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脂异常"是现代社会常见病,中医无明确病名,归属于"眩晕""胸痹""痰浊""血瘀"的范畴,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应用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了中医对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文献、临床和实验认识,期望对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提供参佐。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前景,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重复性差,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临床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缺乏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挖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运用“脉道不利”理论从血管活性物质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凝血系统损伤四个方面阐述动脉硬化血管内皮损伤的中医内涵,积极研究中医药防治AS内皮损伤基础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史文丽  孙永强  张弢 《中医杂志》2011,52(5):389-391
认为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损伤和内毒素血症在肝功能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医药防治肝衰竭可通过调节免疫以抗免疫损伤,活血化瘀以抗缺血缺氧损伤,以及解毒通腑、抗内毒素血症等思路与方法,适时恰当地应用于肝功能衰竭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对于防治肝功能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发病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与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管内皮损伤、泡沫细胞的形成、血小板活化等多个方面有关,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AMP/PKA)、Ras同源基因家族蛋白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hoA/ROCK)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多条信号通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药物通常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模式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方向。近年来中医药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探索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较多,并发现多种单味中药可以通过靶向信号分子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本文通过对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成过程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中医药防治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方面治疗心血管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现状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斑块损伤、血栓形成是致残、致死性血管疾病的真正元凶,因此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防治中稳定斑块、防止易损斑块损伤比阻止斑块增长更为重要。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和实验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从6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将现代研究成果和中医药传统理论相结合寻找稳定斑块治则和方药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陈婵  陈长勋 《中成药》2012,34(1):117-125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硬化,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且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高血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治疗靶向.本文介绍了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主要从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反应学说、炎症学说和神经体液因素分析高血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对中医药防治该疾病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评价了中医药防治该疾病所取得的成就、未来前景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脂质沉积、内皮细胞损伤及免疫炎症等病理机制基础上发现,DNA甲基化及microRNA参与了AS的形成发展过程,两者可单独或相互影响作用于AS发生发展的各个病理过程。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其可能介导了DNA甲基化或调控了microRNA,从而干预了AS。因此,文章就DNA甲基化及microRNA的研究探讨中医药干预AS的机制,以期为科学研究提供思路,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符凌  常小荣  岳增辉 《中医药研究》2009,(10):1203-120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脉疾病,可引起冠心病和脑梗死等,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有多个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免疫炎症学说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复杂因素。积极研究并建立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对于探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健脾祛痰化瘀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分析,以健脾、祛痰、化瘀、动脉粥样硬化等为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从血脂、免疫炎症、抗氧化和血管张力调节这4方面总结了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并且从上述4方面内容,对近10年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行了分析归纳。健脾祛痰化瘀类方剂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紊乱状态有显著地纠正作用,并且也有抗炎、抗氧化应激与舒张血管作用。进一步探讨了此类方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以及开发此类方剂对于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翟意 《内蒙古中医药》2023,(3):121-122+16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此病为慢性炎症疾病,容易导致出现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障碍、脂蛋白聚集和炎性细胞浸润是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从临床当前发展情况来看,其过去研究中,以高强度强调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为主,但是药物使用容易导致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找到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是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技术的不断推进,并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逐渐有研究向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向发展,并发现了多种单味中药可通过靶向信号分子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进行调控。本研究对多项研究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对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信号传导通路和中药防治作用进行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认为,AS是多病因的疾病,其发生发展呈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近年来,关于AS的病因较一致的看法是由损伤、炎症、免疫功能障碍三者相结合作用的结果[1].现代医学对AS斑块病理演变过程的认识为中医学防治AS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笔者特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病因病机和从肾虚论治的研究概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营卫失调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阐述营卫功能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感染、动脉内皮损伤、炎性反应等机制的关系。从而论证:营卫失调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调和营卫是防治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阻止或逆转其病程进展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不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旁观者。作为重要参与者,外膜在斑块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内细胞的功能性变化与AS密切相关,比如外膜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干细胞/祖细胞、滋养血管以及补体等均可参与AS发生发展。同时中医药通过调控血管外膜在防治AS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综述近十年血管外膜内细胞成分在AS过程中的变化及中医药通过血管外膜调控A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S的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策略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再狭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体现在中医对冠心病介入后再狭窄病机的认识及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整合调控作用。本文分别对再狭窄的病理机制以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中医药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现代机制研究1.1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冠脉介入术使用的球囊、金属支架及涂层药物对冠脉内膜的损伤和过度刺激会导致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  相似文献   

15.
动脉内膜脂质浸润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主要原因,内皮损伤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往往损伤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促使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最终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做出反应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内皮功能改变、白细胞黏附活化、炎性细胞因子改变等多因素参与其中.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动脉硬化的发生还与免疫有关[1],免疫网络中各因素的相关改变也说明了这一点.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结合免疫损伤、应激等多因素综合造成高脂血症血瘀动物模型[2~4],以期为活血化瘀方药干预AS作用的客观评价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为肿瘤治疗手段之一的化疗,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并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效果,然而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如由于其缺乏特异选择性,亦给体内正常增殖旺盛的细胞带来损伤,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消化道反应、免疫功能损伤以及肝脏和肾脏等脏器功能受损,影响整个治疗进程。中医药治疗在调理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化疗不良损伤、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化疗过程中正确的辨证运用中医药,可有效地减轻其不良反应,增强患者对治疗药物的耐受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手段。现就中医药防治化疗药物损伤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治疗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阮士怡 《天津中医药》2005,22(6):448-450
冠心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下降,而病死率仍居第一位。中医药的有效治疗方法很多,收效并不明显。冠心病的发病病因、病理过程复杂,经过多年的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应用“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初步进展,提示采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中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表现食疗方面。从饮食调理和选食入手,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介绍了中医营养食疗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实验研究、临床实验,进而对中医营养食疗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当今人类的生命健康,尽管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依然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而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大有关联,尤其是T淋巴细胞驱动的适应性免疫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斑块不稳定性有关。因此本文认为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免疫组库多样性测序也有望成为心脑血管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数据信息,可应用于心脑血管患者的早期诊断,风险分层,用药指导,预后评估,也有助于对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更科学客观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心力衰竭在中医属"胸痹""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近年研究发现,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西医治疗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室重构.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的研究,分析中医药干预心力衰竭的机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深入研究中医药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及优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