论 硫芥染毒后,皮肤有多个miRNA参与损伤和修复调节,修复过程主要包括促进干细胞分化、细胞移行和凋亡、抑制癌变。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素E_1干预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在大鼠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对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Ddimer)、血浆内皮素(ET)及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PGE1对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形成的防治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用药组术前连续5d经尾静脉给予PGE1(8、24、72μg·kg-1),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容积NS。各组动物于术后6h、24h、10d、21d4个时间点取血,采用酶连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中GMP140、Ddimer的含量;采用平衡法测定血浆中内皮素及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球囊损伤模型组术后6h血浆GMP140、Ddimer含量明显升高(P<0.01),PGE1(8、24、72μg·kg-1)各组血浆GMPI40和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血浆ET含量6h开始增加,24h达高峰,10d降至正常。PGE1(24、72μg·kg-1)两组能明显降低6、24h血浆ET含量(P<0.01)。血管球囊损伤术后6h,模型组TNFα含量达高峰,而IL1β、IL6则在术后24h达高峰,PGE1各组均可在高峰时显著降低IL1β、IL6、TNFα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呈良好的剂量相关性(r=0.747,0.907,0.747)。结论PGE1在大鼠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可降低GMP140、Ddimer及血浆中ET、血清中IL1β、IL6、TNF浕水平的作用,是其干预血管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