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案例的传播过程,分析SARS病例不同阶段的传染性和不同接触方式的危险性。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指征病例为起点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用接触史分析示意图分析传染性。结果:共追查到与该案例传播链相关的接触者207人,发病36例,死亡1例,总罹患率为17%。其中指征病例和1名二代病例分别直接传播了12例和13例续发病例,其传播过程可以用清晰的传播链加以描述;所有36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家族传播链中85%的病例都与前代病例症状期的第3—5天有过接触,发病前后均接触和仅发病后接触者罹患率分别为70%和67%,差异无显著性;仅与前代病例潜伏期接触的15名同柜台同事、29名同班同学无发病,38名与医护人员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密切接触的家属无发病。结论:该案例所有的续发病例都有与症状期病例密切接触史;未观察到SARS患者在其潜伏期内存在传染性。  相似文献   

2.
一起院内SARS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一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医院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分析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 ,为预防和控制院内 SARS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通过座谈了解 ,查阅病案和感染现场调查相结合进行追踪和个案调查 ;描述本次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和不同接触方式与感染发病的关系 ,并以图例和表格方式表达。结果 本次医院感染急诊科员工在 2 0 0 3年 4月 2日~ 18日 16 d时间内共发生 SARS患者 5例 ,罹患率为 2 1.74 % ,整个感染过程形成清晰的传播链 ;感染人群全部为护士 ,男女之比 1∶ 4 ;发病潜伏期长 ,潜伏期平均 >10 d;病程长 ,自发病到痊愈出院平均为 4 9.4 d;后对在症状期所有接触者进行隔离 ,无发病。结论 本次医院感染首例传染源为输入性 ;无防护近距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急诊科护士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链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SARS传播规律及发病特点,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市统一的非典型肺炎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的调查表逐一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进行调查。对出院病例进行随访。利用SPSS ll.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首例患A感染SARS后,引起与其有过接触的家人和医务人员8人发病(第二代),这些患又引起第三代5人发病。同与患A的接触情况看,第二代发病的患均与患A有近距离密切接触。接触时间越长越容易感染。本传播链病例发病的病程:潜伏期平均5d;发病到首诊时间平均3d;首诊到确诊时间平均10d。结论 SARS传播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密切接触发病与接触时间有关,发病到首诊的时间对控制传染源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播链,以探讨该病在人群中传播的规律和特征。方法:对北京市第一起输入性疫情相关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之间的关系,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2003年3月5日北京市发生第一例输入性SARS病例,并在家庭内和医院造成9人感染,其中2例死亡;指示病例潜伏期为4天,第二代病例潜伏期为平均7天(4~17天),第三代病例较少,潜伏期为8天。潜伏期越短,发热维持时间越长,病情越重。经及时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SARS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家庭及医院聚集性,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一起绵竹市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过程,分析造成家庭聚集传播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为完善家庭聚集性传播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3版)》病例个案调查表,所有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其流行病学资料、病例档案及呼吸道标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绘制传播链,说明本次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播过程。结果传染源为2名输入性病例,与2名输入性病例相关密切接触者59人,发病3人,总罹患率为5.08%,与Ⅱ代病例相关密切接触者25人,无人发病。结论本案例中所有Ⅱ代病例都有与2名输入性病例有明确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史,但密切接触者并非全部发病,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可防可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SARS的可能来源、流行特征、传播途径与预防对策。方法对广西的2起早期SARS案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北京某家庭SARS案例和报刊介绍的北京一宗SARS案例收集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用流行病学方法和因素分布理论结合免疫学原理对其传播链进行解剖分析和演绎推理。结果广西的两宗早期病例分别存在动物或野生动物接触史。4起爆发案例均呈家庭和特殊职业聚集性,其二代病例以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但也可能存在血传播和性传播。结论SARS很可能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除传播途径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外,显性感染者的潜伏期或隐性感染可通过性传播而形成隐匿传播。SARS的预防策略为禁止捕杀野生动物,加强疫情报告与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调查处理,同时做好医护人员防护和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以及切断隐匿传播途径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2006年禽流感患者未造成密切接触者传播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人感染禽流感的密切接触者传播的可能性。方法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定义和办法,发现和确定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并检测部分接触者的血清抗体。结果 2006年广州市发生的禽流感患者,在发病前1个月未离开过该地,且无病、死禽的接触史;共发现了56名密切接触者,包括其女友、医务人员、亲属、朋友。经过7天的医学观察,未发现密切接触者被感染的现象。结论 与SARS传播不同,广州市禽流感患者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间,未发现可能通过飞沫、唾液、黏膜、皮肤伤口直接接触等方式造成人间传播,提示目前禽流感病毒引起人间传播的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SARS病例的传染性和传播特征 ,为控制SA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表 ,用查阅病历、面对面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方式进行个案调查和线索追踪。按照接触方式分析传染源、接触关系和暴露后的危险性。结果 共追查到与本案例相关的密切接触者 115人 ,发病 2例 ,死亡 1例 ,总罹患率为 1.74 %。第二代病例死亡时间在密切接触者集中接触时间。无防护的密切接触者有被感染发病的危险性。SARS疫情经及时采取综合性措施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SARS的感染来源于实验室。SARS接触过程中的医院聚集性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密切接触者中传播的可能性。方法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定义和办法,发现和确定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3年南昌市发生的禽流感病例,在发病前无外出史,且无病、死禽的接触史,共发现14名密切接触者及另1例可能相关联确诊病例,包括其家人、医护人员及同房病友。经过7 d的医学观察,未发现密切接触者曾被感染。结论南昌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间,经空气、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的直接接触尚未造成人间传播,提示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人间传播的能力不强,但不排除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可能的感染来源,为进一步认识与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密切接触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患者、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于2013年4月26日确诊,5月10日出院,为重症病例,有基础性疾病史,发病前7d内有明确的活禽接触史,37例密切接触者经过7d的医学观察无发热等症状,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证据。结论福建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属于散发病例,未发现人传人现象,感染途径可能是禽到人或禽环境到人。  相似文献   

11.
一起小学校内乙型流感暴发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下旬,浙江省江山市某乡镇中心小学发生了一起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暴发。经调查本次乙型流感共发现患者65例,罹患率15.2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天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病学特征,对主要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报告表,全市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病例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树状分布图,深入病房、家庭、社区、团体等对病例及接触者进行调查。结果:以发病时间计算,自2003年4月13日至5月8日,包括输入病例在内发病175例,发病率为1.9/10万,其中死亡14例,病死率达8.O%。整个流行过程不足1个月,流行特点:1例“超级传播者”直接或间接传染了全市94.3%的病例;呈现以A、B、C 3家医院聚集发病为特点的爆发性流行,占全市病例的68.6%,3家医院外的家庭聚集发病占全市病例的14.3%,同事间传播为2.3%,散发者为9.1%,这些散发者未造成接触者感染;早期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总病例数的38.2%,流行全过程参加SARS救治工作的1975名医护人员的总感染率为3.4%;全部流行过程传染源明确,传染链清晰,全市仅3例患者未找到传染源,占病例总数的2%;在10例源头病例中仅“超级传播者”和另一病例传染了其接触者,其他传染源由于及时隔离未造成任何传播。结论:SARS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如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链并进行范围适当、及时有效的封闭及隔离措施,以科学的方法提高全民的警觉度,传染链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切断,从而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IgG、IgM。结果 2003年2月21~2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9名就餐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其中1人死亡,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3例患咽漱液,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用ELISA法测定5例患血清,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1例(指示病例)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聚餐停留玩纸牌和进餐,时间长达3h。首例患于聚餐后次日(21日)发病,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10d内发病),其余8名聚餐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2~8d,平均5d。结论 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末的病人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4.
The extensive data collection and contact tracing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2003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Hong Kong, China, allowed the authors to examine how the probability of transmission varied from the date of symptom onset to the date of hospitalization for household contacts of SARS patients. Using a discrete-time likelihood model, the authors estimated the transmission probability per contact for each day following the onset of symptom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may be two peaks in the probability of SARS transmission, the first occurring around day 2 after symptom onset and the second occurring approximately 10 days after symptom onset. Index patients who were aged 60 years or older or who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level was elevated upon admission to the hospital (indicating higher viral loads) were more likely to transmit SARS to their contacts. There was little variation in the daily transmission probabilities before versu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on or around March 26, 2003.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transmission of SARS is dependent up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ex patients and does not simply reflect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the viral load of SARS cases.  相似文献   

15.
SARS in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rty-one case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occurred after exposure in the emergency room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The index patient was linked to an outbreak at a nearby municipal hospital. Three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over a 3-week period. The first cluster (5 patients) and the second cluster (14 patients) occurred among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and nursing aids. The third cluster (12 patients) occurred exclusively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Six healthcare workers had close contact with SARS patients. Six others, with different working patterns, indicated that they did not have contact with a SARS patient. Environmental surveys found 9 of 119 samples of inanimate objects to be positive for SARS coronavirus RNA.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transmission by direct contact with known SARS patients was responsible for most cases,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with the SARS coronavirus may have lead to infection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without documented contact with known hospitalized SARS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s a newly emerged infectious disease with a high case-fatality rate and devastating socio-economic impact. In this report w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from a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 SARS outbreak in a hospital in Tianjin, between April and May 2003. We collected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data on 111 suspect and probable cases of SARS associated with the outbreak. Transmission chain and outbreak clus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outbreak was single sourced and had eight clusters. All SARS cases in the hospital were traced to a single patient who directly infected 33 people. The patients ranged from 16 to 82 years of age (mean age 38.5 years); 38.7% were men. The overall case fatality in the SARS outbreak was 11.7% (13/111). The outbreak lasted around 4 weeks after the index case was identified. SARS is a highly contagious condition associated with substantial case fatality; an outbreak can result from one patient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However, stringent public health measures seemed to be effective in breaking the disease transmission chain.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首起家庭内暴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四川省首起可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家庭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明确诊断。方法 对发生于2003年2月12日的首起家庭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该起暴发发生于四川省广元市某厂,1家3口皆发病,有密切接触史,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鼻和咽拭子,上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均未分离到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肺炎衣原体。患者A恢复期血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阳性,患者B恢复期血冠状病毒IgG抗体阳性,患者C急性期血冠状病毒和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阳性。结论 该起暴发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血清学等均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为四川省首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效果。方法 分析广东省SARS疫情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B年5月30日,全省共发生SARS病例1511例,死亡57例,累计发病率1.98/10万。全省21个市中有15个市报告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占86.04%。发病以医务人员为主,占22.90%;病例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50.95%;出现明显的医院或家庭聚集性。采取预防控制的策略及效果:加强党政的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等组织策略;加强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早发现和就地隔离治疗病人、小范围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强调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加强调查研究和科研攻关,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等技术策略。预防控制策略实施后,全省日均发病数从2月份的25.6例下降到5月份的0.3例;医务人员所占比例由1月及以前的30.8%下降到5月份未有医务人员感染;未出现住宅小区或学校聚集性暴发的情况。结论 广东省首次出现SARS暴发流行,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技术策略后,广东省SARS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做好SARS防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加强SARS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切实落实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尤其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是防制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